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羡鸳鸯,不羡仙】
鸳鸯是亚洲的一种亮斑冠鸭,体长约35厘米,属小型游禽。是经常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中的鸟类。
我国2000多年前就有饲养。鸳指雄鸟,鸯指雌鸟,故鸳鸯属合成词。
鸳鸯经常成双入对,在水面上相亲相爱,悠闲自得,风韵迷人。它们时而跃入水中,引颈击水,追逐嘻戏,时而又爬上岸来,抖落身上的水珠,用桔红色的嘴精心地梳理着华丽的羽毛。
“鸳鸯生性机警,极善隐蔽,飞行的本领也很强。”著名财经记者、第一代互联网人、宫廷御膳传承人、北京陛楼阁艺术院院长、“中国风情”作家淮君总编辑说,鸳鸯在饱餐之后,返回栖居之处时,常常先有一对鸳鸯在栖居地的上空盘旋侦察,确认没有危险后才招呼大群一起落下歇息。如果发现情况,就发出“哦儿,哦儿”的报警声,与同伴们一起迅速逃离。
鸳鸯原产地在中国东北、韩国、朝鲜、俄罗斯相连的这一片,还有日本。但冬天就会飞行数千公里来到长江流域、东南各省及福建、广东越冬;少数在台湾、云南、贵州等地是留鸟(夏季也不飞回东北)。
“在淮河流域过冬的鸟类很多,但,鸳鸯是不多见的。”“中国风情”作家淮君总编辑说,淮南鸳鸯湖的鸳鸯就是从中国东北、韩国、朝鲜、俄罗斯相连的这一片地方飞过来的,确是稀罕物。
摄影作品"只羡鸳鸯不羡仙"出自《长安古意》,是唐代诗人卢照邻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是卢照邻的代表作,也是初唐七言歌行的代表作之一。原句为“愿作鸳鸯不羡仙”。
在这首长篇七言诗中,诗人用传统题材写自身的感受,以铺陈的笔法,描绘当时京都长安的现实生活场景,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写权贵阶层骄奢淫逸的生活及内部倾轧的情况,深寓讽喻之旨;同时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寂寥之感和牢骚不平之气,也揭示了世事无常、荣华难久的生活哲理。
原文(节选)如下:
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译文如下:
皇亲贵族雕梁画栋的楼阁高耸,建章宫的铜柱遥指白云间。
楼上的佳人可以相望却难以相知,即使是在路上相遇了也难以和她结识。
向别人打听到她美如天仙,曾经学过歌舞,在贵族家欢度青春年华。
如果能和她结成美好姻缘,像一对和谐的比目鱼,谁还害怕死亡,只愿做一对鸳鸯而不羡慕神仙。
双双来去的比目鱼和鸳鸯真让人羡慕,你难道没见过它们?
【上官皖工作室】
上官皖工笔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