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在本章专门阐述了[观心]修行的核心要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可以说,只要深刻地理解并掌握了这一[观心]核心要诀,并进行精进修行实践,即可达到老子在前面诸多章节中反复描述的[道]的状态。
致虚极:致,使达到之意;虚,无念无欲无执无着无牵无挂,极,极致。[致虚极],使[心]达到[虚]的极致。
对于[致虚极],《清静经》中的一段话可以作为非常好的注解: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当我们静下来,闭上双眼,内观自己的心灵,就会发现,我们找不到一个[实有]的[心],即使有些念头起起落落,也如水泡般,起自水面,落自水面,而我们的心,就像无形的流水一样,既延绵不绝,又了然空寂。当我们试图去寻觅某种可以把握的实质时,就会发现了不可得。由此,我们就可以放下所有的执着,安住于这种了然空寂之中,去观照这了然空寂之心,去体会那深深的空寂,去体会那空寂的无影无形、无边无际、无内无外、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增无减、无善无恶、无垢无净.......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在深深的静定之中,我们会发现,一切都融入了这无边无际的空寂之中,身体也感觉不到了,也融入了这空寂之中.....
远观其物,物无其物:在深深的静定之中,我们会发现,不仅我们的身体,连世界上所有的一切,此时此刻也都融入了这无边无际的空寂之中.....
三者既悟,唯见於空:此时此刻,心、身、物,全都融入了这无边无际的空寂之中......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就在这了然空寂之中,深深地体会和观照这空寂,你会发现,这空寂也了不可得,这空寂并非是我们眼睛所见那种[虚空相],而是远离了[虚空相]的空寂。对于我们眼睛所见的[虚空],其中可以容纳很多的事物,我们的双手可以在[虚空]里自由地活动,而内观所见的[空寂]之中,却什么也不可见,什么也不可得,其中没有任何[事物],连[虚空]也没有......
所空既无,无无亦无:这[空寂]之中,既没有[事物],也没有[虚空],既没有[能空]的主体,也没有[所空]的客体,既不是[去除了某物]之后的[空],也不是[什么物都没有]的[空],这[空寂]之中,[时间]亦不存在,[空间]亦不存在,没有所谓的[有],也没有所谓的[无],这[空寂]超越一切,离于思虑言说......
无无既无,湛然常寂:一切有无皆是戏论,唯此空寂,湛然常寂......
湛然常寂,即[致虚极]也。
守静笃:安住于[湛然常寂]之中,不动不摇,即为[守静笃]。
守:安住、安守、专心不离之意;
静:湛然常寂,即为真静。
笃:笃定,坚定,极有把握之意,已经形成了深厚的定力,可以自心做主,时刻安住于[湛然常寂]之中。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万物,所有身心内外的一切[现象],皆属于[万物],包括外面的世界,各种人、事、物,包括身体以及身体内外的各种感觉,包括内心的各种念头、情绪、思想、情感等。并作,即同时发生、显现;[吾]即[安住于湛然常寂之心],[观]即[观察、观照、体会],[复],即[循环往复],含有[规律]、[本质]、[真相]之意。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各种现象纷纷云云,但通过深入仔细地观察就会发现,这些纷纷云云的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都会回归于其[根源]。什么根源呢?
归根曰静:都会回归于[静]的根源,即[湛然常寂]。
静曰复命:原来,一切现象皆是自[湛然常寂]中[生起],又再次回归于[湛然常寂]。[湛然常寂]即是一切现象之[根],之[源],之[性],之[命]!
复命曰常:复归于[湛然常寂],即融入了[常],即[永恒]。
知常曰明:知,真实地见到、体证,即为知。真实地见到、体证到了[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增无减]、[无动无摇],这种[见到]、[体证]即为[明],即明白、了悟、觉悟,不再迷惑。
不知常,妄作凶:不知常,即尚未见到[湛然空寂之心]时,就会无明颠倒,妄想执着,迷失在无穷无尽的纷纭万象之中,流浪生死,苦海沉浮。
知常容:见到了本自具足的真心之后,就明白了万事万物的空性本质,就明白了一切众生本自平等,就会放下自我和执着,从而包容一切,拥有一颗慈悲、柔软、宽广、谦和、智慧的大心。
容乃公:这颗大心,以道心为心,最大限度地利益所有的众生,从而才会真正地大公无私,公正公平地面对和处理一切人事物;
公乃全:以道心为心,不仅能够公平公正地看待一切,而且可以更加全面周到地看待一切,以最大程度地利益一切生命;
全乃天:天,代表规则,规律,公平而全面地对待一切,没有任何地偏私,就符合了道的规则和法则;
天乃道:能够如此行事,就与道合一了,成为了道的载体和鲜活的体现;
道乃久,没身不殆:与道合一,就实现了[观心]修行的目标,融入道中,心即是道,道即是心,无生无灭,无来无去,超越时空,超越生死......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湛然空寂]之时,并非[枯木寒岩],而是[明月朗照],即[清明的观照]始终都在,不散乱,不昏沉,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止观一体,寂照双运......
雪漠老师在《真心》一书中对于[止观]有一段非常透彻的阐释,借此机会一并分享给朋友们:
空性之境就是“止”,警觉之心就是“观”。用止观之心去应对世界上的万物,就是妙用。单纯的止和观做不到双运,就不会生起妙用。如果是单纯的用而做不到止观,就不是妙用,就成为世俗的行为了。单纯的空而没有警觉的话就成为一种顽空。当你把所有的行为融入那种空性之境,并生起一份警觉,用这种警觉和明空去观照世上万物的时候,任何时候都等于在修炼大手印,而且是最究竟的修。
——选自 雪漠心学大系《真心》雪漠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感恩老子
感恩《道德经》
感恩雪漠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