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家长和孩子们顺利抵达肯尼迪国际机场。
去年秋天我在同济讲座,十几位家长专门跑去见我,因为他们的孩子都在国际体制的高中念书,将来是要到美国来留学的。而他们对那些以他们为销售对象的各种留学机构没有信心,总感觉得不到全方位资讯,花了很多钱,也解决不了他们和孩子们的迷茫和焦虑。
次日,应他们的要求,我给更多和他们一样情况的家长们专门开了一场讲座,"中国想像与美国现实: 大学的申请流程"。
讲座之后,家长们叫我组织夏校,把他们和孩子们一起组织到美国来,我就答应了。这些年来看到太多为此走冤枉路,花冤枉钱的例子,国内相关的资讯多如牛毛,却一概似是而非,似非而是。我认为这些孩子和家长们都需要系统地、真实地了解申请到美国来上大学究竟是怎么回事,然后,让孩子们自己去完成这个流程。
7月14日,在家长们的晕头转向时差里,我带着他们去纽约,孩子们是另一组,也在纽约。孩子们今天在城里的任务,除了参加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大学正式的校园介绍活动之外,还要通过曼哈顿的主要景点,初步了解美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色。带领他们的Frank也是老朋友了,学识渊博,寻常的导游根本不可能有他肚子里那么多真材实料的历史文化知识。
2018夏校笔记:孩子们的美国求学初体验家长们对逛街逛景点兴趣并不大,只是忧心忡忡,说孩子们对于怎么申请非常困惑。我就笑,答曰,如果他们不困惑,没有必要千里迢迢跑这一趟。完成这几周的课程和行程之后,如果他们依然困惑,那就唯我是问好了。
家长们都很可爱,也都很配合。她们必须认识到并做到的关键一点,在于充分相信自己孩子的智力与能力,放手让他们自己一步步去完成理当学会完成的事。
不管在世界上的哪一个角落,如果孩子们连自己申请学校都做不到,你们还能指望他们将来终成有用之才吗?
2018夏校笔记:孩子们的美国求学初体验7月15日。小小的私立文理学院的校园,在暑假里十分安静,来来去去都只是我们这批人。而正式的课程从今天开始了。
请纽约大学的沈澜老师主持第一讲,因为她兼具高等教育工作者与名校学生家长的双重身份。同时也是顾虑到孩子们的时差都还没倒过来,生活上的细节问题还在调整当中,一下子进入完全没有中文的讲座,恐怕难以最大限度地获知教授们要传递的信息量。
2018夏校笔记:孩子们的美国求学初体验沈澜老师在这一天的时间里所要讲的,是从实践经验出发,讲述孩子们的自我发展方向设定与择校的立足点的大框架,同时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自己和家长的定位以及态度。
当然,孩子们必须全时间正式使用英文,我并未打算给他们多长的适应期。7月16日,只会用中文说"你好","谢谢","对不起",外加"我爱中国"的DeStephano博士如期加入我们的课堂。
一个在高校里工作一辈子,仅仅是高层管理经验就有二十余年的资深教授,每天开车过来上课,往返路上至少要花三个小时。他答应我来上课的时候,我是很感动的。谁说在美国做事不靠关系?谁说美国的同事不讲哥们儿义气?!
