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第3期28天写作成长营,第6篇1519字,累计10611字。
今天要写到的两则数学阅读有广义和狭义之别。
一
这边描述到的数学阅读取广义,不是阅读数学书籍,而是阅读数学课堂。因为这两周我们正好进行了两个数学公开课的教研活动。一个一年级,一个六年级,都由我主持。
今天上课的老师算是很年轻,只有5年的教龄。但上起课来比起我第1次听到她上的课,可以说进步非常大。
她今天上的是六年级的《用比例解决问题》。
上课的状态我很喜欢。一节课听下来人感觉很舒服。在那样的课堂,那样的语言环境中,人很容易进入思考的状态。而思考对一个数学课堂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是的,你没听错。在多数公开课都是活泼热闹的数学课堂的今天,我却被这种朴实的课堂所吸引。
今天大部分孩子也能跟着她的节奏进入学习的状态。把基本的内容掌握。
上星期上课的老师也是一位年轻老师,而且是英语转教数学的老师,上的是一年级的《读数写数》。
她的课堂比较活泼,创设了一些活动,这跟一年级小朋友的年龄特点有关。一节课上下来基本的任务也能够完成。
从数学学科知识教学来说, 都是按部就班,没有太大的问题,也没有创新。
而且听完都有一个强烈的感受,都太按部就班了。老师的眼里心里基本上是学科的知识教学的流程,较少关注到具体的人 。
遇到一些突发的事件,遇到一些跟自己的设想不一样的状况,都恨不得忽略不计或干脆跳过。
比如说一年级的那一节课,当老师走到一个孩子身边的时候,那个孩子一直在低估着什么。老师一直让他坐好,不要说话。那个孩子则一直要跟老师说着什么?就那样反复了好一会儿。
课后询问了一下,原来那个孩子是有东西掉了,他希望能捡起来。
"为什么不帮他捡起来呢?"
"我看到那个东西掉得有点隐秘,太难捡了。浪费时间。"
"不好捡的时候,如果安慰一下,安抚一下,是否会更好呢?"
当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你不给他们一些比较顺应的回应。他们就会变得一根筋,沉浸在自己的难题中,很难回归课堂,甚至还会干扰课堂。
今天的课也出现了一个特别的状况,就是当老师出示例题大家简单分析后,老师让学生说一说,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做?有的孩子说用解比例来做。老师直接说这种方法我们还没学。
这节课主要也是要学这个方法,既然学生提到了,把它当成一个生成点,让学生来说一说怎么做?如果学生说的好的话,还可以了解一下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如果是自己通过预习了解到的,那还可以作为一个榜样,把这种预习的经验进行推广。
因为已经是六年级了,预习的能力也应该有的。预习的习惯应该逐渐培养。
也利用这个机会让孩子表现一下。
有的内容老师讲跟学生讲的效果还是不一样的。
虽然孩子们讲起来没老师那么精致,那么准确。但是儿童的语言他们比较熟悉,频率比较相近。老师只要做一个引导,做一个规范即可。
就是说课堂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处理不好这些突发事件,就会阻碍课堂影响教学效果。处理得好那是很好的生成资源。
课堂需要提前设计,更需要临时应变,利用生成资源进行教学。不少精彩的教学都是来自生成的。
二
这边谈到的数学阅读,就是狭义的数学阅读了。
最近是我数学主题阅读时间,我每天都会利用闲暇时间阅读一点数学书籍。
今天阅读的是《午餐时间聊数学》,作者:[意]毛里奇奥·科多尼奥,译者:有道。

第1章是头盘《一些跟数学有关的悖论》。具体包括:
希尔伯特旅馆悖论
培里惊论
芝诺惊论
两败相遇必有一胜
蒙蒂·霍尔惊论
超级任务
说谎者惊论
为了少数票
今天只读了4小节,读到"两败相遇必有一胜"。
有些内容读起来有点绕,这边的绕不是绕口令的绕,而是有点反复回归。但有点开眼界之感。
那些平时习以为常的,自以为正确的结论。却是有问题的。比如说"亚马逊蝴蝶效应"。这个我们一直在用的原理。原来通过数学证明,也是悖论之一。
阅读书籍真的是一个非常廉价的拓宽视野的渠道。在忙,我也要每天读一点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