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华与华方法华师杂文集华与华简史
华与华简史【1】前传——家族的历史。2018-07-18

华与华简史【1】前传——家族的历史。2018-07-18

作者: 华杉2009 | 来源:发表于2018-07-18 17:11 被阅读1972次

2002年,华与华在广州成立。华与华这个名字,含义是创始人华杉与华楠。

我们哥俩出生在贵州省道真县一个教师家庭,我出生于1971年,华楠出生于1974年,所以华楠经常说华与华“Since 1974”。

我们出生的年代,还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那时候的英雄,是“越穷越光荣”,还有“白卷英雄张铁生”,也就是说,谁最没有钱,最没有知识,而且最蔑视财富,最鄙视知识,谁就是国家英雄。

华与华简史【1】前传——家族的历史。2018-07-18

不过,到了我6岁的时候,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紧接着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开始起步,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始了“科学的春天”,科学家成了英雄,“知识就是力量”成了口号。我的父母都振奋起来。

父亲毕业于贵州大学数学系,当时在道真县上坝公社中学数学老师。母亲先后在上坝小学、上坝中学教书。因为比父亲晚一年上学,正赶上刘少奇倒台,出生不好的地主子女没有上大学的机会,她只上了一个“劳动大学”,算大专文凭。母亲看到恢复高考,以后考大学要考英语,她看看全县也没有两个英语老师,以后谁来教我的两个儿子英语呢?于是她开始自学英语。

父亲有极强的理财能力,他总是能用很少的钱,把家里的生活安排得非常好,能定期资助有困难的亲戚,自己还能有储蓄。不过,当时他们的钱也不算很少,在70年代,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每月有七十多块钱,已经算是宽裕了。我出生的时候,父亲竟然能每月拿出15块钱工资给我请了一个保姆!全县只有县长家和我家有保姆了。我的保姆姓赵,爸爸妈妈叫她“赵大孃”,也是我家的亲人了。等到母亲要学英语,父亲马上拿出六十多块钱,买了一台红灯牌收音机,这也是一笔巨款,但是对于他来说毫不困难。母亲就开始跟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英语。

后来县里办了夜校教英语,老师是彭乾中,毕业于贵州大学英语系,我怀疑他是全县唯一一个能教英语的人。彭老师是我父亲的好朋友,几年前还来过上海我家里做客,大概因为学英语的缘故,他也是全县最时尚的人,我记得他后来是全县最早有摩托车的。彭叔叔一直是我的偶像。

母亲就在彭老师的班上学习。从上坝公社到县城,要骑车十五公里山路,她上完夜校要骑车赶回来,第二天清晨还要带学生出早操。但她既不怕辛苦,也毫不畏惧夜里一个人走山路,她就是这么好强的人。 夜校毕业,母亲又争取到机会,去贵州大学英语系进修两年,终于成为一名英语老师,而且是高三英语“把关老师”,就是一直教高三,专门训练学生对付高考的,魔鬼教练。我和弟弟后来都在母亲的“把关”下参加高考,英语都取得好成绩,一切就像我母亲计划的一样。

不过,不要误以为我们的英语很好,我们只是能对付高考,是“高考英语”。

母亲有一个典型案例,是我表哥张亚群。因为我父母都是老师,我家就是父母双方家族子弟的教育基地,我还没有上学,就有表哥表姐们在我家住着上学准备考大学。我表哥张亚群,一米八的大个子大帅哥,初中毕业考技工学校,六门功课考了一百八十多分,毕业当了五年工人,突然来我家跟我妈说:“嬢嬢!我要考大学!”我妈取笑他说:“你高中都没念过,考什么大学?”张亚群指了一下我们家客厅的双人沙发说:“我就睡这里。”我看了一眼那沙发,他的脚肯定得翘到扶手上了。 张亚群到我家,一年的时间,从A、B、C开始学起,就一年时间,他高考英语考了八十多分,考上北京语言学院英语系。现在他生活在加拿大。

这是张亚群的时代,不是张铁生的时代了。

再说回1977年,不,应该是回到1976年,在我5岁的时候,父母开始对我抓教育,那时候我每天有两个功课,一个是早上,妈妈带着我跑步。我们居住的上坝中学,在一个山谷边,谷底是一条山涧,山涧上游有一个小瀑布,叫飚水岩,飚水岩下有一条桥,是通往遵义市的公路。妈妈就带着我跑过那条桥,顺着盘山公路跑到半山腰,停下来给我讲一个故事,武松打虎,李寄杀蛇,曹冲称象什么的,回到家呢,我的功课就是把这个故事写下来,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这是我最早接受的写作训练。第二个功课是书法,每天用格子本写铅笔字,写多少不论,写完我爸爸检查,写得好的字他就打一个圈,打满五十个圈算完成任务。 这些训练打下我的语文基础,以至我从小学到中学毕业,每次作文差不多都是班级的范文,88年高考,我语文考了全校第一。不过华楠说他高考语文是全市第一。(后来我家搬到六盘水市,父母在水城矿务局中学教书。)我相信我们学校的第一名,大概率就是全市第一。所以我也可能是全市第一。但是当时确实没查过,就这么一直让他得意了。

