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开始解冻,上天终于给了我们这一代学人一个迟到的青春。——周国平
漫谈《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一)
过去长期以来生长在体制的人们,被意识形态取代了一切思考, 我们的本能和精神受到了压制,只为成全中间的社会性,最终得到的是一种抹灭人性的平庸社会,尼采作品作为那一代刚刚获得解放的人们的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看出自己人生的哈姆雷特。
随着进入21世纪,思潮的退却,伴随着新兴的80, 90后物质崛起,只有少数人得到思想和精神解放,其他人依然在新旧社会约定俗成的世界里生活,压抑着彼此的个性,丰盈的物质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精神世界的贫乏,他们诉诸无聊的方式是报以喧嚣的围观,他们折服于无法一步迈进的世界,无力地挣扎着,无力地咆哮着,直到生命终结到来时,却试图在过往人生寻找意义,殊不知,碌碌一生的意义竟是肉身融入大地的那瞬间。
世纪的漂泊者——尼采
尼采所预见的“必将笼罩欧洲的阴影”,就是资本主义的精神危机。单单只是物质的繁荣只能造成虚无缥缈的幸福感,这种幸福稍纵即逝,要说寄宿于物质的浪漫,会随着欲望边疆的扩大,逐渐感到内心的无力把握感,回首只能沉浸在过去那物质匮乏时代,一颗红心糖所带来的幸福感如今还在心中回荡。
漫谈《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一)天才犹如自然
尼采生前死后戏剧性地经历着被误解、被“发现”、又被误解、又被重新“发现”。在二十世纪,尼采之名声大振正是缘于最惊人的误解。在尼采死后,他德国的妹妹嫁给一个反犹太人,并对遗稿进行篡改,把尼采扮演成法西斯思想的预言家。就像孔子的儒学一直就在那里,可到了汉代,儒学与皇家的权力融为一体,只道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修改的儒学变为平民百姓上升阶层的唯一通道,也成为了维护控制人思想的封建工具,但是孔子的儒学还是一直在那里,它没有变,是人变了。
关于意志
尼采提出强力意志,是为了给人生以一个解答,生命的肯定者也应当秉承这个世界本体的精神,不是消极地追求生命的保存,是积极地从事创造成为精神上的优秀强者,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活得长久,而在于活得伟大,活得高贵,活得有气魄,必须拥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去支配自己的身体,去支配自己的生活态度,这种自律自强富有生命感,由此我们才能充分地感受和享受生命这份荣耀。如若你终其一生压抑自己去附和生活,生活反过来也会附和侵蚀你的生命力,此生终将碌碌无为,盖棺定论为庸人。
漫谈《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一)违背初衷的高等教育
尼采:“一切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什么?——把人变成机器。用什么方法?——他必须学会厌倦自己。教育的方法则是填鸭式灌输,“违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者自学,只有饥饿者,才能与之食!”反观如今,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考试,为了考试而教学的应试,如此教育出来的现代人失去了真面目,成为颜色和碎纸片的胶合品。时间会使人遗忘,最后剩下的才是真正自己的。一旦过了考试的时代,伪装在你身上的知识贴片便如碎纸片一页页随风飘屑,赤裸出现代人的裸体,驼背又衰弱如骷髅,失去韶华岁月的蓬勃朝气。尼采指出:“要改造我们植根于中世纪的现代教育制度的基本思想,必定要历尽千辛万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