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作家林奕含自杀前8天受访视频曝光:此故事毁我一生_他们为什么选择了自杀_腾讯视频
林奕含死后,很多人将目光聚焦到未成年人性侵,但是今天中午看完这个视频后,我觉得这个切入点太狭隘了,这个视频我前前后后看了不下3遍,心中的感慨无法用用言语道尽。我想,如果她不是有着此般美貌、上好的家世、耀眼的学历,她的叩问也不会引起大家的重视!居然这是她的问题,我们共同的课题,那么索性让光辉普照,一起感受林奕含内心的小宇宙。
以下是文字版本。我从她的访谈录中提炼了三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1、发言为信,心为志,言为实,思无邪,学文学自赋才情的人为什么能诡辩,背弃自己的初衷与传统,构建畸形世界观?(PS:我瞬间想到徐志摩和郎咸平)
2、艺术是不是可以巧言令色,还是艺术从来都有巧言令色的成分?(PS:或者说,我们一直把文学艺术摆在了一个过高的位置,虽然这个位置有价无市,然而追随的人却趋之若鹜。)
3、艺术中的真善美是否被过度拔高层次,追求艺术深究文学这种纯粹的人,是否一直在探求一种虚妄,且终将被辜负,也终将对世间失望。(PS:不要考验人性,即便在艺术中?)
去者为大,并非为了哗众取宠消费死者,而是这也是困扰我的问题。以下为我整理的视频资料,手工整理,这是非常值得珍藏和回味的谈话录,重点已经划出。
![](https://img.haomeiwen.com/i3097674/8ab2102cf94aa6a2.jpg)
很多人看完这个书都说这是一个关于女孩子被诱奸被强暴的故事,当然用一句话这样的话来概括不是很正当。但硬要我去改变这句话的话,我会把它改成这是一个女孩子爱上诱奸犯的故事,里面是有一个爱字的,可以说,思琪他注定终将走向毁灭,且不可回头,正是因为她心中充满了柔情,有欲望,有爱,甚至到最后还有性,这绝对不是一般的愤怒的书,一本控诉的书,我没有要谈诱奸和强暴。
任何一个人看到这本书,如果他没有看到诱奸和强暴,那么他一定是在装聋作哑,我今天是想跟大家谈论一个比较大的命题,就是当你在看新闻的时候,如果你看到那些所谓的受害者跟加害者,那些很细小的对白,那些小旅馆,还有那些小公寓的壁纸花纹,那些新鲜的细节你肯定是看不下去的,可是今天在这个小说里你却看得下去,为什么?因为你的心中得到了一种审美的快感,有一种痛快,它是即痛又快。我误用儒家的一句话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你明知不该看,可是你还是继续看了下去,所以这个审美的快感就是我今天要谈的。
契科夫的小说里有一个《套中人》,就是他雨衣外面有个套子,包包外面有个套子,套子外面还有个套子,他什么东西外面都有个套子,我的这个小说也是一个套中套的故事。
我先谈里面的那个套子,里面的那个套子存在小说里的角色李国华身上,李国华这个角色在现实生活中有原型,是我所认识的一个老师,也许有的人看得出来这个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他也有一个原型,有人想得到就是胡兰成,所以李国华是胡兰成缩水了又缩水了的赝品,所以李国华的原型的原型就是胡兰成。
所以我要问的问题是,这些所有学中文的人,包括我,包括胡兰成,包括李国华,我们都知道人言为信。今天我们没有谈论大丈夫、所谓仁义,所谓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所谓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浩然正气,我要讲的是小情小爱的,我要讲的是中国诗的传统、中国抒情诗的传统,我要讲的是中国抒情诗被后代学者抄译误读成政治书的那个传统,我们都知道在心为志,发言为实,诗缘情而绮靡,还有孔子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些学中文的人,胡兰成、李国华,我们都知道一个人说出诗的时候,一个人说出情的时候,一个人说出情话的时候,他应该是言有所终的,他是有志的,他是有情的,他应该是思无邪的。所以这个故事最让我伤心的是,一个人怎么可以背叛这个浩浩汤汤已经超过五千年的语境,他为什么可以背叛这个浩浩汤汤超过五千年的传统,所以我想要问的是这个。
李国华有些话有些情话,你单独拿出来看还是很美的,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他是一个犯罪者,是个强奸犯,所以会带有色眼镜去看他,觉得他很恶心什么的。但是他有些话,你单独一条条来看是很美的,请注意我说的这个美字,他是高度艺术化的。他的有些话,你可以假设是毛毛对依文说的,你会发现那其实是很动听的,想象一下毛毛对依文说的:都是你的错,你太美了,或者你可以想象毛毛对依文说的:当然要借口,不借口你我都活不下去了,不是吗?
