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回不去的春节

作者: 竹林深处_ef71 | 来源:发表于2019-01-06 15:08 被阅读33次

        作为一个地道的八零后,特别怀念八、九十年代那会农村热闹的春节,在我脑海中的印象特别深刻,经久不衰难以磨灭。对于现在城里的春节,我只能淡然一笑,过节的印记越来越淡,多了一份轻松,少了一份回忆;多了一份拥挤,少了一份传承。

        那时农村的春节,从开始到结束有着不同的精彩,每个阶段都有代表性的事件。从一进入腊月开始,整个村庄就慢慢弥漫在喜气洋洋的氛围中,村里在外打工的人开始返回家中,每天晚上大家开始时聚集在村口的大石墩下敲锣打鼓,预示着明年红红火火的好日子。家家户户开始着手准备过年的东西,大人开始为孩子们买新衣服,张罗家里的大扫除,储备过年的肉和菜,蒸制过年用的包子馒头等等,这些场景组成了一段色彩斑斓的春节交响曲……

一、准备腊八粥

        吃腊八粥应该是进入腊月的第一个大动作,在我的记忆里,勤劳的母亲总是在腊月初八的前几天开始准备做腊八粥的各种食材,母亲做的腊八粥在我们村是一绝。每年的腊月初八,母亲都会精心熬制一大锅腊八粥,除了大颗的玉米粒外、粥里面还有胡萝卜、芹菜、豆腐、大肉等十余种配菜、外加五六种调料,直到现在我都清楚记得粥的味道,一直在口中回味,浓郁的家乡味道是一种淡淡的乡愁。

儿时的年味|回不去的春节

        母亲每年都会把腊八粥给周围的邻居拿去分享,正是通过这种朴素的言传身教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懂得了分享的重要性。至今记忆深刻的是,小学班主任是外村人,在腊八节的时候母亲总会叮嘱我给老师带一份刚出锅的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以感谢一年来老师对我谆谆教诲。朴素的母亲、爱心的腊八粥充盈着我的童年时代,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二、置办年货

        进入腊月,家里开始准备置办年货,这时候爸妈就会带着我们姊妹三去赶集,当然还有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给我们买新衣服。村子离集市还有点距离,加上那个年代交通不便、交通工具匮乏,爸妈就骑着自行车带着我们三赶往集市。路不好走,基本上一路都是走走停停,短短的五公里地,总要走上个把小时。到镇上后,爸爸总会先带我们去吃好吃的,那会一份凉皮和肉夹馍就是我们最大的美食,一向简朴的妈妈总会觉得爸爸这样有点太惯我们了,爸爸就会劝说妈妈这是对孩子取得好成绩的一种奖赏,家里的赏罚分明制度在潜移默化中就渐渐形成了。

儿时的年味|回不去的春节

        当然,为了给孩子们一个精彩的春节,爸妈总是竭尽全力为我们准备各种新衣服。尤其是临近年关时,爸妈去集市的频率更加频繁,一则是购买过年用的所需物品,二则是看看能不能给孩子们再添置一些其他用品。过年时,男孩子最喜欢的炮仗,爸妈都会额外给我准备一份,有摔炮、鞭炮,还有通天雷之类的彩炮。放炮虽然危险,但在那个时候却锻炼了我的胆量。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个年代爸妈很少给自己买衣服,孩子的欢笑才是他们心头最大的乐事。当自己为人父母时,这才深有体会,“过大年,穿新衣”是孩子们的事,他们开心我们才更开心!

三、杀猪且为乐

        过年中最为有趣的事情莫过于杀猪了,一到腊月中旬就会有人家开始张罗着杀猪了,那会杀猪是全村的集体性活动,请来专业的屠夫坐镇。印象深刻的是,七八个大汉把五花大绑的关中黑猪抬上杀猪案板,拼尽全力按住,让猪动弹不得。说时迟、那时快,屠夫磨利了手中的杀猪刀后,照着猪脖子的要害位置就是一刀,手起刀落血流不止,这会有人拿着盆子开始接猪血,直到猪不再挣扎,然后开膛破肚。随后,七八个大汉把猪抬进放着开水的大桶里,开始褪猪毛,原本的关中黑猪在大家的七手八脚动手后,变成了光溜溜一扇猪肉。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不过现在很难见到这种场面了,一是国家实行了定点屠宰,二是土法杀猪无法保证卫生检疫。

儿时的年味|回不去的春节

        杀完猪后,除了把肉规整到位,还要把猪下水进行分类,能吃的都成为过年餐桌上的美食。至于猪尿泡则成了我们儿时的玩具,用气筒打满气后,绳子扎紧出口,一个简易的足球就做成了。一群孩子争先恐后的抢着踢,你追我赶的场面又浮现在我眼前,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二十多年前。

四、祭灶蒸馒头

        每年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晚上,老妈根据家里人头烙好坨坨馍,敬献在灶爷灶婆面前,即传承至今的祭灶。传说灶神将上天要向玉皇大帝汇报家庭成员每个人的善恶,玉皇大帝将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人是奖励还是处罚,难怪灶神正中写有“一家之主”,两边写“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儿时的年味|回不去的春节

        做好准备工作后,家里就开启了忙碌的蒸馒头模式。清楚记得,当天第一锅蒸出来的馒头,妈妈总会用筷子扎一个馒头挂在大门口,据说这么做有两个原因:一是献祭老天,保佑后面的馒头越蒸越好;二是告诉邻里街坊,不要轻易打扰。家中的过道铺上一大张席子,蒸出来的馒头都会直接倒在上面晾晾,防止热馍相互之间粘结。爸爸和妈妈每年都会变着法的蒸各种馒头,有白馒头、素包子、肉包子、豆沙包子、糖包子以及祭祀用的枣酸馍,当然也会根据我们的要求做一些可爱的小动物,为我们童年的春节时光增添了不少乐趣,一家人其乐融融!

