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人物古代文化
贝克特:在国王和上帝间,我还是选择上帝

贝克特:在国王和上帝间,我还是选择上帝

作者: 冷墨潇染 | 来源:发表于2016-01-28 17:43 被阅读1565次

    1170年12月29日,四名全副武装的男子劈开英格兰坎特伯雷大教堂的一扇门,怒气冲冲地闯了进去,在他们四人面前,站立着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贝克特。四人要逮捕贝克特,大主教虽然手无寸铁,但拘捕并且奋力反抗,四名男子用重剑击打贝克特,迫使他跪下,一位男子用长剑劈下了贝克特上半部分的脑袋,主教当时脑浆四溅,一命呜呼。四位闯入者似乎仍不解气,用皮靴践踏贝克特的尸骸:“他再也猖狂不了了!”。这是中世纪一起著名的谋杀案,当事双方分别是英格兰金雀花王朝君主亨利二世和他的大主教托马斯·贝克特。贝克特曾经是亨利二世重要的谋臣和密友,然而当贝克特选择主教、出任圣职的那一刻起,就预示着这悲剧性的故事注定会发生了。

    国王的战友

    贝克特的崛起之路还是非常励志的。他出身于商人家庭,在苏赛克斯的修道院和伦敦的文法学校接受了早期教育,在巴黎学习了神学和法律——这是中世纪文人所必然要接受的教育,贝克特却未能毕业。然而一场火灾烧掉了家里的铺子,贝克特家道中落,而后为坎特伯雷大主教西奥巴尔德服务,做文书工作。

    贝克特也许是对神学和法律教育未能完成而耿耿于怀(这也是他后来一直的心病),所以他在文书工作上做得非常出色,西奥巴尔德主教非常欣赏这个年轻人,于是逐步提拔他,1154年,贝克特成为坎特伯雷总执事。正是在总执事任上,国王亨利二世认识了贝克特,这一年,意气风发的国王二十出头,贝克特三十有六。

    托马斯·贝克特,曾任英格兰大法官、议长、坎特伯雷大主教,在金雀花王朝曾经权倾一时,很多权贵都将儿子送到贝克特处受教。

    亨利二世很快发现这个年长自己的执事大人精明强干,对自己未来的野心有帮助,第二年,在西奥巴尔德的推荐下,亨利二世任命贝克特为英格兰的最高官吏和大法官,成为年轻的国王的密友与重臣,负责为亨利二世处理复杂的宫廷和政府管理系统。亨利二世也知道,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绕开繁文缛节,一心一意地为金雀花王朝开疆拓土。自此,贝克特迅速成为金雀花王朝的风云人物,很对权贵甚至亨利二世自己都把孩子送到贝克特家里接受教育。

    金雀花王朝君主亨利二世,在任期间加强王权,征服爱尔兰领主,改革司法,这就触及了贝克特的利益。

    1158年,贝克特携大法官头衔,引领一支盛装的队伍进入巴黎,他此行的目的是为亨利二世的儿子小亨利和法兰西公主玛格丽特缔结婚约。当然,中世纪欧洲缔结的婚约通常是政治联姻,贝克特深知此行任务艰巨,于是通过自己引领的这支求亲队伍向法国人展现了英格兰强大的一面:

    他(贝克特)的扈从有两百位骑士、文书、仆役、佣人,它们整齐排列,身着光鲜的服装,他还带了大量的衣服、丝绸斗篷作为礼物......他的车队里有两辆车运送啤酒,这对只知道葡萄酒的法兰西人很新鲜......队伍最后由两百五十人组成,几人一排唱着英格兰风格的歌曲,之后是携带猎犬与鹰隼的人,之后是携盾的武士和牵着马的骑士......抵达巴黎后,他向每一位贵族、骑士、绅士、学者乃至市民馈赠餐具、衣物和金钱。

                                                                                                              ——威廉·菲茨斯蒂芬《编年史》

    贝克特为亨利二世和法国做出了盛大的表演,法王路易七世欣然与贝克特缔结婚约,金雀花王朝在小王子成年结婚后将会获得法兰西的一些城堡作为“嫁妆”,亨利二世为这位大法官的外交身段所钦佩。在后来的一年里,亨利二世率军攻打图卢兹城堡,贝克特头戴钢盔,身披锁子甲,指挥了私人的一支骑士部队。尽管由于法王的干预战争失利,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贝克特拥有私人武装,这对中世纪的一位教士是多么的了不起。

