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今日看点人物
这人有点牛——《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这人有点牛——《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作者: 三只知了 | 来源:发表于2017-02-10 08:50 被阅读445次
这人有点牛——《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看老曾谈他的运笔之道,才理解人的心性必须这样如切如磋,像粗糙之米一样,再舂则粗糠全去,三舂四舂则精白绝伦。”——柴静

1

曾国藩早年是一个典型的愤青。单线思维、为我独革、愤世嫉俗、心气高傲。做起事来手段单一、风格强硬、纯刚至猛、一往无前,脾气还很大。因而处处碰壁,没少吃亏。

道光二十一年,参加科举的他在发榜之日被学台悬牌,责其“文理之浅”,其实中了半个秀才也不是什么坏事,可是曾国藩将这话视为大耻,回家闭门不出,咬牙发愤,文理大进,来年就中秀才了,这是他第七次参加考试,此后几年终于飞黄腾达。

道光三十年正月,年方二十的咸丰登帝,血气方刚。下诏“求言”,曾国藩心情激动地上了一道《应诏陈言疏》,痛斥当时官场之风,把京官描写的不堪入目,咸丰大为欣赏。曾国潘就更加用心了,他还画了一张解释“日讲”的讲堂布置图表,他本不擅画,所以这张图就画得……相当丑。讲稿传阅后,大家议论的不是他的赤诚之心,而是讥笑他“画图太陋”,风传全程,人人都“目笑存之”,这让曾国藩寒了一辈子。

咸丰元年,太平军起,可是对于这场大战,咸丰皇帝毫无准备。曾国藩认为,要挽救大清,只有敲醒这个糊涂皇帝才行。在强烈的责任感支配下,曾国藩竟然决定直接上表批评皇帝,上了《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锋芒直指咸丰皇帝的三个缺点:你小事精明,大事糊涂;你刚愎自用,自食其言说话不算话; 你还不求实际,追求那些华而不实的事物。皇帝的反应可想而知,居然敢这么说朕,来人呐!给朕拖下去……好在有季芝昌等大学士的苦苦求情,曾国藩才免于获罪。

咸丰二年,曾国藩终于等到了江西乡试正考官的职位,眼看就可以离开这个乱七八糟的天子脚下了。才上路不久,就接到了母亲去世的讣闻,当即换装回家奔丧,至此结束了他十四年的京宦生涯。

咸丰二年底,太平军挥师北上,湖南各省纷纷沦落。咸丰皇帝情急之下,诏命在乡下老家为母亲守孝的曾国藩帮助地方官员兴办“团练”。曾国藩一到长沙,就展现出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在自己的公馆里开设了一个“审案局”,专门管理社会治安案件。四个月内,审案局决斩犯人104名,杖毙两名,在狱中监毙31名,曾国藩还因此获得了“曾剃头”的著名外号。治安是好了,可是曾国藩非常不受待见。为什么?什么事他都办好了,这不证明其他官员都是混的嘛!就你最厉害,往后有你好受的!

前有鲍起豹带兵欺辱,后有在江西受困的阴霾日子,曾国藩可算是度过了非常苦闷的一段日子。哎,说多了都是泪啊……正逢他的老父去世,曾国藩立即上书回家守孝三年,也没能皇帝批准就踏上回程了。皇帝当然不许,要他立即回到军中,曾国藩上奏一股脑的把自己的愁闷说了,期望皇帝能授以他职权,只有这样,才好带兵打仗。皇帝当然知道没职权不好办事,可是没想到,咸丰皇帝还真和曾国藩较上劲了,反正太平军起内讧了,已经开始分裂、由胜转衰,好像没有你曾国藩也无不可,朕就让你回家呆着吧。干脆准他在家守孝三,这当头一棒险些把曾国藩打翻。

完了,功名富贵都无缘了。

曾国藩回家后,脾气暴躁易怒,弟弟们被骂的不敢再来,完了又骂弟媳们,真是逮谁骂谁,不骂骂心里更难受了。那些跟随我的士兵都在太平军开始瓦解的时候建功立业了,我呢?还在家无所事事!

有一日翻起了朋友送的老庄,突然地,就通透了。这一年,曾国藩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皇帝一定没想到太平军后来又会卷土重来,一着急,立马下诏让曾国藩带兵。本以为自己再也没机会跟太平军较量了,没想到啊……谢主隆恩,啥都不说了,麻利地出发。

三十岁,是曾国藩一生中最重要的风水岭。中年以后,曾国藩终于变得圆融了。

曾国藩虽然以平定洪杨为最大功劳,然而他的一生,与民军作战所花时间不过十之三四,而与官场作战所花却是十之五六。这话说的沉重又深刻,这是任何一个想在中国做事的人不得不付出的惨烈代价,许多方正之士正是被中国社会的“特色”磨得一事无成。

生而为人,每一个人都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之所以能成为不一样的人,正是因为在困难中的不屈不挠,曾国藩最大的品性也在于此。一手创办湘军,从募兵、征款、团练、出兵等等,每一个环节他都事必躬亲,在这一年一年的混乱中,他由一个“愤青”变成一个“圆融之人”,这就是身在中国官场的处世之道。光芒太盛,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各司其职、各敛其财,才是安然之道。曾国藩在被革职的两年时间里变成了另一个人,他收起了锋芒,变得谦让、圆滑,这不能简单的说是好或坏,总之,他适应了中国的官场之道。