你现在是曹衣带水,我就是吴带当风。或者说,我在爱情,是怀才不遇这些话都是非常非常美,所以我要说的是你可以说胡兰成、李国华这些人的思维体系非常的畸形,他们强暴了、性虐待了别人,他们自己想一想还是还是一团和气,亦是好的。你可以说他们的思维体系非常畸形,可是你能说他们的思想体系不美吗?因为引用胡兰成他自己的话,他是既可笑又可恶的。他们的思想体系非常矛盾,以至于无所不包,因为他对自己非常的自恋,所以对自己无限宽容,这个思想体系他本来有非常非常多的裂缝,那这些裂缝用什么弥补?用语言用修辞,用各种各样的譬喻法去弥补,以至于这个思想体系变得坚不可摧,所以我在这里念一下胡兰成在《今生今世》里的一段话:我已有爱玲,却又与小周,又与秀美,是应该还是不应该,我只能不求甚解,不去多想,总之他就是这样的,不可以解说,这就是理了。星有好心,雨有好雨,人世的世,亦理有好理,这样好的理亦是孟子说的义,而他有事可以被调戏的,义又是仁了,
所以,你看,我们都知道他强暴了小周,辜负了张爱玲,可是他在自己的想法里马上给自己解套,所以我们认为的,一个真正的文人应该有的那颗千锤百炼的真心,最后回归不过变成了食色性也!
所以我在这里要问的是,艺术可以不可以是不诚实的,也不是问思琪她爱不爱,她当然是爱的,我甚至相信李国华在某些时刻也是爱的,但是他不是爱饼干,爱思琪,爱的这些小女生,他爱的这个语境,爱的是自己的演讲,他爱的是这个场景,爱的是这个画面,所以,真正我要在这里叩问的是:艺术是否可以含有巧言令色的成分?
我永远都记得当我第一次知道奈波尔他虐待自己的妻子的时候,我心中有多么的痛苦,我是非常非常迷信语言的人,我没有办法相信一个创造出如此完美寓言作品的人会虐待自己的妻子,然后我读了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然后萨义德直接在书中点名了奈波尔,说奈波尔是一个东方主义者。后来我有读了萨义德的自传,我又读了其他名家的作品,然后其他人又点名了萨义德说,萨义德是个里外不一的小人。就想剥洋葱一样,一层又一层,你没有办法相信任何一个人的文字和他的为人,觉得这个世界上是没有什么可以相信的。所以刚才那个问题可以把它反过来再问,所以我的第二个问题是:艺术会不会从来就只是一种巧言令色?
所谓的艺术家,他不停的创新形式,翻花神样,制造形变或者质变,但是这种技法会不会也是一种巧言令色而已?
刚刚讲的是里面的套子,然后外面的套子是作为一个小说的写作者,这个故事它折磨它摧毁了我的一生,但是很多年来我一直在练习写作,然后我打磨、抛光我的笔,甚至在某些时候,我很清醒的要达到一种艺术的高度。的审美观是我相信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割的,或者用安德烈纪的话来说,表现和存在是不可以分开的。请注意他说内容是:存在。
也是在这个故事里,作者常常在这里误用典故,不用本意而用歧义,就跟书里面有文学情愫,而停留在浑沦吞枣期间的少女房思琪是不可一而二的。我不是在说我在做什么很伟大的事情,而是我觉得,我的书写是非常堕落的书写。她绝对不是像波特来尔的恶之花,很低很低,从尘埃里开出一朵花儿来。绝对不是那样。
我们都知道那句话,在奥斯维辛之后,诗是野蛮的。我的精神科医师在认识我几年以后,他对我说,你是经历过越战的人。然后又过了几年,他对我说,你是经历过集中营的人。后来,他又对我说,你是经历过核爆的人。所以,有人说集中营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然而让我要说,不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是房思琪式的强暴。
我在写这个小说的时候会有一点看不起自己,那些从集中营出来幸存的人,他们在出来之后,会书写希望人类历史上不要再发生这样的事情,可是在书写的时候我很确定,这样的事情,任然在发生,现在此刻它也在发生。我写的时候会有一点恨自己,它有一种屈辱感,我觉得自己的书写是屈辱的书写,然后它的这个屈辱我要再引进柯慈的词汇,它是一种disgrace。