    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的疆域。亨利二世不仅在拥有英格兰,在欧洲大陆也拥有阿奎丹等大量土地,远超于法兰西的领土。

    性格的分歧

    虽然贝克特为亨利二世殚精竭虑,甚至为其亲自出战,但是君臣二人性格之间的矛盾还是暴露无遗。亨利二世精力充沛、喜欢游猎、与人交谈热情,没有架子,正是因为天性如此,他才把复杂的政府管理任务交给贝克特,然而贝克特恰恰很重视这些关乎国王与王室尊严的繁文缛节——他希望这个国家有尊严,有排场。

    贝克特本人是严谨虔诚的人,他会定期做苦行鞭笞自己,私下里穿粗布衣服,饮食朴素;然而作为亨利二世的外交官和政府管理者,他又有必要穿着华丽。一丝不苟。一次,亨利二世与贝克特在冬天的伦敦城里骑行,国王指着一个瑟瑟发抖的乞丐:“要是给他一件斗篷就好了。”贝克特表示同意。国王立刻抓住贝克特,扯下他身上的精美斗篷,送给了不知所措的乞丐。国王和扈从们开怀大笑,贝克特却笑不出来。还有一次,国王游猎回来,骑着马闯进贝克特的餐厅,下马便吃,贝克特和客人们瞠目结舌,亨利二世却笑逐颜开。

    也许在亨利二世看来,这些“冒犯”和冲突,是彰显自己武士风格和放荡不羁的天性,也能从侧面证明自己和贝克特的关系亲密如此,更深层次,他要让教会知道,自己不好欺负,而现在看来这位总执事就是教会的代表。然而毕竟贝克特的性格和亨利二世不同,他很难做到对亨利二世的行为如此坦诚相对。直到1161年,贝克特担任大主教,这矛盾激化了。

    出任圣职,反目成仇

    1161年,坎特伯雷大主教西奥巴尔德去世了,亨利二世并没有为这位曾经给自己加冕的主教的离世而过度悲伤,他看到,这是一个机会,如果英格兰人出任大主教,教会从而顺从于王权,他就更能在欧洲大陆施展拳脚,于是他看中了自己的密友——贝克特。

    反对的声音如同潮水一样向亨利二世袭来——贝克特时个世俗人物,不能出任圣职,更何况没有毕业的他不是法学家,更不是神学家,学术水平二流,在担任总执事的时候威胁同行。贝克特也知道,自己神学造诣很浅薄,与王室过从密切,又不是僧侣圈子里的人,难以担当。贝克特也暗示亨利,若自己出任圣职,定会为教会考虑,难免与国王冲突。亨利二世看来这些都是贝克特谦虚的表现,主教一定要自己人来做。1161年6月,贝克特被任命为大主教。亨利认为自己得到了胜利,然而他马上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位置决定想法——贝克特出任圣职后立即辞去大法官的职务,摆脱与世俗的干系,同时为了教会的土地不断挑战英格兰各地的领主,是不是还给教皇写信,要求加强坎特伯雷的权力压制王权。对于这些行为,亨利二世一开始是忍耐的,然而当自己改革英格兰法律的时候,这些尖锐的冲突要摆上台面了。

    在中世纪,僧侣犯罪是无需接受世俗法庭的审判的,只是接受教会法庭的轻微处罚,通常没有肉体惩戒。在12世纪的英格兰,每六个人就有一个教士,但是大部分教士目不识丁,与农民无异,但是他们犯了罪仍可以借助“僧侣”头衔脱罪。亨利二世发现,自己登基以来有上百起谋杀案悬而未决,他希望教会法庭将犯罪僧侣移交世俗法庭。贝克特做出了一些让步:将几名犯罪僧人判处终身监禁,然而这并不能让亨利二世满意。

    1163年,在伍德斯托克和威斯敏斯特召开了两次会议,就司法改革和税金问题进行大辩论。先前的朋友反目成仇,亨利二世和贝克特撕破脸皮,愤怒的国王把自己的儿子从贝克特家中领走。第二年,在国王的威胁下,贝克特同意了《克拉伦登宪法》,这不仅仅是几个犯罪僧侣的问题,更是王权超过教权的典范。亨利二世一心想报仇,除掉这个忘恩负义的人,1164年底,他传唤贝克特参加一次指控他在大法官任上贪污的审判,贝克特逃离英格兰,去往法国。

