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魏晋、南北朝长达三个半世纪时期,中国大地上战乱频生,民不聊生。由于现实社会世事无常,人命贱如蝼蚁,所以从东汉开始萌发的佛道两教在中国得到了蓬勃发展,不仅统治阶级大力推广,普通百姓也笃信不疑。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开始,就不断地与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政治经济相冲突、相协调,逐渐适应中国社会生活的需要,到隋唐时期,形成了几个中国特有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这个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佛教中国化。
佛教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到了魏晋时期,又依附于玄学。这个过程发展缓慢,仅流行于贵族阶层。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佛教传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也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播佛教思想。魏晋时期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
东晋以后,由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不断深入民间。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以南北朝时最为激烈,北方发生了灭佛事件。而南方一时门派众多,讲经论经兴起,论战不断,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佛教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佛教到了宋代,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禅宗一枝独秀。宋代时期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了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陆王心学,吸收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
宋代以后,佛教顶峰已过,逐渐走向衰落。佛教对中国文学、风俗、艺术有极大的影响,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