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随着2.0推进,对标A5和B2,在语文的各级各类公开课中都较多出现了视频学习的身影。而随着网络学习的兴起,供低年级语文老师使用的各类识字视频也丰富起来。以《当世界年纪还小得时候》这一课为例,我在其中放入一个字理识字的视频。课后,省教育学院洪东忍老师针对这一个环节指出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教师要求没有明晰,学情掌握不足等,我认真反思后,发现学生经历这个环节,并没有较好完成教学目标。
原教学环节如下:
1、出示课文句子,教师语言提问:如何区分“记”和“纪”?播放视频:视频共计34秒,先介绍“记”为听到的话、发生的事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纪”,左丝线,右绳索,表示用更多的方式进行记录。
图1:课件页面2.学生看完视频之后,对问题进行投票检测。检测中,发现57%的学生都选择世纪是错的。在B选项中挑选了学生起来说,随机挑一位孩子也是选B,两位学生都坚信这个词语是错的。一位学生脱离当前的问题,理解为课题中是“世界”,这里是“世纪”错了,另一位学生则认为世纪是记录世界上的事情。并且学生对于游记这一词语也不是很了解。所以,尽管教学行为发生了,但是学生的学习实际上并没有发生。
图2:投票结果在这个视频教学环节中,为什么感受不到学生学习的发生?视频的效果为什么没有显示出来?我反思有以下几个问题:
1.视频素材的选择。现在网络中有大量精美的关于字理识字类视频素材可以供低年级语文老师选择。课堂中选用的是原本一个长达2分半钟的视频,但是为了课堂时间的考量,缩短为30几秒。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勒罗伊麦格鲁(Le Roy A,Mc Grew)化学教授将微课理念正式提出,称之为“60 秒课程”(60-Second Course),并将 60 秒课程设计分成了三部分,分别是概念引入(General Introcduction)、解释(Explanation andInterpretation)和列举例子(Specific Example-The Chemistry of Life)。这是最早微课的提出。但是在视频中,我仅仅保留概念引入,解释,提炼了整个视频。虽然乍一看课堂更加高效,但是过于短小精悍, 缺少举例,加上课堂中音量过小,除了短时吸引学生观看的兴趣之外,实际上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反而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熟悉和思考。
2、教学目标不清晰。在进行课堂教学环节时,必须教师和学生双向都了解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大家劲往一处使,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在观看视频之前,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口头一句提示就能明确任务。所以需要清晰让学生了解到观看视频过程中需要关注什么?有能力的孩子可以在书本上写一写、画一画关键信息。
3.检测题目不脱离学情。在检测题目中,世纪和游记两个词语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其实是比较难分辨的,超过当前部分学生的认知。在进行题目设置中,应该认真考虑学情。刚刚看完识字视频的学生,并不能马上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所以在题目选项的设置上,不能出现过难或者迷惑性强的选项,这一个检测的目的是学生是否已经能够初步了解“记”和“纪”的区别,而不是学生已经能理解两者的区别,并且在不同词语进行准确应用。
陈蕾老师在《课堂上的视频学习为何效果不佳?》中说到:“精选视频保证内容、前置任务明确方向、优化规则全员参与、有效检测把握学情,才能真正提高视频学习的有效性,也才能真正帮助学生的成长。”在和陈蕾老师的交流后结合这节课反思,后续再在低年级中使用识字视频教学中,我会将教学环节调整如下:
图3:识字视频教学新设计和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观看视频的要求之后,学生边看边思考,并且简单记录。完成后同桌互相交流刚才视频中的关键信息。接下来投票检测,再进行教学策略调整。根据投票反馈的结果,判断是否需要同桌再次讨论,还是提炼出视频的关键信息进行讲解。同时可以提供原版较长的教学视频,供学生回家进行个性化学习。
视频教学中,知识点的传授由视频替代了。所以教师不仅要关注教,更应该重视怎样帮助学生主动性学习,促进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有效意义建构。在学的方面,学生对于教学视频带有着强烈的学习兴趣,还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视频精美的画面和丰富的情境中提取出关键的信息,并联系个体独特经验,最终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调动学生学习动机的过程,也是一个教会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会生成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