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雄章 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吕祖解:
此章何意。要人守道。分理阴阳。何为知其雄守其雌。雄是阴中阳生。雌乃先天一气。知而不采。谓之知其雄。守而自来。谓之守其雌。何为为天下谿。分理阴阳。则天下柔和。谿乃淳也。天下淳。阴阳自然分理。天下。指一身而言。一身无为。常德不离德者。道也。人本清虚。清虚阴升。清虚阳降。阴升阳降。其德乃长。真常不离。反与婴儿同体。婴者气未定。五脏未全。皆虚空也。人能无五脏者。方能知其白而守其黑也。以婴儿为天下抱道之式。人能如婴儿。触物不著。见境无情。为天下式者。真常之德无差忒矣。道得淳化。反归于无极而合太虚之无为。知其白。不若守黑。白能易染而黑无著。静到白时。如月返晦。到晦时。收敛之象也。知其荣。荣则有害。不如常守其辱。辱心一存。万事无不可作。无为存辱。为天下谷。谷者虚其中。一身常能虚中。为天下谷。此之谓也。常德乃足。中能常白。其道常存。道存。而反归于朴。朴者。全完之器。朴散而成器。散者分其朴。而圣人用之。圣人能守中精一。则纯一而不杂。为天下管辖。统天下之民归于一国。聚万成一淳化无为之国。分理阴阳。五行之造化归于一统。则大之而不割也。一身纯阳。分理阴阳。其炼而成体。岂能割乎。知雄守雌。以柔治刚之意也。太上教人无为化淳。听生化之自然。不假勉强也。
《道德经》每周一悟 天圆心灵教育科技(北京)研究院 心灵学(中国)研究员 郭智刚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雌雄指阴阳,阴主静、阳主动。谿,溪流,天下谿,天一生水,水属智。常德,恒常,天赋明德与道同体,永恒于自然叫常德。婴儿无染,喻天赋本来明德觉性。
知其白。守其黑。白,喻阳,喻动,白天。黑,喻阴。喻静,黑夜。式,制式。标准。常德:天赋恒常明德自性。忒,差错。无极,道。朴,未经加工的原材料,喻未经污染的人的天性。
雌、雄,黑、白,自然之分化,人们往往执着于一端,不能一体通观。知雌者不知雄,知黑者不知白,外则分化对立,内则身心失去平衡。社会生活中,每个个体,不同的群体,站在各自的立场、视角,都有各自的观点与道理,知雄者不知雌,知黑者不知白,这种认知障碍导致个人身心不平衡、导致人的行为举止失常,举止失当、导致人际关系困扰,导致种种社会问题、甚至导致社会动荡、人间悲剧。良知良能,不偏不倚,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雄能知雌、守雌,雌能知雄、守雄,阴阳协调平衡配合,身心安定祥和,人人安定从容,社会秩序有条不紊,天下清明。谁能燮理阴阳,平衡身心?天赋一点灵明真性。天赋一点真常明德不偏不倚,谓之常德不离。阴尽阳消,复归于婴儿。复归于婴儿者,喻心灵本来,天真独露、混元自在,无贪欲妄想,纯善无恶,一团和气。人能如此,身心和乐,人人平和,社会岂有不祥和之理。在修身为智慧自在,怡然自得,乐在其中;从社会层面,是以平等广大至极无量的道体理性产生人文理念,兼容并蓄,行之于天下。人人和乐,安享太平圣世。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者,以道统御、化解阴阳(黑白)种种是非矛盾。人世间最高的治理社会的原则,莫过于圣人以天理教化众生,天理是什么?天理就是道,道是自然宇宙万灵、万物的源头、出处;是万灵、万物之母。自然道体,无生无灭,无始无终,无边无际;人的心灵是自然道体的分化,人能合于自然,与自然同体,是为“归根复命”,恢复自然道体赋予人的明命(也叫慧命)。自然道体不生不灭,无始无终,无量无极,人的心灵也是如此。恢复自然明命的人叫“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的人,是一个顶天立地聪明智慧仁德至善的人。不能恢复自然明命,缺少自知之明,会产生种种认知问题,进而导致身心问题、行为问题、社会问题,老圣人给出治理人心、燮理阴阳,和谐社会的灵丹妙药:“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什么是天下式?道、德、仁、义、礼,这五者再不足以挽救世道人心,继之以法律,原理与目的就一个,不离自然道理,恢复自然至善天性,因为只有这样,人的生命才能得以安然自在,反之,不足以安身立命。所以说:“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常德不忒,是说大道与心灵明德不会有误差,一时一刻都不会偏离,可以复归于无极,也就是道。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荣与辱,不同境界的人会有不同的荣辱观。所观不同,观者本质相同,只是认知不同而已。只知有物,不知有良知良能,以物害理,失去天良觉性,则只知有物之荣而徒守良知暗昧之辱。知天赋明德,荣耀万古,至极永恒,守众人以为不堪之辱,心观天下,包罗万有为天下谷,谷,喻其空而能容。此复其明德自性德足功圆之道。如此能复归于天赋良知良能,天赋良知良能应对人世间万事万物,由人的明德心灵智慧,产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创立文化、文明谓之“朴散则为器”。圣人以自然天道、良知良能为朴,以朴之智慧为用,人世间,功高为官,德高为长。何为功高,德自然天道之正,代天理物,行天道于人间,仁德至善满天下,制定纲常伦理,法律法规,使社会安定祥和,人人安居乐业。如孔老夫子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此为“官”,属于社会制度管理人文科学。“长”,德高为长,正心修身,心同自然,以道教人,闻者心开,归于正道,风行草偃,移风易俗,此为长,属于文化、文明生命社会科学体系。
《道德经》涵盖社会人生之道,天地变化之道,自然永恒之道。诚如孔老夫子所言:“吾道一以贯之”。人往往一听“道”字就觉得离现实社会生活十万八千里,以为遥不可及,与家庭社会个人生活没有关系,甚至避之犹恐不及。实际上,道与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时时处处息息相关,我们每时每刻、时时处处都没有离开道。所以老圣人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大制不割就是自然天地人类社会万事万物从来没有离开道,人的生命从来没有离开道,觉与不觉而已,不觉则落于分割、飘散、流落,身心不得自在;觉则复其大德明命,得道者真荣且足也。人人荣且足,老圣人留经著典慈愿偿矣。
同感天恩圣德
参考经典:
《吕祖解<道德经>》
张玉林先生著 《中华民族养生健身心要》《漫谈<金刚经><心经><坛经>》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