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烟雨亭论语大讲堂国学与传统文化
《论语别裁》86(泰伯)|真正的隐士

《论语别裁》86(泰伯)|真正的隐士

作者: 始终在路上 | 来源:发表于2019-05-31 06:32 被阅读41次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应该好学不倦,诚信紧守仁道,对于善道要能坚守至死。危国不可入,乱国不可居。天下有道,政治上轨道之时,应该为国家服务,有所表现;天下无道,政治大乱,不能表现时,就退出隐居。国家政治清明时,仍然贫穷卑贱不能有所作为,是可耻的;国家政治混乱时,不肯退隐,仍然居高位又富有,更是可耻的。

        这段话是说明中国人的隐士思想。中国的历史文化,素来认为儒家、道家是分途的,从不合流。道家多半趋向于当隐士。历史上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学问越高,道德越高的人,多半是退隐了,不愿出名,乃到于最后隐姓埋名,连自己的真姓名都不要了。我们都知道张良的老师是黄石公,而黄石公只是一个代号,究竟他是谁?没人知道。因为他连姓名都不要了,对名利更看得无足轻重。这往往是道家走的路子。

        但是孔孟以后的儒家则反对这种隐士思想,而讲究用世之道,所谓学以致用。一个人学问那么好,对社会国家要有贡献,认为退下来做隐士是不对的。

        实际上孔子对隐士也是非常崇敬的,所不同的是孔子的圣人胸怀,对于社会国家,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然知道挽救不了,可是他硬要挽救,做了多少算多少。孔子所以为圣,就在这里。而隐士的道家思想,则救不起来就不救。

        这是中国思想的两大主流。道家对时代思想的潮流,视这如山洪的暴发,挡是挡不住的,一定要去挡就是傻子,必定被冲走。如要挽救的话,就估计山洪的力量到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衰微下去,先到那衰微处的下游,稍稍引导,就引进了河川渠圳。儒家的思想则不然,对于时代的趋势,也视如山洪暴发,挡是挡不住,但是要跟着这股山洪旁边跑,在沿途看到洪流中的人,救一个算一个,一直到某一有利的形势,将洪水导入河川渠圳。这两种思想都对。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一个知识分子,如果不是身居官职,最好不要随便谈论批评政事。孔子认为真当隐士更须有如此的胸襟。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学者文人最喜欢谈政治,而且他们对现实的政治,几乎没有满意过的,尤其学自然科学的学者,更喜欢谈政治。而且文人更喜欢谈战争,开口就是应该打。他们可不知道打仗的难处,自己又没有打过仗,也不知道怎么打。对于这些文人来说,更应该记住这句话:“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很不幸的是孔子这句话常常被人用来做滑头话,作推托之词。事实上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学以致用,真正的学问,要和做人做事配合起来。也是告诫学生们,对一件事,有一点还不了解,还无法判断时,不要随便下断语,不要随便批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别裁》86(泰伯)|真正的隐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qmk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