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建立魏国之后,己有统一之志,可惜沉湎酒乐,英年早逝,司马懿又辅佐了两代魏王,与大魏的关系越来越僵,士族的崛起让司马懿取而代之的希望成真,他和两个儿子诛杀异己,大肆笼络士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魏晋日七贤走向了历史的舞台,他们用躲避,用隐居,用文章,用诗歌躲避着与之理念不合的一切。但是,自古政治家永远喜欢结交有才学的人,已经逐渐崛起的西晋也一样。
晋国初立的时候已经死了不少名人,他们多是和曹魏关系就好的,其中就有五石散的发明人何晏,何晏长得比较白,和曹丕关系不错,首先被杀,再有就是夏候玄,曹芳等人,此皆曹氏亲信。面对不听话就杀人的朝延,很多士人更愿意藏之深山,魏晋七贤就是这样一个代表,他们的代表人物是阮籍、嵇康。
阮籍的爸爸阮瑀曾经跟随曹操做书记官,文采比较高,名列“建安七子”之中,因此阮籍可以说是官二代,可是他的父亲死的很早,因此他养成了一种孤僻、轻荡的性格,又一次他的叔叔带他去拜访一个官员,他竟然一条都不说一句话,魏晋时人多以言谈去评价一个人的未来,可是对于阮籍人们始终看不透他在想什么。
等到他长大成人,已经是一个学识很高的人,但他为人处事的方式不是一般人能够接受的,他这个人对待喜欢的人用青眼去看,对待不喜欢的人直接翻白眼,他的母亲去世了,他仍然饮酒吃肉,不管礼教,这时嵇康的弟弟来看他,劝他守点礼,他白眼翻了一翻没理他,后来也许是嵇康提醒了弟弟,于是弟弟带了琴和酒来找他,阮籍高兴的蹦了起来。晋朝还没建立的时候,司马昭想和阮籍结亲,但是他不置可否,于是派来和他谈婚事的人只能等着他,他不停的喝酒,一喝就是两个月,这期间醉的一败涂地,于是这些人只能回去,司马昭生气的说,这个醉鬼,不与之结交也罢。后来他被迫入仕,他就一个人骑着毛驴去了,去了以后就要求拆县衙,让官员们在一起工作,这个可以起到监督作用。阮籍蔑视礼教在当时来看很难让人接受,在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他去送自己的嫂子回娘家,旁人说他他不管,有时候和王戎喝酒喝多了,就直接躺在人家卖酒的妇女旁边就睡了,还有就是在为母亲守葬期间,他不哭也不跪拜就那样披头散发的坐着,人们不知道他心里有多痛,只是一味的批判他,这就是很多人看不懂阮籍的原因。他由最初的明哲保身,到后来的玩世不恭,也许是对这样一种生活方式的肯定。
其实他经历过很多常人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他曾去过广武山,在这样一个幽静的山谷里他学会了一种吹口哨的方式,后来人们称之为“啸”,这是一种浑厚悠扬的声音,阮籍独创,后来他又去了河南辉县的一座山,苏门山,在这里他遇到了那个影响他世界观的人。这个人叫孙登,隐居在这里,他想去拜访他,等他中午汗流浃背的见到了孙登并向他请教一些问题,他说完后,孙登一个字都没说,阮籍尴尬了,便开始“啸”,这啸声异常的凄沥,等他啸完,他发现孙登开始笑眯眯的看着他,于是他继续,这一次孙登没有动静了,可是阮籍已经很满足了,因为他已经完成了一次与大师内心的交流。等他下山到半山腰的时候,他听到山上传来一种美妙的如音乐一般的声音,他突然明白了,这是孙登的啸声,这啸远比自己的更有感觉。阮籍听了这些声音,立即跑回家写了一篇《大人先生赋》,在这篇文章里我们能看到阮籍已经思索出了很多东西,关于天地人生,关于世界万物,与此相比那些遵规守矩的儒家君子算个屁。可以说,这是阮籍首先否定了儒家,而后开始用玄学去面对自己的人生,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他如此的狂放不羁。
古代文学21魏晋七贤:属于他们的轻狂岁月!阮籍善于写诗,他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批判写进诗里,这是一种不可一世的思想,因此他必然感受到苦闷和孤独。《咏怀诗》他一共写了82首,一言不合就苦闷,一言不合就咏怀,结果这些诗写的清新而有哲理,他也害怕过,所以这些诗大都很隐晦,钟嵘《诗品》中称阮籍《咏怀诗》:“厥旨渊放,归趣难求”,意思是这些诗的主题深远,回归自然的趣味在其他人的诗中难以看到。到了后来,甚至达到了“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的境界,他已经不愤怒了,而是将这些愤怒都写在了诗的最深处,这样他也避免了文字之灾。我们来看看这些诗:“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总是睡不好,他不是独坐高堂上就是夜中不能寐,他有心事,所以他开始喜欢上了弹琴,琴声的玄远正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别人听不懂,于是他就写成了诗,他总是悲伤的,他悲伤何事呢?他并不是不想当官,《晋书》里写到:“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他的那些与世不容的心情,也不过是在逃避杀戮,但是他依然可以不羁,因为他会写诗,会弹琴,文艺是多么伟大的一种事物啊!像这样的诗,他一生写了八十多首。王勃在《滕王阁序》里写到“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王勃说,阮籍这样的名士也会因驾着马车走到路的尽头而突然流下眼泪,这是何等的悲惨呀?阮籍确实哭过很多次,常常是不知不觉的眼泪就流到了嘴角,那是一种才华得不到施展而又无人理解的孤单。
像阮籍这样的人,还有嵇康,阮籍比他年龄大,他们有共同的志趣,因此常在竹林一起饮酒吃麻沸散。嵇康和阮籍有着相同的童年经历,也是父亲早亡,但余秋雨先生说“就整体人格而言,他在我心目中的地位要比阮籍高出许多,因为他比阮籍活的更明白,更透彻,知道自己追求什么。”确实嵇康提出了一些关键的理念“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他的人生境界更加的高远,这种境界让他摆脱了束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打铁,但是这种境界也让他更加重视友情,因为友情司马迁遭受宫刑,因为友情嵇康被处死。
嵇康长得确实挺帅,个子之前一米八,当时的人关于他的仪表有很多评论,史书上说他“身长七尺八寸,不自藻饰”,帅但不爱打扮,他的好友山涛说“如岩上松柏,醉若玉山将崩”真会夸人,但是比较可信,连他的儿子都被人评价为“鹤立鸡群”。这面貌需要一个出身不凡的人来相配,他的夫人是曹操的曾孙女,一个公主。嵇康崇尚老庄的哲学思想,有人评论说他把庄子的哲学人间化了,也就是他身体力行的做着庄子心目中的那种人,不慕名利,不求藻饰,清净无为,看看他都做了些什么呢?