五、家里大扫除

        大年前两天,关中农村要“扫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家家房前屋后,犄角旮旯,连一些阁楼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那时住的房子基本上都是土房子,一到打扫卫生,爸爸就会去三姨家要一些长的竹杆,做成清扫利器扫除高处的灰尘。

儿时的年味|回不去的春节

        过年前最忙碌的莫过于大扫除了,妈妈是一个特别仔细的人,对于卫生的要求也就特别高。从清早睁开眼,一天的大扫除就拉开了序幕,先是把家里的各种东西往外搬,孩子们的主要工作是用抹布擦拭各种小物件,大人们则用事先准备好的白善土和成的泥浆往土墙上一遍一遍的刷,直到整个房子焕然一新才算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工作。随后又像蚂蚁搬家似的,把所有的东西都归位,一整天基本都在乐此不疲的干着来回腾挪的工作。东西归位后,我和姐姐再把家里的大门认真擦拭一遍,拭去一年的灰尘,带来新年的气息。整个工作结束也已基本到了晚上,看着焕然一新的家庭环境,苦和累也值得!

六、贴春联祭祖

        在成品春联出现之前,村里的春联一般都是在腊月28、29号左右由村民书法家写的,等候撰写春联的人可以说是人头涌动、热闹无比,正好趁着这个机会大家一起吹吹牛、聊聊天,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农村贴春联一般从大年三十早上就开始了,家家户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年终于来临了。为了彰显节日的气氛,门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起,预示着来年红红火火的日子,在贴完春联后全村规模最大的祭祖活动就拉开了序幕。

儿时的年味|回不去的春节

        大年三十吃完午饭后,村里的同姓同宗之间开始了大规模的上坟活动。每年我都会在四叔的带领下,和堂兄弟们一起去给老爷、爷爷奶奶等先辈们上坟,带上烧纸和纸钱,在他们的坟前焚烧,并磕下虔诚的响头,以示纪念。在缅怀他们的同时,也想把春节的气息传递给他们,保佑家中一切安康顺利!

七、大年三十守夜

        腊月三十夜称“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晚”,是全家团圆的日子。在外地的亲属千里迢迢赶回家与亲友团聚。除夕之夜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包饺子,看春节联欢晚会,擀面皮的擀面皮,包馅的包馅,欢声笑语,喜气洋洋。除了这些,就是等待新年零点钟声的敲响,随之而来的就是阵阵爆竹声辞旧岁。

儿时的年味|回不去的春节

        三十晚上,农村人都会在同宗同族之间服侍先人牌位前相互拜祭,一晚上更多的时间是在你来我往中殆尽的,沉寂一年的村落终于热闹起来,在拜祭的过程中我们也顺便了解到各家的现状。最后,在爷爷奶奶的灵位前敬上一炷香,将孙辈们深深的哀伤化作无尽的思念。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年龄更小的时候最为盼望的莫过于在三十晚上给爸妈磕头拿到压岁钱,给爷爷奶奶和其他长辈们拜年拿到红包,比谁的压岁钱多是儿时最为开心的事情。

八、过年走亲戚

        过年的重头戏终于出场了,这是八九十年代关中农村规模最大的迁徙活动。那个时候小汽车少得可怜,走亲戚基本都是自行车或者靠走路,厉害一点的就是开个摩托车。道路虽窄,但不像现在这么拥挤。我那个时候最高兴的莫过于大年初二去舅舅家走亲戚,姥姥姥爷还健在,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开饭时基本都要摆三四桌才能坐得下。妈妈一共姊妹七个,每家基本上三个孩子,可想而知这一家子凑在一起是多么壮观的场景。

儿时的年味|回不去的春节

        那时走亲戚走的是一种情分,可以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左右才算结束;现在走亲戚走的是一种过程,一两天就可以全部搞定,就像快餐盒饭似的,当作一项工作去完成它。这些年变的不只是环境,更多的是人在变化,长辈们渐渐离去,晚辈之间的情分已不像当年那样浓厚,家庭繁衍出新的家庭,表亲关系之间逐渐淡漠。“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的景象已不可能,血脉赓续只剩下一声简单的问候!

        回想昨日种种,犹如发生在眼前,春节的韵味在变,我们能回去的只有遗忘如尘的记忆。回不去的年龄,回不去的春节,在时间的演变中我们似乎丢下了种种千般,在时间的尘埃中我们只是被披上了另一种桎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儿时的年味|回不去的春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xbk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