然后,我用思琪、依文他们的话来翻译就是:不雅的书写。所以,再度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因为这么大质量的暴力是绝对不可能再现了。
这个故事可以用很简单的大概两三句话就可以讲完,有一个老师常年利用他老师的职权在诱奸强暴性虐待女学生。很直白很残忍很简单。然而我还是用很细的笔去刻画它,所以我要做的不是报告文学,我无意也无力去改变社会的现状。我也不想与所谓大的词链接,所以在外面的这个套子里,身为一个书写者,我这种变态的,写作的,艺术的欲望是什么?我常常对读者说,在阅读的时候,当你感受到痛苦,那都是真实的,但是现在,我更要说,如果在阅读中,你感受到了美,那也是真实的。然后,我更要说,当你感受到那些真实的痛苦,那全部是由文字和修辞建构而来的。我的结论是,我曾经是一个中毒非常深的张爱玲书迷,无论我多么讨厌胡兰成,我还是不得不承认,今生今世的民国女子,那一章节写张爱玲是古往今来最透彻的文章之一。我的整个小说从李国华这个角色到我的书写行为本身都是个非常大的诡辩,是对所谓艺术真善美的质疑,所以我想用一句话来结束:依婷在回忆这个大楼故事的时候,她有一句话——他说他恍惚觉得不是学文学的人,而是文学辜负了他们。
这是一个严肃的问答,如果是抖机灵,言语不敬,我会删除你的言论!
网友评论
http://mp.weixin.qq.com/s/-SnAtSnAenTvFtrR9lMFYw
它们如此触目惊心,以至于很多人不愿意相信和接受,但知道这些,对于帮助受害者不再受到二次伤害,对于保护我们和我们所爱之人的安全,对于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
虽然有点长。但真的值得你耐心看完,因为坏人正是借著你我对真相的无知而肆无忌惮作恶的。
“艺术”是真善美。
是真:不说胡话,凡事有据、有理、有角度,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事,尊重事情的事实原貌,即便这不是我们想要的解释。
是善:心怀正念,凡事有次第,权衡利弊之后,愿意为了大爱去做利他的行为。是舍己。
是美:追求纯粹心灵协合的幸福感,是静心,是微笑跟自信的起点。是懂得欣赏周遭事物的一种生活美感。美的想像力,更是艺术的原动力。也就是说,美是一切接触艺术的起点。
乔布斯鼓励世人,要有勇气去跟随你的心跟你的直觉。你的心跟直觉已经知道你真正想要变成什么。这份内心纯粹,会引导你找到自己真正爱做的事情。
"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become. Everything else is secondary." -- Steve Jobs
正名完“艺术”,我们言归正传。
世人的确是把“艺术”二字,当成标本般横拱了起来。嘴里言之凿凿,行为却软弱的可笑。“艺术”的本质的确是好的,但多数人不理解,只把它拿来当论斤秤两的存活工具。
有些人会说,我的生活已然顾不得一口饭,这还哪管得什么高大上的美学文化。但,这就意味着眼界的高低,以及愿景的深浅。人生在世,若不得提升,一辈子活在组织桎梏,感受的只是活与不活;若得提升,能活在文化浸润,得到的将会是存在感与永世的满足。有存在感的人,内心必能享有真正的强大。
说的也许远了,远了就更看不清了。
回到出发点,看看“山寨”与“原创”的差别,或许便能略知一二了。
在简书,发了帖子有人看,问了问题,有人参与有人解答,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谢谢你的提问。
这三个问题其实也是我的人生大哉问,想清楚之后,对我接下来要走的路也能有帮助!