2

曾国藩那一生还跟左宗棠“纠缠不清”。

曾国藩与左宗棠两人都以“刚强”闻名,左的“刚”是峻烈严厉、锋芒毕露之刚,他曾自诩:“丈夫事业,非刚莫济”,而曾的“刚”虽然是外柔内刚,但强度丝毫不逊于左,两刚相遇,必有一伤。

一人以直取胜,一人以拙胜巧。

左曾二人,一个在打战上更有才气,一个在用人上更胜一筹。曾国藩以理学修身,对自己的要求极高,也很有包容心,更懂得识人心。左宗棠心性单纯,勇大于谋,也容易恃才而骄,单纯好胜的他一直把曾国藩当做自己的假想敌,直到对方死了才有所顿悟,却还是为自己喋喋不休的狡辩。他的一生错过了许多的挚友,到最后竟无一二知己,未免太过遗憾。曾国藩从未想过要和左宗棠争什么,一味谦让、提携,但是左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甚至一度将他置于几度难堪的境地,而后更是多次出言不逊。一方喋喋不休,一方不管不看,孰是孰非,自有人知晓。对于为人处世,曾国藩要比左宗棠透彻的多。

曾国藩对于后人最大的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年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三十岁前的人生目标是功名富贵,光宗耀祖,算是个庸人。正是三十岁那年,曾国藩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是食色性也,第二层是安全的社会环境,第三层是人际交往的需求,第四层是功名荣耀、出人头地,最后一个层次是自我实现。

所谓圣人、能人从来就不是天生如此,曾国藩在而立之年后的蜕变完全取决于他对自己的高要求,几十年的烟瘾说戒就戒了!曾国藩看似每日如履薄冰,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予以记录,多喝了杯酒,多看了眼漂亮女人,回家都得写个日记反省一番。从他的三十岁到他死的六十二岁,三十多年的每日自省让他从内而外的蜕变了。一般人是难以做到的,正因为如此,曾国藩这样的人物才只有一个。我们无须高高膜拜或非得模仿不可,但是不可否认,像这样对自己要求之高、对所做事之坚定的人,实在值得钦佩!

曾国藩自我完善的必经途径是:坚韧不拔的意志;一往无前的实行力;懂得借助外力来监督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持之以恒。

这人有点牛——《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3

曾国藩一生的原则:一不要钱,二不怕死。有人说那么大的官,要赚个锅满盆满轻而易举。可曾国藩在北京做了整整十四年的京官,经济生活基本靠借。

可事实是,无论做什么事,没有钱是行不通的。清朝的腐败与鼠目寸光根深蒂固,所谓的薄奉制更导致了非法敛财的横生,所有战争的本质原因都是因为土地,吃饱穿暖是个人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如果连这都无法得到满足,人民怎么可能甘心为国家卖命?军队的“薄奉制”与文官的薄奉制一样,都是一种非常短见的财政制度,从皇帝的视角来看,好像这样做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财政经费,但这是典型的占小便宜吃大亏,第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军队训练水平下降,战斗力几乎为零,这样的军队不堪一击。

可尽管是这样腐败无知的清王朝,曾国藩却依然至始至终为他衷心不二的卖命; 尽管生活有些窘迫,连一家老小的快要养不活,曾国藩也还是守着"不靠做官发财"的原则。终其一生,所积的“养老钱”也不到两万两白银——你以为这笔数目很大?对照一下,比如李鸿章的存款:八百万两白银,你说大不大?

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含蓄包容之人。因此,曾国藩有意取缔海瑞一尘不染之实,却竭力避免一清如水之名。他的选择,远比做清官更复杂更沉重。

曾国藩有爱国之心,也有建功立业之志,尽管有着常人没有的毅力和智慧,可是那些根深蒂固的正统思想依旧无可避免。这些思想让他对那些反抗朝廷的造反之人深恶痛绝,在他的眼里,这些才是扰乱纲纪人,他们才是最大的敌人!这一点,以现代人的眼光来说,估计是批判的吧。

其实,曾国藩最有意义的“笨拙”,还是他的思维方式,使他避免了几千年来“中国式思维”的局限和缺点——尚直觉、重体悟、善类比却轻逻辑,曾国藩说;“譬如至微之物,以显微镜照之,则如大一倍、十倍、百倍矣。又譬如粗糙之米,在舂则粗糠全去,三舂四舂,则精白绝伦矣。”毕竟生活年代不同,所受的文化教育也不一样,但曾国藩在那个社会的思维方式难得可贵。

中国从古至今皆有言“大智若愚”者,曾国藩应该就是其中的代表。以理学修身,自然免不了其局限性,但也能从其中得到强大的精神支柱,一个一手创办湘军、建功立业后又能上交兵权、拿得起放得下,同时始终能严于律己的人必不简单。看似丝毫不精明,却是颇有过人之处。另外,曾国藩看面相也是经验丰富,《清史稿·曾国藩传》记载:“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陵,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这说明曾国藩很精明,他的那双三角眼很锐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人有点牛——《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gqg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