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付先生曰:
这是儒家的“学习”态度,自修的内功心法。不管看什么、学什么、做什么,都要对照自己。举个例子:看书,我们要切己体察,对照自己看;看别人,也是要切己体察。
就像王阳明说的,我们需要时刻在心上做磨砺的功夫。观察别人,可以帮助自己。看见厉害的人,我们便在心里想,他有这样的能力,为什么我不能呢?于是勉励奋发,一定要跟他一样。养成这样的学习态度,你想说自己不进步是不太可能的。
对于我们而言,见贤思齐,大家都知道,大多数人也能做到;但是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却鲜有人能做到。我认为这后一条的价值要比第一条的价值大很多。
4.1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当他父亲死去以后,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长期不改变父亲的原则,可以说是做到孝了。”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其高寿而喜欢,另一方面又因其寿高而有所恐惧。”
付先生曰:
这是孔子讲孝敬父母的四个要点:
第一、“事父母几谏”。侍奉父母,看见他们有不对的地方,轻微地谏劝。“见志不从”,如果他们不听,那就算了。“又敬不违”,还是恭恭敬敬,不触犯他们。“劳而不怨”,虽然忧愁,但是不怨恨。可以说这一条的针对性很强,因为人们很容易因为跟父母的意见起冲突,然后就心生怨恨。
第二、“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世,不要出远门,哪怕有需要出的,必须让父母明确知道自己在哪里。让家人知道自己在哪,情况怎么样,是必要的。这一点有时候我们依然不是能够百分百地做到。所以,我的理解是,最大的孝敬,不是要为父母做什么贡献,而是不要让父母时刻担心。
第三、“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第四、“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关于父母的年纪,这个问题可以问问自己,说不清父母多少岁的人还是很多的。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孔子说:“古时候言语不轻易出口,就是怕自己的行动赶不上。”
付先生曰:
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反省自己,因为我们经常说一些自己都不当真的客套话、场面话、空话,但是大家习惯了,也不当真。我觉得,如果在这件事情上,能够有所改进的话,对于我们健全自己的人格是大有裨益的。其次,自己对自己说的话当真,本身就是一种态度。
4.23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孔子说:“因为对自己节制、约束而犯过失的,这种事情总不会多。”
付先生曰:
不能约束自己,就容易出差错,容易闯大祸。喝酒要注意约束自己,不然会喝伤身体;工作要注意约束自己,不然过劳死的风险会很大;感情也要约束自己,认定了的,专心对待。
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
付先生曰:
话说出口很容易的,但是说出口的结果却难以衡量,有的话说出口,可能会造成不好的效果。所以,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要三思谨慎。身体力行很难,所以要有行动力、执行力。因为很多问题都处在说到了,但是没有落实执行。
知道这一点,话就不要说太满,但是行动一定要迅猛。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做伙伴。”
4.26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游说:“对待君主过于烦琐,就会招致侮辱;对待朋友过于烦琐,就会反被疏远。”
付先生曰:
自重,方能得到尊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