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设计驱动产业价值链发展”这个宏观问题之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下一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设计?
尤其是在工业4.0如火如荼、人工智能方兴未艾、5G惊鸿一瞥的这个大时代。
①
设计4.0
▽
2018年,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的首席教授理查德·布坎南在IxDC2018的演讲现场将设计整理归类为四个阶段:平面设计、工业设计、交互设计和辨证式设计。
那么什么是辩证式设计?
辨证式设计是基于人、机和环境的设计,是对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进一步考虑,类似于生态设计的概念。
——豆瓣
生态设计这个概念固然充满了想象力和正确性,但直接从交互设计上升到辨证式设计似乎还有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人机关系还只是刚刚起步,至少人工智能就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会困扰我们的难题:怎么和人工智能相处这是在设计之初就需要解决的。
因而在此,我们提出一个新的概念:迷因设计,洞察事物本身存在价值的底层逻辑。
平面设计是人对二维世界的观察。
工业设计是人对三维世界的感知。
交互设计是人对品牌周边的体验。
迷因设计是人对产品本身的洞察。
②
迷因设计
▽
我们知道人类的外貌、才能、身高和智慧等都记录在一套DNA上,那么对于迷因设计来说,有没有这样一套属于自己的DNA呢?
有的。
D:decode,译解。
N:narrate,讲故事。
A:aim,力求达到。
我们都知道产品是企业家需求和设计师创意的产物,它是技术的包装、也是艺术的妥协。
在这里,迷因设计给了产品新的定义:译解企业需求之后我们需要用一套故事包装产品力求达到某种商业目的。
当客户需求不明确的时候,我们要像编译器一样结合自己的专业性从客户的只言片语中译解真实需求。
译解需求之后,我们还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故事逻辑来包装产品的看点、爽点和卖点。
当然,最重要的是最终交付的设计必须是一套有效的商业解决方案。
③
设计哲学
▽
如果说平面设计只是单纯的二维宣发,那么工业设计就是有限时空的感知体验。
如果是交互设计还只是比较肤浅的人机行为学,那么迷因设计就是贯穿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设计哲学。
在这里译解不是凭借设计师的专业度简单的“翻译”客户需求,也并非无端“揣测”消费特征;译解是把客户需求、消费特征数字化之后用一套自己能够理解的逻辑打通,给产品本身注入设计方向的正确性。
讲故事就纯粹多了,当它的出发点和目的地都明确之后,我们就需要辩证性的思考自己的专业度,并在设计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丰富产品的故事性;在产品走下生产线之前就给她预设卖点。
至于最后的商业解决方案,就是在产品走下生产线卖给消费者之后,我们需要进入设计“反刍”阶段:一个是尽可能的完善现在的设计体验,另一个是收集收据为下一步的译解做好准备。
在产品面世之前如果我们就已经为它注入了足够“强大”的DNA,那么它的整个生命周期就一定比其他产品顽强,就更有机会在生命周期内创造更大的价值。
如果每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价值都达到了最大化,给了消费者更完美的体验、给了设计师最充分的锻炼、给了企业家最饱和的收官,还用担心产业价值链的效益局限吗?
PS:图片来自于Behance作者@David Barrero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