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文参与月-微型小说主题创作人物篇第六期:路随心定-家人
每年妈妈祭日的时候,玫都要看一看相册里妈妈的照片,在心里跟她说说话。
妈妈小时候的照片很少,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照相还是一件比较稀罕的事,成年之前的照片只有几张。
妈妈跟外公、外婆的合影只有一张,她那时才两岁,坐在外婆膝上。外公一副高高在上、冷冰冰的威严样子,妈妈从小到大都跟他不亲。外婆端庄秀美,妈妈一直跟她特别亲,不但受她的文才熏陶,她的善良、坚韧也影响到妈妈。外公、外婆1949年去海外后,妈妈几十年都没能见到他们,但其实心里很想念外婆,一枚外婆给她的玉佩一直珍藏在箱底。
八十年代初妈妈跟外婆联系上了,知道外公几年前已经去世。这时候也允许出国探亲了,妈妈终于又见到了自己的母亲,合影照片上妈妈搂着外婆的脖子贴着她的脸,一时间又做回了外婆最疼爱的小囡。
一张中学女校的毕业照上,妈妈和同学们都是朴素的旗袍和清爽的短发。这是所谓的“洋学堂”,妈妈在这里接触到不一样的新思想,也第一次有了女性独立意识。中学毕业后,外公想把妈妈许配给一个陌生的少爷,妈妈拼死抵抗,要求去读大学,外公也并不想逼死女儿,就勉强同意了。
妈妈上的是当时中国最有名的女子大学,同宿舍的一个同学是中共地下党,在她的影响下妈妈选择了自己今后要走的道路。一张照片是妈妈她们在学校草地上的合影,这些“新女性”未来都有了跟她们长辈女人完全不同的人生。另一张照片是1947年妈妈和同学们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妈妈和另一个同学打着横幅走在队伍前面。
玫一直特别喜欢妈妈和爸爸五十年代初的这张半身合影,也算是他们的结婚照,照片上妈妈、爸爸身着军装对着镜头微笑,脸上洋溢着青春的光彩。
妈妈在抗美援朝时入伍,她有甜美歌喉,当了文工团员。玫看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时,常想到自己父母,爸爸也是妈妈的“首长”。不过也不完全一样,爸爸早年曾留学海外,后来投笔从戎参加革命,他获得妈妈芳心的因素除了人格魅力,文化底子也是重要原因,妈妈从中学最初萌动少女心事时,就暗暗希求今后的人生伴侣要能跟她谈诗论画。
玫还很喜欢妈妈一张五十年代末的照片,那时还没有后来二十年女性不能打扮的无形禁锢,漂亮又爱美的妈妈烫着时髦的短发,穿着束腰带的连衣裙,虽然已经生过孩子却仍然很苗条,只是表情略显严肃。
玫知道妈妈这时候有点心事,后来某种程度成了一生遗憾。从朝鲜回来后妈妈复员了,她最想做的职业是当个文学研究者。妈妈少女时代就熟读«红楼梦»,大学时还写过相关的研究论文,当时梦想着今后能成为研究这部古典名著的专家。但现实是,因为要随当军官的爸爸迁到不同的工作地点,加上前后三个孩子的诞生,妈妈在很多年里甚至没有固定的工作和安静的书桌,到终于安定在一个大城市后已经快四十岁了,繁忙的工作和照顾家人又几乎占去全部时间,她的红楼研究梦想始终没能实现。
这张妈妈跟一个班学生的合影,曾被妈妈放大后摆在她的书桌上,这是八十年代她当班主任带的最后一班学生,之后就退休了。妈妈穿了一套她很喜欢的深蓝色西服,左边的大翻领上别了一枚水晶玫瑰胸针。她这时虽然已经有些发胖,头发也白了很多,但整个人显得从容优雅,目光仍然明亮,笑容依然年轻。
妈妈——学生们的孟老师,在这个中学工作了快20年,教语文课和当班主任,是学生们最尊重和喜欢的老师之一。除了课讲得好,她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切、帮助让他们在毕业后也一直铭记。每到年节,妈妈收到的贺卡总是特别多,还有历年毕业的学生上门拜望。玫小时候特别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她跟着妈妈乘火车长途旅行,半路发起烧来,硬座没法躺下,很难受。这时正好列车长巡查经过,看到妈妈激动地叫孟老师,原来是她以前教过的学生,马上让母女俩去了一处刚空出来的卧铺,妈妈问是否合适?他说让最好的老师用没什么不合适!妈妈告诉玫,这个学生以前是特困生,大冬天穿着露脚后跟的破鞋,妈妈曾给予他极大的关心和尽可能的资助。
玫已经到了马上就要退休的年龄,关于退休后的生活,妈妈生前已经为她树立了榜样。
玫18岁时的肖像照是妈妈的作品,到现在也觉得是她最好的一张单人照片。妈妈年轻时就对摄影很着迷,在部队时还跟搞宣传的干事学习洗相和放大。后来几十年间,节假日或是一些周末,妈妈热衷给家人或朋友照相并自己冲印,退休后更是经常背着相机出去摄影,有几张作品还参加过市里的摄影展览。
妈妈退休后还重拾唱歌爱好,参加了教育系统的老教师合唱团,在她身体尚好的那些年几乎每周都要去活动一次,还常常表演。这张照片上,妈妈正在和其他阿姨、叔叔一起站在台上,穿着大红的长裙。那次是教育系统国庆演出,玫陪爸爸一起去给妈妈捧场。合唱队压轴的曲子是«我的祖国»,当第一句“一条大河波浪宽”唱出时,全场鼓掌,玫看到爸爸目不转睛地看着台上,也许他看到了四十年前的妈妈,风采洋溢,永远年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