2018夏校笔记:孩子们的美国求学初体验Mark 自哈佛毕业之后,曾经负责该校本科的招生工作十年有余。在我们这些高校的同事当中,大概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各名校从里到外的录取运作,以及学生们在名校的求学之路了。他的第一讲,"名校招生运作规范与取舍侧重"。
7月17日,Mark 的第二讲,“名校的求学之路”。如果到美国来留学是孩子们的目标,那么,“申请”了之后要得到的是“被录取”,被录取了之后是要能够顺利“毕业”,拿到学位,才能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有所成。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各方面综合要求之下,“申请”不能作为一个单一的环节来考虑,因为“申请”甚至于“被录取”,都不等于获得学位学历,都不是最终的目标。
以中美教育体制、教育文化的差异之大,中等与高等教育的性质区别之大,对美国大学的校园文化缺乏了解的学生们非常容易在大学一年级阶段遭遇滑铁卢。被常青藤各校近三年来劝退的亚洲留学生占当年入学总数的25%之多,其中很多孩子很无辜。他们不是不好,不是不用功,只是因为从来没有人教过他们,美国高校的这一套“适者生存”法则。
2018夏校笔记:孩子们的美国求学初体验其实,即便抛开内容不论,听美国教授们讲课的过程本身,已经是孩子们学习的过程,适应的过程。我们的授课方式、课堂管理方式、考试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等等,都与国内大相径庭。
Mark 的第三讲,“申请文书与应用文写作”,以分组和一对一的辅导进行。相对于从高一开始就接受正规应用文写作训练的美国孩子们而言,国内来的这些孩子们基础薄弱。
然而,文字部分的材料,是这些孩子们要用来与美国同龄人竞争,敲开大学们的一块重砖头。他们必须把握住,把握好。这几周的学习结束之后,要让孩子们带着大致成型的申请文书回去,是我从一开始策划这次行程就答应并设定了的。
2018夏校笔记:孩子们的美国求学初体验接下来的三天,家长们带着孩子们往东北方向朝着波士顿去,实地探访沿线的名校,参加各校招生部门的正式活动,也是我事先安排好了的。此外,非正式“美国历史文化解说”也在继续。入国须问禁,入境须问俗,针对孩子们在整个行程中看到的各处主要景点展开,Frank 娓娓道来,口若悬河。
2018夏校笔记:孩子们的美国求学初体验从波士顿回来继续上课,这一轮是万师兄拔刀相助。在美国或在国内,总有些人站在大庭广众之中,宣称自己是“中美教育专家”,却没有在美国的教育体系里上过一天班,有的甚至没有在美国接受过任何正规高等教育。每每遇上这些人,我们大约只能叹气而已。
万教授早年在国内先后就读苏州大学和南京大学,手里握着美国的教育硕士、教育管理学博士学位;也是改革开放后我们这一批留美学生当中,进入美国高校管理阶层的第一人。他曾经担任全美师范院校及美国南部地区等师资认证机构的特聘专家,现在专门负责指导博士研究生,培养美国大中小学的高级行政管理人员。他才是货真价实、不折不扣的“中美教育专家”,尽管他自己从来没有这样宣称过。
万教授的第一讲,“美国大学的申请流程和关键时间点”。美国大学的录取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过程,即各校有自己的系统、不同步骤、不同标准和不同的目标学生群。但在录取过程的许多不确定性当中,也有相对一致的流程,相对统一的作业时间点。了解以公布时间先后来划分的录取方式及其特点和要求,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万教授的第二讲:有针对性的自我包装与自我展示。美国大学的招生通常都独立进行,大多数情况下,招生办的院长对于录取目标并没有多少发言权,大量的教职工和学生组成临时委员会进行筛选,最后是否录取基本都是由资深专业教授决定。学生的成绩、家庭经济状况、学校的种族比例、男女生比例或者运动员比例都在考量的范围之内。如何针对理想的目标学校包装自己,在起草申请信、推荐信、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以及面试的过程中,扬长避短,加强申请力度,其实是一种完全可以通过被训练而掌握的技巧。
2018夏校笔记:孩子们的美国求学初体验真正懂得美国教育体系的人都知道,大学的入学申请不是一个可以孤立对待的过程。这一点和国内的高中升大学完全不同,我们必须反复强调,必须从各个角度细说。万教授的第三讲“入学之后的选课与学习”。
美国高校普遍的宽进严出,决定了入学之后的选课成为能否完成本专业学习,能否顺利毕业并在毕业之后顺利进入职场的问题。而大学里将学生都作为成人对待,又决定了学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必须自己设计所修习课程的总体构成,解决入学之后的选课、确定和转换专业、转学的相关事项,独立完成自我装备。
2018夏校笔记:孩子们的美国求学初体验到7月25日,课都上完了。家长们带着孩子们离开此地,往东南方向去,继续盘点沿途的名校,然后从华盛顿D. C. 回国。我在这头,回系里开会。教授同事们问起这一次夏校的情况,我说,这些孩子们真不错,底子好,又愿意受教,只要在开始滑行的这个阶段稍微推一下,他们完全可以自己展翅高飞。
同事们说,啊啊,脚踢中西文化的新一代树苗。然后,我们大家就都乐了。
2018夏校笔记:孩子们的美国求学初体验而孩子们旅美求学的路才刚刚开始,我们从心理上、技术上装备他们、帮助他们的工作,也才刚刚开始。
2018夏校笔记:孩子们的美国求学初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