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

作者: 老都 | 来源:发表于2019-06-07 15:54 被阅读123次

    “端”乃初始的意思,所以“端五”即为“初五”。按中国“历法”,五月即为午月,五通午,故“端五”演变为了“端午”。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流传最广的是“人物纪念”说。即纪念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并被尊崇的相关“历史人物”。

    这里的“历史人物”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这些被广为流传的人物的真实存在性是有着争议的。例如最著名的“屈原”,就被胡适所质疑。

    质疑的依据是在司马迁编撰的《史记》·《屈原列传》之前,史书上没有关于屈原的任何记载。如果屈子真如《屈原列传》所记那么的牛,绝不可能之前毫无记载,所以,很有可能太史公对屈子的相关事迹来源于“道听途说”。

    另外,关于孝女曹娥,更是被加了“神话”元素。其他如伍子胥、越王勾践,这两个人物在历史上是存在的。我们不去考究这些人物,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他们的事迹被流传了下来,人们用传统的形式来纪念他们,这就是一种意义的体现。

    谈到“端午节”的起源,这些“历史人物的纪念说”显然是不靠谱的。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在其《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论文考证中认为,古代的百越民族是端午龙舟活动的发起者。

    据考证,百越民族的图腾是龙,他们不仅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且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将独木舟刻画成龙形,在水上竞渡,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活动。而且,百越民族也有将粽子投入江河中祭祀龙神的习俗。

    谈到祭祀活动,不禁会联想到中国的一种远古文化-傩文化“。傩”字从字面上看,有人类躲避灾难的意思。傩文化起源于殷商时期以前,后来在我国江西一代广为流传。

    “傩文化”的根源是我国原始劳动人民基于淳朴的信仰需求而积淀起来的意识形态。“巫傩”活动的初衷就是“驱除疫厉之鬼”。而五月初五又叫“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

    端午节,人们在门上悬挂菖蒲的风俗就有“驱邪避毒”之意。另外,“重午”这一天,阴邪之气很重,我国历史上就有将此日出生之人视为不吉的典故,如战国时期素有门客三千之称的孟尝君田文。相传,他在出生时被其父田婴视为不吉之婴,甚至要将他遗弃,多亏其母不忍心,偷偷将他养大。历史上关于此类典故还有很多。

    结合起来看,端午节的起源应该也与“巫傩”文化有关。至于端午节赛龙舟的风俗,也是与驱邪有关的。古人认为,邪祟与灾难是可以用船顺流送走的,龙舟活动便是基于此。

    如今,人们在端午节忌讳相互道贺“节日快乐”,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完全是因为要对被纪念的人尊重与哀悼,而是要深层地了解这一民俗传统文化的精髓。故,道一声:“安康!”最为适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端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uam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