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成长的风景:自我成长、家庭教育专题散文谈写作
心灵的力量来自何方——初一语文期中考试作文阅卷和评讲反思

心灵的力量来自何方——初一语文期中考试作文阅卷和评讲反思

作者: 小苹果树 | 来源:发表于2019-03-22 06:31 被阅读61次
    心灵的力量来自何方——初一语文期中考试作文阅卷和评讲反思

    生命和成长的力量来自何处?这是很值得追问的问题。这一次七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的作文题颇有一些意味。先来看作文题目。

    我们成长的道路上,一定会遇到鼓励、关爱、帮助,让我们拥有力量不断前行。就像高尔基的外祖母,魏巍的小学女老师,阿累心目中的鲁迅先生……他们会是我们的亲人、良师、益友,或许是启迪我们的故事,甚至是震撼我们的风景……

    请结合自身的体验与感受,以“是你,给我力量”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2、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情感真挚;3、不少于600字。

    我私下觉得,这个题目是有一些难度的。为什么?因为作文题目涉及到了“你”“我”两个对象,还有一个抽象名词“力量”。先来一番审题吧。

    “是你,给我力量”与“你给我力量”比较一下,就能够知道,这是对于主语“你”的强调,这是一种对于获得鼓励和关怀之后的体认和感恩。“力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力气”,“能力”和“作用”。显然,在本题中,“力量”的含义是“力气”和“能力”。(这里的力气是偏向心灵这一方面的。)这里的力量可以理解为,战胜自我或突破困境的心灵力量,而力量的来源是来自他人的或者被外界唤醒的。

    批阅作文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考场作文的情况不是很好。其一,内容雷同,很多的作文写考试失利,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下应试背景,考试已然成为了生活的主旋律。其次,有很多同学写获得力量的心理过程过于简单,从萎靡不振到精神抖擞一下子改头换面。这样的文章显得比较虚假。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先不去管,继续分析和思考吧。

    这一节作文课,我着重讲了作文构思的过程,并且初步分析了这道作文题之所以困难的原因。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针对这个作文题目,你可以提出哪一些问题?”有学生回答,也有我的补充。我们迅速整理出了如下系列的问题。1、“你是谁?”2、“在什么时候,在(我)什么情况下,给我力量,我当时的心理是怎样的?”3、“你是怎样给我力量的”4、有了力量,我的变化是什么?5、我从中获得的感悟是什么?

    然后,我们根据梳理的问题来展开思考和回答,并选择作文得分相对高一些的同学来介绍自己习作的主要内容。朱同学写的是内向的孩子遭遇当众发言和表演的挑战时,同学鼓励她的事;小月月写的是小时候学骑自行车的时候,三次摔跤,获得母亲的鼓励,终于学会骑车的往事;小杰杰写的是小升初英语考试前,受到老师的鼓励,终于考试获得进步;还有同学写的军训遇到困难的,获得老师鼓励而坚持下来,获得荣誉的过程。比较以上的选材,哪一个更加好一些,哪一个略微逊色?是的,学骑自行车这个考验要小一些。因为,这个困难的程度较低,几乎是一次小小的挑战。

    在梳理和回答的过程中,我进一步追问,本文的中心是什么?应该详写什么?这样的问题有一些同学回答不出来。提示语中有关键词,“鼓励”“关爱”,不过,学生要把这个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并且联系自身的成长,这个就显得有一些难了。

    这一道作文题规定了我重新获得了自信、勇气,这个心理转变必须是在他人的关爱之后产生的这样一个心理和事件模式,把中心确定在了通过获得鼓励,使得“我”重新获得力量的过程。本题应该详写的,是面对困难的时候,勇气被重新激发的过程;是陷入迷失之后的,一次自觉过程,也是遭遇挫折之后,再次奋起的超越过程。

    进一步思考,作文主题之上还有母题,比如爱,比如自信。前者围绕的是“我与他人”,而后者的范围是“我和自己”。本文要求写的是在这两个主题范围之间,不过,更多侧重的是关于自我的话题。

    关于心灵力量来源的问题,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哲学问题了。因为这涉及到了争论不休的人的本质的话题。“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老子把那一种战胜自我的人称之为“强者”。夏威夷有一个“光之碗”的传说,声称每一个人都是带着一只晶莹剔透的“光之碗”而来到这个世界的。这只“光之碗”中充满了光明、力量和勇气。禅宗也有“自性本自清净”“具足圆满”的说法。

    不过,现实却未必如此美好而又简单。在面对恐惧的时候,我如何激发内心的勇气;在纷扰世事之中,我如何别具慧眼、洞察真相、拒绝诱惑;在愁肠百结的忧愁面前,我又如何坚定执着,坚守底线和不断朝向心灵的远方?红尘滚滚、物欲滔滔,我们的心灵之光“碗之光”是很容易被遮蔽的。

    基督教文化认为,在永恒而又全知全能的上帝面前,人是多么卑微而又渺小,芸芸众生都是偶在的欠然。所以,雷茵霍尔德·尼布尔在《宁静祷词》中这样祷告:“上帝,请给我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宁静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耐心等待那些需要时间的事情,容忍那些无法避免的困难,自由来打破限制,力量来战胜绝望。感觉我们彼此的深爱,珍惜我们拥有的一切。”心灵的力量究竟来自何方?确实是重要而又永恒的人生话题。

    本文写的是个体灵魂面对挑战,获得帮助、遭遇启发,重新焕发内心力量的过程。经过这样一番思考,可以看到本题设定之中的复杂路径了。人的心灵力量其本质是来自于自身的(或者自身的投射)。当然,心灵的感动,心灵的唤醒也可以来自你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排除题目过于成人化、过于前瞻的嫌疑,从一些虚构、套作和模式化的写作来反思,首先,我们不太重视培养学生面对平凡、琐碎生活的感受力,或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没有实现阅读、作文和生活的打通,实现学生感悟力的提升。其次,我们的作文教学,还要特别重视对于作文构思方法和路径指点。

    作文的题目和提示语,往往给学生一个构思和写作的通道。我曾经用《桃花源记》中一段话来比喻写作构思的过程。“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作文构思的过程就是持续追问,并围绕问题,反思自我和生活,组织材料的过程。所以,我以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自我对话的能力。

    有作文教学专家指出,我们经常矮化学生思考能力。我以为,或许,我们不是矮化学生的思考力,而是缚住了学生思考的手脚,用的是所谓的“道德文章”。能否通过更加生活化的方式,更加自由的读写学习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对于生活的感受力和思维力,从而实现学生精神生命的提升呢?这或许是作文教育的基本追求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灵的力量来自何方——初一语文期中考试作文阅卷和评讲反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iyk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