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728132/8dfdda41b9492fc4.jpg)
敲下这个题目,其实对思维导图来说,我还是一枚菜鸟。因为自身的体验太少,就只能写写那些微妙的感觉吧。
当然,得感谢郝老师每次都会布置这样的作业题目。再加之第一次问了一位同伴,她建议手绘更好。想想也是,电脑版的思维导图看上去,不管有多么高级,怎么都会觉得少了人的意味,显得高冷了一些。
加上这次作业,总共有四次手绘思维导图的体验。
第一次,是花费时间最多,也是浪费纸张最多的一次。先确定板块,再确定分支,当然这必须是理解内容后才能下手的。构思那个框架就改了好几版,这样写也不满意,那样画也不如意,中心图是画一个苹果呢,还是画一本书,还是画一片荷叶,都要思考半天,因为本身简笔画的水平受限,绘画水平差强人意。纠结半天,确定一个框架后,把支架搭好,再填内容。后来终于写了一份让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
第二次,和第一次的纠结差不多,只是浪费的纸张少了几张。在中心图的位置,停留的时候多了一些。
第三次,一张纸,一气呵成。
第四次,一张纸,一气呵成。
为什么这么顺呢?因为在阅读的时候就已经做了框架式的笔记,等到要画思维导图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板块和分支,以及分支中的小分支。并且不会不停在脑中思考:中心图画啥,用什么样的框架。比如,“专家与新手的差异”,那就突出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好了,用对比的方式写,让人一目了然。“有效教学:历史、数学、科学”,介绍了三们学科,那就用个三角形好了,三角形不是有稳定性吗?
不过,思维导图的核心并不在于框架和排版,而在你能真正拎出有联系的内容来。所以,要画一章的思维导图,那一定是要读上好几遍,啃读+垦读,才能捉摸得比较清楚,还不能说透彻。因为国外的行文方式还会和中国的不一样,我们需要将某些隐藏在案例里的金句拎出来,让它发光。
我不会停留在我自己满意的地步,所以会去学习其他学友画的思维导图。
比如我们的方组长、周娟老师等,和我的比起来,我是粗放派,她是细腻派。一个分支连一个分支,再连一个分支,不断延伸和拓展,而我常常最多走三级,就停住了思考。这当然因为我的阅读少了一些火候,有些时候为读而读,为画思维导图而读,并没有真正的“啃”下去,没有深挖,保留了一幅完好的“牙巴”而已。
细细对比,我发现我总是追求导图的板块化,就像一个家庭里的功能分区。我承认这样思考本身没有错,但需要和内容相得益彰。有很多学友的导图呈现一种全面开花的状态,细细阅读,越读越有感觉,那根伸向远方的曲线让人充满想象。
石薇老师说她是差生画导图。我一看,我画的是幼儿水平,她的段位至少是中学水平。
居然将画思维导图过程中的微妙感觉写了1000余字,我这说废话的功夫那段位还不低。
好吧,循着自己的感觉,借着学友们的感觉,在思维导图的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