雄才伟略曹孟德

作者: 黄河歌者 | 来源:发表于2017-09-13 10:59 被阅读613次

             

                雄才伟略曹孟德

    雄才伟略曹孟德

    很久以前就想写篇文章评一下东汉末期的英雄曹操,因为种种原因都以搁浅作罢。《书评三国》写到了第七篇,曹操这个人物是个饶不开的结。于是下载了大量资料,好家伙,光百度来的资料就有90多页!细读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和《三国演义》中关于曹操的记载,才感觉到知识之浅薄、才思之枯竭,感觉光评述曹操就能独立成书,这里只是简单概括一下。

                                 

                        一、曹操生平

    雄才伟略曹孟德

    曹操(公元155年-220年),字孟德,又名吉利,阿瞒是乳名,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奠基人。

    曹操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确实不是浪得虚名,他的一生,就是在马背上征战的一生,金戈铁马,宿露餐风,所有的光辉与荣耀都写在了统一北方黄河流域那些战斗的壮丽篇章里。

    曹操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曹腾在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曹腾的儿子曹嵩继承了侯爵,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曹操年轻时候就表现得机智警敏,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不被周围的人看好。只有梁国的乔玄等人认为他很不一般,以识人著称的南阳人许劭也对曹操说:“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曹操十分酷爱军事,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还有注释《孙子兵法》的《魏武注孙子》著作传世。

    雄才伟略曹孟德

    魏武帝曹操一生经历大小战斗无其数,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战役:一是陈留兴兵。董卓祸乱朝纲,曹操改易姓名逃到老家陈留,散尽家里所有钱财,招募军队,号召天下英雄共同讨伐董卓。二是讨伐董卓。十八路诸侯以袁绍为总盟主,以曹操为奋武将军,组成联军进击潼关。但因为各路诸侯虽名讨董卓,实则各自心怀鬼胎,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盘,竭力伺机发展自己的势力,所以不久联军解散。三是收降青州黄巾军。192年,曹操巧妙设置埋伏,昼夜连续作战,终于将青州黄巾军击溃,得到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曹操收其精锐,组成军队,号青州兵。此后青州兵一直是曹操军事集团的骨干力量。四是逐鹿中原。自193年开始,曹操利用诸侯之间矛盾,先后击败袁术、黑山军、南匈奴和徐州陶谦。196年,曹操迎接落魄逃亡的汉献帝进入许昌,从此得以“挟天子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此后曹操先后击败张绣、吕布、刘备等割据势力,把势力范围扩张到黄河以北,占有了山东、河南、江苏等地。五是官渡决战。200年,曹操在官渡以少胜多,大败袁绍。拙文《官渡之战》有分析,这里不再赘述。后来曹操又用了几年时间,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六是赤壁之战。208年,拥有兵力优势的曹操在赤壁(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被孙权、刘备联军用火攻击败,最后率军从华容道(今湖北监利西北)陆路撤回江陵。七是平定凉州。211年,曹操开始对关中用兵,大败关中联军,韩遂、马超等逃回安定。夏侯渊督军继续西征,逐马超、破韩遂,灭宋建,横扫羌、氐,凉州地区基本平定。八是汉中之争。215年,曹操与刘备在汉中展开争夺,被刘备击退。后与刘备军相距数月,没有取得什么战果,只好主动放弃了汉中。

    220年,曹操攻孙权不下,还军洛阳。当月病逝,享年65岁。

                      二、英雄伟业

    雄才伟略曹孟德

    军事上的成功从来都只是暂时的,如果没有政治经济文化上正确的战略决策作支撑,那么就会如同强大的秦帝国一样,“其兴也忽焉,其亡也忽焉。”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借鉴了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政治经济文化手段,铁腕治国,使民力得到恢复,奠定了与刘备、孙权长期斗争的物质基础。

    一是惩治豪强,抑制地主兼并势力。东汉末年,经过战争摧残,百业凋敝,各地军阀屠杀人民、抢劫财物,到处出现“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荒凉景象。曹操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重豪强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使“百姓喜悦”的效果。史学家司马光说曹操能够“化乱为治”,指的就是此种情况。曹操还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起了很大作用。