再次感谢。
艺术可能从来就是美的存在,它没有什么对与错,唯一不同的是将它穿在身上呈现不同层次的人。
李国华也好,胡兰成也罢,说到底还是他们自身的本性——色性。艺术里哪里有什么食色性也,它可能就是一件完美的工艺品,一个神圣、神秘、美好的存在,只是有人将它变成了身上那件光鲜亮丽的衣服,想用来掩盖自身的恶性罢了。
就比如说“教师”,它本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一个代表真善美的名词,应该是不容被亵渎的,可有的人就是利用它存在的便利点做了亵渎它的事情。
(额,以上只是个人的想法。。)
我到不觉得老师是个圣神的职业,只是一个比较舒服的工种罢了。可能是因为现在很多老师教书育人却德行有亏吧。
其实,清洁工也很圣神,每个人似乎都可以干,但是真正愿意干的人没几个。
我认识的老师医生似乎都不喜欢被摆在一个道德较高位置,他们对自己身份的认识——一个工种而已。
作家林奕含在访谈时叩问,「艺术可以不可以是不诚实的?」
她说,所谓的艺术家,不停的创新形式,翻花神样,制造形变或者质变,但是这种技法会不会也是一种巧言令色而已?
用我个人的思维理解,作者试图表现的似乎是:
在艺术的世界里,缺乏激情,失去对世界人文关怀的作品,是否真的存在着? 或者,非以对世界,对社会的关怀为出发点的作品,是否仍可被定义为艺术?
艺术家们运用自己熟悉高超的技法,创造了绝美的作品,同时也获得了名利的收成。然而当这类作品被拿出来认真研讨的时候,众人发现,作品内容涉及的学术或是道德上的畅谈,有可能跟作者的人品天差地远,甚至贫乏的几仅可笑。
作者问的,在艺术的世界里,是不是有过这样的作品存在?
还是从来,艺术的世界里,就是充斥着如此虚伪的存在?
(我不知自己这样的理解方式,是否走进了自己解读的谬误之区。但,迄至目前为止我对这整个新闻事件的关注,我的了解大致是这样。)
承上,「艺术是不是可以巧言令色?」,我认为答案是: Yes !
艺术的定义/范围非常广泛,中世纪的西方,艺术为了宗教服务而存在处处可见,后来我们也能看见某些在拿破仑时代以政治为服务目的的艺术,当代艺术则是打破了诸多藩篱,倡导只要喜欢就是艺术,大大地开拓了创作的自由风。
艺术确存有巧言令色的成分, 如果创作者说,这就是我的风格,我高兴所以我这样做! 相信他人也无庸置喙。
不过,并非所有的艺术都如此。所以接下来,「艺术从来都有巧言令色的成分?」我要说的是: No. 我相信,藝術是分層次,分境界的。
舒曼说:『艺术是在人黑暗心灵投射的一道光明。』艺术就像一艘船,乘载了真、善、美,航向人们的内心,产生感动与共鸣,继而引发人文思考。
我们都知道,追求善与美是人类的天性。美好的艺术不仅令人愉悦,而且令人向往光明、向往高尚的心灵境界,有时甚至可以体验到神圣、触及到永恒的真理的光辉。那种无目的的快乐跟放松,升华与洁净了人类的情绪,进而让人产生了悲悯之情,鼓励人们向上努力,挺身为人类社会创造更优质的生活环境。
鉴此, 我要阐明的是【一种米养百种人】。在艺术的世界里亦如是。
各种不同层次,名为艺术的作品如天际繁星般并立,但我相信,最终最耀眼的那颗,必然是真善美兼具的永恒之作。
而艺术家的【真】挚,在其艺术理念里,我们所看到的对人类对世界的那份【善】意,以及作品本身风华绝【美】,绝不粗制滥造的精致与细腻,就是感动我们、启发我们,划过我们心灵的那道闪耀之光!
(我的文笔不太好,认真思考了两天,写了再写,改了再改,终于完成了我自己认为可以拿上来跟您分享的内容。希望您能感受到我的诚意。以上感谢。)
有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或许你也听过。
有一位哲学家,到一个建筑工地分别问三个正在砌筑的工人说:
“你在干什么?”第一个工人头也不抬地说:“我在砌砖。”
第二个工人抬了抬头说:“我在砌一堵墙。”
第三个工人热情洋溢、满怀憧憬地说:“我在建一座教堂!”