    法王路易七世。法王路易七世与继承者腓力二世就领土、联姻等问题与金雀花王朝分分合合,时而联盟,时而兵戎相见。贝克特在法王路易七世庇护下生活了五年。

    毁灭

    在法王的庇护下,贝克特在一个小修道院生活了五年,在一次亨利二世与法王的谈判中,贝克特问题被提及,虽然流亡五年,但贝克特见到亨利二世仍然禀性难移——在承认自己错误后仍表示不能使教会蒙羞,贝克特威胁亨利二世要禁止全英格兰的圣事活动——这就意味着亨利二世的继承人可能无法被主教加冕,那么这国王就“名不正言不顺”了。亨利二世率长子和一批主教回到英格兰,让约克大主教为他的儿子加冕。

    贝克特愤怒了,自己的特权和手里的牌失效了——1170年,时隔五年后,大主教重回英格兰坎特伯雷,对所有不合规矩参加加冕仪式的教士们进行处罚和审判。亨利二世对这位昔日战友,如今的敌人头痛不已,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

    我的宫廷养的都是些可悲的懒汉、叛贼,没有人能帮我摆脱这个麻烦的神父吗?

    感觉受辱的四位骑士“领悟”了主子的意图,在1170年12月29日冲动地切开了贝克特主教的头。

    亨利二世的四位骑士劈开英格兰坎特伯雷大教堂的一扇门,杀死了国王昔日的密友、顾问、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贝克特。

    在中世纪,神权至上的年代,大主教被谋杀这一事件震惊了基督教世界,教皇得知这一事件后沉默不语,拒绝与任何英格兰人说话,甚至打算开出亨利二世教籍。亨利二世虽非主谋,但确实理亏,他到了爱尔兰,并征服了那里的领主,传播基督教,又到法国阿夫朗什教堂公开赎罪,并表示将亲自率领十字军东征,在教会和国王各让一步后,双方缔结合约,亨利二世表示教师们不必遵守《克拉伦登宪法》。得到满意的结果后,教会宣布贝克特为圣徒。很多人认为,亨利二世应该受到更严重的惩罚。果不其然,和约缔结后,亨利二世受到了“天谴”。

    尾声

    1173年,亨利二世的妻子埃莉诺联合自己的儿子们和法王路易七世、苏格兰国王“狮子威廉”叛乱,战争持续了一年左右,亨利二世取得了胜利,然而他笃信叛乱是自己使贝克特遇难的结果,在战争中他前往坎特伯雷,接受所有在场主教的鞭笞——每人至少抽在国王身上三下。亨利二世向上帝发誓自己没有杀害贝克特的意思,不合双眼的祈祷斋戒了三天,请求宽恕。

    在平定妻子和儿子们第一次叛乱中,亨利二世前往坎特伯雷赎罪,接受教士们的鞭笞。

    1188年,亨利二世的儿子理查(即后来的“狮心王”)联合法王再次叛乱,这一次,亨利二世再也没有精力对付自己的儿子了,第二年,老国王在悲痛中离开人世,距离贝克特离世已经过去了二十年。

    贝克特的殉道很多人看来是蓄谋已久,就好像凯撒知道自己会遇刺仍坦然前往元老院一样。在以“卡诺莎之辱”为代表的中世纪君主——教会关系中,大主教遇害一事显得耸人听闻。不过在这一次交手中,王权仍然没有战胜教会。即使贝克特遇害,《克拉伦登宪法》也没有推行下去,亨利失去了自己的密友,失去了孩子和妻子的忠诚。教会从新树立了自己的权威,而且还得到了新的“圣徒”事迹。然而事情没有结束,贝克特遇害300年后,英格兰另一位君主亨利八世发动宗教改革,捣毁了亨利二世修缮的贝克特坟墓,将其尸骨毁掉。

    也许,亨利二世看中了贝克特的才华,但是,却没有考虑贝克特的性格和为他授予的位置。当贝克特接受圣职时,悲剧注定会发生。即使不是死于四骑士剑下,也注定不会成为亨利昔日的战友了。当年,二十岁的亨利被主教西奥巴尔德加冕的时候,教士贝克特也垂手侍立,他是否会想到自己和这个年轻的国王有如此的恩怨情仇呢?

    ----------------------------------------------------------------

    本文首发于十五言,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贝克特:在国王和上帝间,我还是选择上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xrj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