    二是重法尚术,严刑峻法,推动社会秩序重建。他改革户籍制度,把东汉后期沉重的人头税改为户调制,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得到了一致拥护。曹操崇尚廉洁,扭转了东汉以来的奢华之风,天下百姓都以廉洁勤俭自律,就是高官显贵也不再敢过度铺张浪费。在曹操治理下,北方逐步重建了汉末混乱的政治经济秩序。

    三是唯才是举,广开纳贤之路。曹操用人从不注重虚名,他选用官员要求“明达法理”,能行法治。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社会风大为好转。210年到217年,他先后3次下达“求贤令”,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网罗地主阶级中下层优秀人物,选拔和任用了很多有才能之士为其所用。

    四是倡导文艺,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曹操自己本身就是一名很了不起的诗人。在他积极倡导下,“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进行了大量文艺创作。其中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成就最为突出,史称“建安文学”,曹操父子3人被称为“三曹”,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们的诗上承楚汉,下启盛唐,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建安文学的诗作中,毛泽东主席尤其喜欢曹操的诗,他在北戴河时说,“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毛主席曾在《浪淘沙 北戴河》中写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高度称赞曹操的文治武功。

    正因为此,陈寿《三国志》对曹操的评价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三国演义》中有诗赞曰:“邺则邺城水漳水,定有异人从此起。雄谋韵事与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没岂随人眼底?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


    雄才伟略曹孟德

                  三、骂声来自何方

    雄才伟略曹孟德

    当然,曹操这个人物,在历史也一直是颂扬与骂声不绝的矛盾体。原来的评价很多虽然有失偏颇,但其中必定有深刻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曹操确实“有点坏”。作为一个著名英雄人物,曹操自打小就不是个善茬子。在浩如烟海的史书中,我比较相信陈寿《三国志》的记载,因为距离三国较近,所以大部分还是接近于史实。《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的叔叔曾经打小报告,把年轻时曹操在外到处游荡干的很多坏事告诉了曹操的父亲曹嵩,为此曹操心里很不高兴,就想法治他叔叔一下。有次曹操故意当着叔叔的面装作倒地抽风,他叔叔赶紧去报告曹嵩。等曹嵩急急忙忙赶来后,曹操马上恢复了原状。曹嵩认为曹操叔叔说谎话,从此不再听信他的“小报告”。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心计,长大了肯定是个大“转轴”。一句话,孟德终非厚道实在之人。

    二是豪强心底“骂他坏”。曹操一系列抑制豪强的政策,顺应了社会大势,但对于豪强地主势力来说,迫于曹操的声威,都是打牙往肚里咽,敢怒不敢言,但编造小道消息的能量谁也控制不了。估计曹操在世时就是段子满天飞,他也深察此事,所以《三国演义》说他死后设立72处疑冢也就有人相信,弄不准就是史实。

    三是皇权统治“定他坏”。对于后世的封建统治者来说,曹操就是一个另类。如果大家都学曹操,都因为有本事而起兵反叛,那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如何能够维持。所以曹操之后,无论哪代封建帝王,都把曹操刻画成为不忠不仁不义的狡诈阴毒白脸“奸雄”形象,作为反面典型,告诫社会上的每个人,从文要学诸葛鞠躬尽瘁,尚武要学关羽侠肝义胆,当皇帝应该学刘备!这才是骨子里的真正原因。《三国演义》把曹操每次的失败都写得那么狼狈,让人读了有种很解气的感觉,但事实绝非如此。

    黄河歌者叹曰:

    魏武挥鞭胆气豪,用兵如神冠六韬。

    老骥扶枥人未老,文章金玉累世高。

    鹏飞万里任逍遥,千夫所指骂奸曹。

    若非孟德驱虎豹,万民犹被诸侯刀。

    雄才伟略曹孟德

    黄其军

      作于2017年9月13日(古历七月廿三)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

    关羽——江湖三国里的超级英雄

    从祢衡与杨修之死谈个人修养提高

    官渡之战——一幕人才竞争的精彩舞台剧

    袁绍的前世今生

    吕布——三姓家奴的悲苦人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雄才伟略曹孟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bek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