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终于可以看了。
《邪不压正》。
等了姜文四年,就算电影很好看,Sir心中始终有个小遗憾。
已经看过片的高晓松说,“恨得咬牙切齿”。
你猜是为什么呢?
《邪不压正》根据张北海小说《侠隐》改编。
高晓松觉得,电影没有拍出书中那种淡淡的北京味。
“完全不是那个书里写的气氛”。
姜文笑而不语。
创作,本来就是个人眼中的世界。
幸好还有书。
都在书里。
以下是Sir想要把这本书,推荐给你的五个理由:
张北海,奇人
张北海不是你印象里的那种作家。
与其说是作家,不如说他是个奇人。
再亲切一点,可以称之为“老嬉皮”——
张北海,演员张艾嘉的叔叔,陈升专门为他写过一首歌,就叫《老嬉皮》。
这是人家年轻的照片。
造型很拉风,车很拉风,仿佛预示着他的未来一定阅历不凡。
但张北海并不是单纯的旅美ABC。
他的中国情结,很重。
这位老嬉皮本名张文艺,祖籍山西五台,父亲张子奇曾在山西响应辛亥革命,留学日本,跟冯玉祥的西北军有深厚渊源(书中的角色也与冯玉祥有关)。
张北海1936年出生于北京,出生时冯玉祥送了他一块怀表。
此后,他长在台北,曾担任联合国翻译,现在纽约。
从上一张照片到这一张,中间他经历了什么?
他今年82岁,经历过抗战、内战、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性解放运动、披头士摇滚……
都是世上的一些重要时刻。
但他当然也有自己人生的很多“小时刻”。
放荡不羁爱自由,必须的。
初一时,他被学校以“泡茶室玩茶女”的理由开除。
高一时,他在作业本中画乌龟调侃三民主义,被训导主任和军训教官叫到办公室,质问究竟受谁指使。
1958年,“8·23金门炮战”爆发。张北海以记者身份前去报道,但威士忌喝多了,睡过了头,错过了最后一艘去金门岛的登陆舰。
结果……那艘登陆舰被炮火击中沉没了。
张北海,福大命大,比谁都有资格回忆人生。
所以他的《侠隐》不仅关于老北京,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自传。
张北海的创作目标之一,是“再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平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风俗习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市容街道……”。
虚构部分,纯属虚构,但真实部分,也尽量贴近史实。
正式动笔两年前,他开始整理资料,参考了几百本书,其中四分之一还是英文。
他聊的北京,细节可以精确到地图中的胡同口。
“要尽量避免任何事实上的错误,切记“魔鬼在细节”(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
作家阿城说:“我在张北海的文字中,总能发现自己思维的空白点。这就是张北海的风度,我迷张北海文字的根本原因,在于迷其风度。”
这就是Sir读完的感受,你不仅会喜欢这个故事。
还会仰慕这个人。
北京美食指南
温馨提示,不要在饥肠辘辘的夜晚打开本书。
作家王朔打开之后,馋得不行,大半夜起来做吃的。
书里面有一大半,就是在讲北京吃的,尤其是小吃。
主角李天然,在繁忙的复仇行程中,愣是吃遍了整个北京城。
佩服佩服。
他就这么走。饿了就找个小馆儿,叫上几十个羊肉饺子,要不就猪肉包子,韭菜盒子。馋了就再找个地儿来碗豆汁儿,牛骨髓油茶。
碰见路摊儿上有卖脆枣儿、驴打滚儿、豌豆黄儿、半空儿的,也买来吃吃。都是几年没见着的好玩意儿。