首先,他的爱好之一是打铁,如此一个文学家,哲学家,还当过官,竟然有如此癖好确实够奇怪的,比着那些隐居山林的人,嵇康多了一点人间烟火气,庄子何尝不是如此,漆园小吏,也就是一个管理员。嵇康打铁累了还可以洗洗澡,他将山上的水引到家里建了一个小型游泳池,打铁累了衣服一脱就跳到河里去洗澡了,因此很多人看到他就说他“萧萧肃肃,爽朗清举”,也许头发还没干,也许身上洗的太干净了,给人一种总是刚沐浴好的感觉,在加上帅气的身材,很是不一样,现在很多人模仿竹林七贤,只不过邋遢而已。当然嵇康也挺邋遢,他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写到自己一个月连续十五天不洗头,古人的头发估计有现在的女孩那么长,而且不洗脸,啥时候他感觉到太闷了就洗洗,我估计他游泳游多了,直接洗头了,除此之外,他特别慵懒,啥时候想小便了他忍着,直到憋的不行才去一次厕所,他每天起的很晚,有起床气,不喜欢别人叫醒他,叫了也不理别人。在这篇文章里,他有七不堪,二甚不可,用来描述自己独特的癖好。《与山巨源绝交书》的最后嵇康觉得山涛已经失去了自己的立场去晋朝做官,所以委婉的说到“并以为别”,但是两人的关系应该没我在决裂到势不两立的地步,因为后来还是山涛把嵇康的儿子抚养长大的。
嵇康还写过一封绝交书,这封绝交书写的很激烈,朋友吕安的哥哥吕巽玷污了吕安的妻子,为了不被揭发,他诬陷了吕安说其打了他们的母亲,兄弟两人都是嵇康的朋友,吕安无处申辩只能找自己的朋友嵇康,嵇康听闻以后愤怒的写下了与吕巽的绝交书,嵇康的仗义执言没有让犯罪者得到惩戒,反而因为此事让自己身陷囹圄,朝廷没有听他的辩解,直接把他们关进监狱。这里面有小人钟会在作怪,钟会是书法家钟繇的儿子,为人聪明有才华,《军师联盟司马懿》中我们就可见其为人,但是钟会嫉妒心和自尊心实在太强烈,《世说新语》中记载,钟会年轻的时候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想让嵇康看,但是他不敢直接面对嵇康,只能偷偷的把文章从嵇康的窗户里扔了进入,嵇康看没看我们不知道,但是由此可见钟会对嵇康是充满敬仰的,甚至是畏惧。所以当钟会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后前去拜访嵇康,搞的很隆重,但是嵇康连看都没看他一眼,继续和向秀拉风箱打铁,他本身就烦这些晋朝的人,钟会搞的很尴尬,于是主动和他搭话,嵇康说了一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听了已经明白嵇康的意思,只得悻悻的回答一句:“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他们仅此一句交流,却伤了钟会卑微的自尊心,于是钟会在嵇康被下狱的事情上可以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嵇康被拉到了刑场,他面不改色,看到头顶的太阳觉得还有一段时间自己才会被砍头,因此他让哥哥拿来琴,他要演奏最后一曲《广陵散》,这首曲是他向那个改变过阮籍世界观的孙登学的,嵇康之后再无《广陵散》。刑场上一片庄严肃穆,所有人都在听这曲他们没有听过的琴,嵇康还是死了,没有人喊刀下留人。这一年,嵇康39岁。
嵇康死了,死的何事壮烈,他死的几个月阮籍也去世了,后来和他打铁的向秀接受了司马家的官职,山涛、王戎收养了他的儿子嵇绍,向秀后来还去凭吊过嵇康,写下了《思旧赋》,竹林七贤就这样分崩离析。后来他们的后代都做了晋朝的官,再也没有竹林七贤这样扬名世间的团体了。
几千年后,人们依然看着嵇康所写的诗:“息徒兰圃,秣马华山。……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想象着这个人如何在那个疯狂的时代里将生活和诗意结合的如此完美?
古代文学21魏晋七贤:属于他们的轻狂岁月!竹林七贤还有几位,他们年龄不一,他们志趣相投,他们时常在竹林里聚会,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在喝酒,在抚琴,在大江大河中坐着一只小船,开口唱出:“沧海一声笑,涛涛两岸潮……”我想唯有这样的意境才能比得上竹林七贤的风度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