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二十四章
企【1】者不立;跨【2】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3】。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注释】
1.企:同“跂”,抬起脚跟,踮起脚尖。
2.跨:跃、越的意思。
3.余食赘形:余食,剩饭;赘,长出、凸现在外的东西。
今译:踮起脚跟用脚尖站立,是站不牢的;大跨步向前走,也是走不远的;自逞己见的,反而不能明辨事理;自以为是的,反而不得彰显;自我夸耀的,反而显不出功劳;骄傲自大的,反而不得长久。从道的观点来看,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可以说都是剩饭赘瘤,令人厌恶,所以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道德经》与生活智慧
老子是个讲实效干实事的人,不玩虚的,他看重的是结果。本章中的“立”、“行”、“明”、“彰”、“有功”、“长久”,这些结果的达成,不是短效,而是靠持续积累。仪式做得再漂亮,把自己包装得再好,如果不是为了成事,那这些花哨的东西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就是令人厌恶的“余食赘形”了。
“企者不立”,踮着脚尖的高度只是虚高,不是真正的高度。我们不可能像小孩子一样使劲踮着脚昂起头对妈妈说:看我多高!我们唯有靠实力呈现自己的高度才能真正的“立”。那个小时候因为砸水缸救小朋友而广受人们称道的神童司马光,同时也是编纂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文豪司马光,他并不靠聪明立足,而是持续用功,在主编《通鉴》前后十九年中,时刻努力钻研,工作态度十分严谨,对许多章节进行反复订正修改,终于成就巨作。司马光被他最亲近的朋友称赞为“脚踏实地”之人。
另一个我们熟悉的孩纸,他的名字叫方仲永,从五岁没上过学就能指物赋诗的神童,到二十岁时泯然众人(跟普通人差不多),主要原因是其父急功近利将孩子的天分过度套现而忽略后天的努力,“伤仲永”的故事让我们对神童的遭遇唏嘘不已。
“跨者不行”,步子跨太大,走不了远路。人生是场马拉松,刚开始跑太快很可能因为用力过猛,后续乏力无以为继,匀速前进才能保持后劲跑完全程。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在经中是第二次出现,前面二十二章出现过,可能老子觉得这些都是一个人修身立命必须刻意避免的陋习,所以它们还会在后面的章节中第三次被提到,可见老子对其厌之深、避之切。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看来这办法是老子发明的。
老子将眼光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维度去看事物,他看到的是事物运行的全过程,所以事物表现出来的短暂亮光并不能吸引老子的目光,过度的粉饰与浮夸因为阻碍成长的步伐而让老子更加警醒,反复告诫世人别这么干,别这么干,别这么干!
网络时代科技的进步,既带来高效,又给人以极大的时间压力。我们喜欢雷厉风行,偏好押上全部,生怕失去了机会被时代抛弃。特别在受到别人成功的刺激时,我们也热血沸腾不甘沉沦了,此时的心理活动是:他看来他并不比我优秀多少啊,有些方面他还不如我啊,我要是努力,一定比他更强。于是,立下宏伟誓愿,准备卧薪尝胆一举逆袭。只是我们很少分析别人成功背后的必要条件,又难以做到长期坚持,大多数人只是想一口吃个胖子,起头会努力一阵子,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你自己就是最大的可再生资源,投资自己的人生,是最划算的买卖。正确的姿势是,遵从复利原则,循序渐进、持续投入,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宁静,沉得住气方能成得了事。
有人为了出名,不惜以身体和名誉为赌注,今天赢了就好,要什么明天?在这些人心中,谦虚低调早已经不是美德,而是阻碍他们“成功”的绊脚石,这样空虚空洞的人生能走多远?拭目以待吧。
很多人在被五光十色的网络收割注意力喜当吃瓜群众时,并没有注意到,社会的精英阶层,从未停止努力和成长,其学识和视野已经甩众人好几座山了,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已经站在很多人难以企及的平台,再难超越。而平凡的我们,更不应该放弃努力,将时间当成朋友,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点滴积累持续努力,就算起点不一样,至少相比于身边很多人,我们可以走更远的路,看更多的风景,经历更丰富的人生!
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吧,努力永远不嫌迟,从现在开始,从脚下起步,若遇乱花迷人眼、挡住路,需得常和自己沟通,明白自己真正的目的地,坚定不移地前行。也许前路漫长,只要心中有远方,就不惧风雨兼程。
注:1、原文部分参考书目: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2、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