同一个城市里,人们周而复始的过着重复的生活,但有些人似乎特别不一样。他们怀有热情,他们拥有理想,他们努力的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对生活是有一种盼望的。不管未来他们走向何方,我都认为他们是创造生活的艺术家。
然,艺术的精神却非如此。
我们可见,在历史洪流能存留下来的,往往都是独特而绝美的。
这个问题我的想法:艺术从来都充斥着巧言令色。
唐诗宋词是我们的艺术瑰宝,即便如此,大量诗词互相借鉴,很多作品也是矫揉造作,为赋新词强说愁,不在内容上求突破,追求小词小句的雕琢。很多文人身上的酸腐气质也是掌权者想看到的。
我个人欣赏白描的叙事手法,有事说事,没事别添油加醋用修辞添加字数。
我理解的巧言令色更多是文学表现形式上的,你理解的作者与作品之间的,感觉又被你打开了一扇窗户。
【发言为信,心为志,言为实,思无邪,学文学自赋才情的人为什么能诡辩,背弃自己的初衷与传统,构建畸形世界观?】
我想这个问题,必须从几个层面来讨论:
首先,这里讲的文学,是何种定义下的文学?
以思维内容论,文学分为「纯重思想理智」跟「纯重情感」,前者在文学方面,虽然称它们为文学,可是它们的本质上也称为「哲学或科学」,唯独后者,在形式上是文学的,在本质上也是「文学的文学」,称为「纯文学」。
林奕含小姐大哉问的「文学」,或许就是「纯重情感的纯文学」吧。
很多人都会误会修读文学,是为了学习有价值的文献,其实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如何批评文学,亦即如何欣赏作品、分析和跨越。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阐明的,无论广义或狭义的文学,皆为创作者主体内心思想感情的直接吐露和表现。文学作品仅为作者【情之抒发】,无由得见在阅读后能否升华洁净一个人的精神层次,与其后评论者自身的人品自然不能画上等号。
再者,我们提到「人心」。
其实,人的心都是时刻在变化的,至于变得越来越好,或是越来越差。这就不一定了。有人说,环境很重要。这一点我承认。但,夏荷出污泥不染,又何以说呢。「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道德经》(第41章),就是说,不同精神层次的人,即便接触了相同的东西,解读的方式跟习得之后的应用也是天差地别的。
至于人心是否能往良与善「进化」? 一个「不对的人」,到底有没有机会变成一个「对的人」。(凡万物以类聚,这里的对与不对的人,为个案所求,仅相对于正直且思想纯然的林小姐而言。)
老子《道德经》第48章提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不为。」这里讲的是,人学的知识当然越多越好,可此时就要提醒自己,除了为学以外还要为道。就是人每学一样东西,都要回归以道,合不合理,合不合天道,合天道就去实证,不合天道,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但决定不做。如此,把学来的东西筛选,该减少的减少,该忘掉的忘掉,减少到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全都合乎天道,然后就会懂得无为而无不为。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清楚明白,文学仅乎形式和个人当下的情感发抒,无关道德,亦无关一个人的真心与否。;而人心,随个人境遇修养,如果一个人,其心思本来就不真不纯,不往正道的方向去发展,那么此人即便修习了再多有价值的文献,学会以多高明的手法铺天盖地的去发表评论,最终也只能沦为巧言令色之徒罢了。
最后,用最简单的几句话来做个统整,就是: 这位狼师本来就只是一位品格有瑕疵的人。这类人学问再多,如何地金玉其外,永远也只是败絮其中。面对这种人,我们最好【无须期待,亦无须失落】。
林小姐解读完自己的作品之后,总结,「她恍然觉得不是学文学的人,而是文学辜负了她们。」或许经历过这一切之后,她终于明白,她仰慕的从来不是那个「负心人」,而是对方身上的那层「文学光环」。在她投入七彩斑斓的文学世界,误把文学光环跟人品拉上等号的彼刻,也就注定走向这条通往悲剧的不归路。
静候。
2、不同精神层次的人,即便接触了相同的东西,解读的方式跟习得之后的应用也是天差地别的。
精度留言,感慨良多,叩谢,这讲句话反复看了多遍,如果林小姐在世看到这番言论,不知道她的抑郁情绪会不会安稳很多。
我一直觉得很多人过度拔高了文学的地位,它也不过是一个“工种”而已,懂的人不用觉得自带光环,不懂的人不用觉得低人一等。非常认同你上面的两句话,提炼的观点清晰明确。
再次感谢。
但是,今天林小姐遇到的是一个“不对的人”。
这个人擅长用艺术、文学當成包裝糖衣,来构筑跟诡辩。我深信,这个价值观有问题的人,无论他所学为何,无论他做什么,他的中心思想完全都跟“真正的艺术”无关。在我看来,徒然只是一个卖弄口舌的猥琐之辈而已。
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
谢谢的你的分享,谢谢你的对真善美有这样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