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到篇《人民日报》上的文章,批评WiFi、CEO、MBA、CBD、VIP、PM2.5等大量外语词不经翻译就见诸报端,并称这些外语词伤害了汉语的纯洁性。专家表示:“零翻译”的外语词,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使语境支离破碎,从深层次来说,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
按照所谓专家的说法,一堆方块字中突然冒出个英文字母,视觉上首先感觉不和谐,所以是“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与和谐”,假定人们并不认识这些早已在实际生活中广泛运用的词语,所以是“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可是,语言到底是为了保持纯洁性而存在,还是为了实用性而存在?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为沟通交流而产生的。现在英语是国际上最强势的语言,汉语自然不可能不受它影响,引进大量外来词是实际的需要。那么,这些外来词是否一定要翻译成汉语再使用呢?对于外来词的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办法:音译、意译、借音借形(即上述文章所提到的“零翻译”)。音译由于名称难以统一,有着明显的缺点,意译是较好的一种方法,但有时由于语言文化不同,难以找到准确的对应词语。如"telephone"一词最初被音译成"德律风、独律风、德利风"等等,现在通行的是意译词“电话”,已经在汉语中扎根了。
但是WiFi、CEO、MBA、CBD、VIP、PM2.5这些科技、经济、环境方面的词语,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各种媒体的报道,人们已经理解了它们的涵义,并且双方在交流时用这个词,完全不会产生语义上的误解。居然有人把使用这些词称为是懒惰。
“懒惰,觉得写英文缩写更省事,是外来语滥用的一大主因。”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王刚毅对此直言不讳。
如果有个词既精确、又简洁,那为什么不用?可笑的是迂腐的执着,自找麻烦,还自我感觉对汉语挺忠诚。
外来词消解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更是无稽之谈。中国文化具有一种强大的融合能力,土生土长的儒家和道家能相安无事,后来从国外传来了个佛教,虽然有过几次反佛运动,最后还是儒释道一家亲。那么强烈的宗教冲击都能被内化,区区几个外来词就能消解它了?这不是热爱自己的文化,而是不自信的表现。
如果真要较真地维护汉语的纯洁性,那么像““土豪”、“屌丝”、“绿茶婊”这些以前从来没有的词是不是也是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更别提“坟蛋、滚粗、摸摸大”这些本质上就是错别字形成的词语。然而使用它们的大有人在。
一种语言自有其发展规律,如果说字形、字音还可以由官方强制规定,使用哪个词汇却很难由官方限定,新的词语在产生,过时的词语在消亡,死不下葬,出生不报。一个词语的存亡,只能由所有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决定,是强权也无法控制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