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溯魂辞》
仰天之弥高兮览苍莽,
俯地之至广兮聚洪荒,
高唱脱魂风烈烈,
长吟入云雨浠浠,
万里一肩挑,
得忘身,
千古一字休,
无尽时!
只道是冬去春来始还终!
森林就隐喻着世界,而入林就相当于来到这个世界,开始接触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诗就代表了与世界的对话,用语言表达对世界的精神感悟和心灵之思,也沟通了世界与人类精神的关系,因为隐喻了整个人类,因为人类即自我,自我即人类的理念,人类追寻无限就是通过精神文化的有限创造来实现的,这也是人类从诞生以来走的内在的精神或历史道路。
林之歌是遭遇世界的精神的独白,遇林隐喻着人类初次接触了解或认识体验这世界,最初的感性交流和体验的过程,林居隐喻着人定居在这个世界上,建立了与世界的初步联系,原林就是与世界联系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后进行的探索反思,林墟与世界和谐同一,追求美好与爱这个世界的意识萌芽,皈林就是人类宗教情感和信仰的萌生,与世界和谐同一意志的强化,林意隐喻着对世界的审美体认和人类精神和世界的更高层次的感性交流的过程,林性则隐喻着人对世界和精神存在及其关系的深层觉解和哲学领悟的过程,最终林思隐喻着人对世界和自我的沉思的过程,就是人所确定的生命存在方式和精神存在状态,通过有限的创造在追求无限的人类道路上打下深刻的存在的烙印,借助有限的绵延不绝的思索来接近精神的本真之义,抵达终极的自由彼岸。
总的来看,林既是世界,又是精神,具体来说,各种对林或与林的表达就是精神遭遇世界的逐渐深化的人格形态和心灵状态,最终其实林就隐喻着精神本身,因为精神与世界自一开始就一体浑然,既是追求的世界和生活理想,也是向往的精神和心灵家园。
归途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现在叹息着,归途在已知和无知之间,未知沉默着!
其实苦能使人坚强,也能使人软弱,而乐能让人安逸,也能让人通达,一切都应在一定条件下,离开了特定条件,便无所谓坚苦,亦无所谓逸乐!
体会到苦乐互存双生,当思苦乐皆是大一体历史之中的心境状态,他是心灵发展的动源,虽大一体历史的绵延而不断衍化,最终苦乐浑然一体,升华为最高的爱,终极的觉,为万世之光明宿照!
快乐是无需刻意体验的,快乐是人的天性,只不过随着成长而逐渐被自己遗忘,快乐是意义的另一种化身,他并非简单的情绪,而是意义的觉,当你做的事让你觉识到意义,并不自觉地专注持续,那便是快乐,所以快乐是虔诚信仰萌生的奥秘示现,是可意识的潜梦!
苦乐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又因时而异,人视角的差异,苦乐的观感就会不同,事情因果的差异,苦乐的层次就会不同,时势顺逆的差异,苦乐的最终走向就会不同,简而言之,苦乐是存在性视差的最直观映射!
苦乐相依,苦者,一切矛盾的造成现状,乐者,一切矛盾的转化诉求,人类历史就是苦乐相生互存,又一体协和的过程,明白这一点,才能体会到只有感受苦,才能获得乐,感受是觉醒,而获得是行动,人类历史自然会解放进步,直至所有人得到身心的无上和谐!
你所言苦是其象征意义,代表着一种强烈的生命意志,其实真正的苦是一种同情的共鸣,当你能以己之存在观万物时,苦乐自至,同样以万物之存在察本身时,苦乐自和!
幸福,由三性构成,一是意义性,发掘意义必须明了自我本身的存在道路,一是满足性,获得满足需要明了自我本身的生命领域,一是快乐性,实现快乐应当明了自我本身的信仰所向,如此奉献才是具体而普遍的自我本身!
真实是活的在场的明证,而真实的内核不外乎真性与实践,若无真性,在场就是死寂的,因为真性是不确定的确定,不确定是因为具体表现随境而生,确定是因为内核在于顺乎自然,若无实践,在场就失去了体验的明证,也就无所谓在场!
林是对世界和精神的选择性把握,也是对它们存在的知觉理解,从遇林到林思就是这种追问的过程的体现,也是答案的逐步展开和呈现的过程,体现不断在追问这个世界,追问自己的精神,这追问本身就是深邃的,世界存在就是林的存在,也是对林的各种表达和意动!
林的本原之义就是不断在追问中体认,不止不息地进行下去,直至抵达真理和本相,这就是追求无限的人类道路,其实那个真理和本相就是这种无限追寻的心境本身,虔诚地保持原初的本真精神才是追寻无限的原有之义, 这也是人存在于这世界的意义,真理,无限和自由是人类那种一直继续存在,活着的本能意志和生命可能性的欲求的隐喻,是一种寄寓着终极美好的象征表达,自由就是这种本能意志的自然而然的实现,真理就是支持这种本能意志的纯粹而美好的信念,一种对可能的希冀和期待,无限就是对人本身纯粹而原初的生命本真状态即人类精神的挽留并能得以绵延,延续,综合起来就是真理支撑下的自由主体在场实现的无限希冀。
合:《寄生操》
流星熠熠花飞溅,
划破寒空横天际,
悄然霓落无声息,
空余悲欢有真意,
白骨凄凄思入梦,
哀魂祎祎岂安眠,
往事随风当追忆,
来日晴光宿人间,
感古今之无常兮,
致真知以尽求,
沉追信以长慕,
怀中西之交合兮,
正人道以赤诚!
寄长生以宁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