在学龄前,妈妈教我语文,父亲教我算术。那时候除了科学家,还有一种人很英雄,叫“神童”,神童里面最厉害的,是能考上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就是13岁上大学。经历了“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时代之后,中国特别急于培养科技人才,我父亲就特别希望我以后能考上少年班。 在中国,一切都是政治;一切政治都有宣传,一切宣传都有模范,少年班的学习模范,一个叫宁铂,一个叫谢彦波,我父亲就总是给我讲他们的故事,其中讲到宁铂如何刻苦学习,坐在火炉边读书,火炉把他的裤子烤焦了他都不知道。我也很神往那样的刻苦,也坐到火炉边去读书,看看能不能把裤子烤焦。我慢慢的把膝盖靠近火炉,太烫了,终于没能坚持到烤焦,放弃了。

华与华简史【1】前传——家族的历史。2018-07-18

父亲又常常跟我讲诺贝尔奖,最了不起的科学家就是能拿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当科学家,拿诺贝尔奖,就是我的童年梦想。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县城来了一个摄影师,他带了一块布景板,上面画了一架飞机在蓝天飞行,窗户的位置是两个洞,孩子们就坐在布景板后面,把头从那个窗户孔露出来。我怀疑是不是每个小孩都去照了那张相,因为我们那个星期的语文课,写作文的题目就是这个飞机摄影。所有小孩写的都是“我仿佛驾驶着飞机在蓝天翱翔。”只有我写的是“我仿佛坐着飞机出国考察。”父亲对此很开心,觉得他儿子志向不一样,他叨咕了这事很多遍,否则我都不会记得这件事。

在一个教师家庭,学习就是第一大事。每年我们兄弟俩只有一天可以合法的全天不学习,就是中国新年的除夕,大年初一也是必须学习的。这给我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一天没学习,就有很强的罪恶感。

谈华与华的历史,我首先讲到家庭和小时候的成长,因为我们是家族兄弟公司,而且完全是父母训练出来的。不过父母当初也想像不出后来中国的巨变,那时候发挥最大想象力设想的最好人生,就是考上大学,留校任教;或者出国留学,回国报效;不知道还有其他了。

我还要上溯到我的家族历史,因为我们家太传统,太标本了,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最标本式的传统家族,而家族的历史也和我今天的事业有直接的联系。 我们家族保存了一千六百年的家族史,一千六百年基本脉络清楚;八百年每一代都有名字;三百年呢,就每一代都有详细事迹记录了。

三百年前,我的祖先华有端从福建连城华家亭村移民四川资阳,投奔他的大哥华有君。有端开始时做货郎,走街串乡,贩卖一些针线玩具之类小商品,攒一点钱呢,他就买一小块田,慢慢积攒起来,成家立业,成了一个农夫。和大哥华有君,以及亲家廖氏,三家人房子挨在一起,叫“华廖亲”。大哥的房子还在,现在是家族祠堂。

幸福的生活没开始多久,沱江一场洪水,有端的妻子和两个女儿都淹死了,房子也塌了。有端破了产,又重新开始,勤耕俭积。“勤耕俭积”这四个字在家谱中出现频次很高,还有另外四个字,开基创业。总之,祖先的功绩就是勤耕俭积,开基创业,然后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就是中国传统。

华有端四十二岁那年,娶了第二任妻子,这位夫人改变了我们家族的命运,因为她带来了知识,带来了文化,带来了文明。新夫人姓魏,嫁进来时二十四岁,也是老姑娘了。她的父亲叫魏显邦,当地宿儒,私塾先生。所以魏夫人从小就跟她父亲读书,会背诵四书全部。四书是中国儒家思想的经典,标准教材,指《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部书。魏夫人全部可以背诵下来。她嫁进来之后,就成了整个家族的中心,因为她有文化,还能讲故事,给妯娌和孩子们讲《今古传奇》,那是明代的一本小说,也都是我熟悉的书。

魏夫人改变了华氏家族,到他的儿子华兆蕙,华氏成了富足的耕读人家,家谱中留下好多宾客往来的诗文。到我父亲的曾祖父华光瑶,他是县里的神童学霸,当时资阳三大学霸,跟江南四大才子差不多,叫“资阳三光”,因为三个人名字里都有一个“光”字。家谱里有华光瑶参加科举考试时县太爷给他写的评语,我记得县太爷说他的文字气势如虹,“横扫千军”。可惜他的文章没有留下来。

从华有端到我,是第九代。我觉得魏夫人还直接影响着我,这就是家道、家运、家风、家学吧!我除了经营华与华,以及写作品牌营销的专业书籍外,我还是一位史哲作家,《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在中国销售了四十万册,而且在韩国和泰国出版,我希望以后能在全世界出版。《华杉讲透论语》目前销售了五万册,《华杉讲透孟子》已经出版,接下来要出版的还有《华杉讲透大学中庸》、《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华杉讲透资治通鉴》。我希望我能把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和智慧介绍到全世界。

华与华简史【1】前传——家族的历史。2018-07-1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华与华简史【1】前传——家族的历史。2018-07-1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vqa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