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职业生涯中有7年多在一线写代码。在代码的世界中游戏规则很简单,每一个需求都有一至多个解法。而程序员除了花少部分精力在与人的沟通上,主站场一直在电脑世界中,面对需求的挑战,只要够聪明又肯学习,基本上没有搞不定的问题,只是因为熟练度和难度的问题,解决问题有时间长短之分,但一定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因为这种工作性质的原因,给了我一把双刃剑,就是潜意识里认为所有问题都有解法,无论是程序的挑战,还是产品设计的挑战,远营的挑战,商务的挑战,或是与竞争对手的商战。好的一面是,我不会轻易放弃什么事,特别有韧性,坏的一面是,这种韧性有可能会做很多不必要的消耗。我以为这是可贵的坚持不懈,可有没有可能这是无知者无畏的盲目乐观?
有一种说法是,贵在坚持,ownership,是支持韧性的。我们从小受的教育比较倾向于这种。包括《把信送给加西亚》也是在力挺这种品质,认为这种人是公司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之前流行一句话“任何一家公司的成功,最后都能溯源到一个或几个人身上”,我曾以为是能顺利完成送信任务的这个人。
后来我接触到另一种思想,说出色的战略不应依赖超强的战术发挥。个体与个体之间,虽然存在着能力差异,但我们很难凑出一个团队人人都是S级和A级员工,即使我们凑起了这样的团队,也很难确保这样一支团队在合作上亲密无间。事实上绝大多数团队都会由能力参差不齐的人组成,如此一来,团队和团队之间,很难有巨大的能力差异。在执行层面若公司与公司之间兵力悬殊,人多者基本可以确定是一定会赢的,而兵力若相仿的话,其实执行力不会出现太大差异。哪怕团队中有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super角色在,在团队作战中也会被其他人拉平战力。
后面这种思想来自《商战》。如果听到老板说:“伙计们,我们要努力了”,那么说明公司战略上遇到麻烦了。雷军说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和《商战》推崇的思想很相似。
如果商战这种思想是成立的,意味着“坚韧”其实是错的,是个信号灯,证明战略该调整了。依赖超水平的战术实施,证明公司其实并没有围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打仗。
作为将才,坚韧,不言弃,坚守自己的战场是美德。作为帅才,发现有将才在某些局部战役苦苦支撑,如果判断是个人能力问题,果断换人,如果判断是团队基因问题,应果断放弃阵地,不做无畏消耗了。
可以发现,将才的思维方式,天然就和帅才应该是不一样的。也许,“懂得放弃”比“坚韧”更加智慧,尽管这有悖于我们从小接受的美德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