巴掌大的猪油葱饼。李天然吃得又香又过瘾。爆羊肉,西红柿炒蛋,凉拌黄瓜,香椿豆腐。
李天然同学不仅会找吃的,还特别懂吃。
烤羊肉时佐料儿只是点儿酱油,拌了拌,放上大把葱丝儿和香菜。
先用大筷子把葱丝和香菜放在炙子上垫底,再把羊肉拨到上头,翻了翻,六七成熟,再把碗里的汁儿往上一浇,再拨弄两下,烤得肉「嗞嗞」冒着烟。
停,打住,再说就饿了。
张北海老爷子说,书中的吃喝,所提到大部分都是他从小吃大的。
吃这件事写好了,当然就不仅是吃。
它是经历,是回忆,是人生感悟。
有时从吃认识一个人,Sir觉得特真实。
老北京旅游图鉴
2017年,这本书再版。
张北海在后记中写——这里的北京,不是今天的北京。这里的北京,是没有多久的以前,古都改称北平那个时代的昨日北京。
物换星移,你可能对今天的北京无感。
所以你更可能,因为昨日的北京,泪流满面。
细节魔鬼张北海,在庞大的资料库中整理出了一份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北平市街道图。
一街一门,一草一木,都真实存在过。
他出了干面胡同西口,就沿着哈德门大街上的电车轨道向北走。
没一会儿就到了东四南大街。
马路上人不多,只在东四牌楼那儿过街的时候有点儿挤。
他刚过六条就止步回头,进了胡同口上那家杂货店。
出了铺子,太阳晒得有点儿热。 一溜溜灰房儿,街边儿的大槐树,撒得满地的落蕊,大院墙头儿上爬出来的蓝蓝白白的喇叭花儿,一阵阵蝉鸣,胡同口儿上等客人的那些洋车,板凳儿上抽着烟袋锅儿晒太阳的老头儿,路边儿的果子摊儿……
Sir按照他书中描述,试着画了一下。
又让表妹上了个色……果然!
果然成功地毁掉了我脑中所有关于老北京的美好画面……
爱好旅游的毒饭下次去北京,千万不要拿Sir的手绘图。
Sir不包邮,也不包赔。
时尚穿衣指南
姜文在《邪不压正》拍摄花絮中说,讲究是根本。
李天然就很讲究。
复仇再忙,心里再苦,他也不忘给自己置办N多套行头。
(当然,在书中此举主要是为了泡妞)
从基本款到会客装,一应俱全,颜色多为冷色调,风格则是中西结合。
想走中国风带点洋人调调,他就——“穿灰色西装裤,一件蓝衬衫,外面再套上那件蓝布大褂儿”。
想走西洋风,又带点中国韵味,他便——
“李天然选了套藏青西装双排扣,还挑了根深红浅红斜纹领带。最后又把巧红手做的那条白手绢塞进上衣左胸小口袋,只露出一小截白边……最后套上风衣,出门。”
穿贯中西,潮爆古今。
一个武侠故事
北洋年间,北京以北。
习武少年李天然目睹师兄朱潜龙勾结日本特务杀害了师父全家。李天然侥幸逃脱,被美国医生马凯救下。
伤愈后,李天然去美国留学,之后回到北京,筹划为自己和师父一家复仇。
自己的圈子,自己人料理。
不求官,不求王法。
这种暗杀和仇杀,就是中国的旧时江湖。
但李天然不同,他发现了一件头痛的事:
“江湖”外面,有个“社会”;“家”外面,还有个“国”。
李天然要复仇,就得和日本特务、亲日分子、豪门旧户、黑帮老大、交际花、外国记者轮番过招。
那时的北京城,混乱中也有闲适。
寻常老百姓的日常实在值得咂摸,因为一动一静,一虚一实。
我努力在利用这个虚实世界,将我出生那个年代的一些讯息传达给今天年轻世代,即在没有多久的从前,北京是如此模样,有人如此生活,如此面对那个时代的大历史和小历史。
最后,李天然能够实现他想要的正义吗?
他想要的是江湖正义,还是比它更大的东西?
而寻常老百姓的悠闲又于何时被终止?
这些问题,书里也许能给你更多思索。
但对Sir而言,这本书必看的最大原因是:
我们再也回不去的那个老北京。
那个好吃、悠闲、动静相宜的老北京。
那个埋藏了太多故事、太多兴衰的老北京。
这书里,真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