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篇第十三」17
【原文】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
子夏做了莒父的主管,问孔子为政之道。孔子说:“不要求速成,不要只见小利。欲求速成则(仁道)目标不能实现,只见小利则(仁道)大事不能成功。”
【注释】
“子夏”,孔子晚年弟子,小孔子44岁。15岁即入孔门,曾随孔子周游列国。
“莒父”,音“举父”,春秋时的鲁国城邑,在今山东莒县境内。
“宰”,此处指“邑宰”,即地方主管。
“无”,通“毋”,表示劝阻或禁止,可译为“不要”、“别”。
“达”,指实现仁道目标。
“大事”,指仁道。
【评析】
子夏要去做莒父的邑宰,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我们知道,孔子惯于因材施教,类似这种问答,孔子绝不会无的放矢。孔子如此告诫子夏,说明子夏为人有“欲速”和“见小利”之弊。接着,孔子就对自己的告诫做出了解释:“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里需要注意两个关键词:“达”和“大事”。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可见,儒家所欲“达”者,仁也;所谓“大事”者,道也。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参见《善读「论语」13.10-11》),又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参见《善读「论语」13.12-13》)。实现仁道需要“礼乐”并施,但无论是以“礼”导民,还是以“乐”化民,都要求为政者不能以短期治理为目标,而要以实现仁道为宗旨;不要想一朝一夕成功,而要脚踏实地去行义,要做长期不懈的努力。是故子曰:“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去世六、七十年后,晚年的子夏受魏文侯之邀到魏国西河讲学,并由此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西河学派。法家著名代表人物李悝、吴起就是子夏在西河的弟子。有学者认为,西河学派对战国法家思想的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而法家所推崇的思想则可以集中概括为“法、术、势”。“法”即严刑,‘术’即权谋,“势”即威权。此三者用于为政,都可以在短期内使臣下顺从,使民众屈服,故而可以很快达成短期治理目标,比如秦国。但严刑悖仁、权谋悖信、威权悖礼,这与“上好礼”、“上好义”、“上好信”(参加《善读「论语」13.4》)的儒家仁道主张显然背道而驰。
“法术势”皆是以外力迫民众屈服,而非以仁义令群下归心,虽可速成,却难持久。因迫人愈甚,则反抗愈烈。故“强”秦虽用法家而速成“霸道”,吞并六国而一统天下,但却一夫作难即二世而亡。此正是“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现实写照。孔子应当是看出了子夏急功近利的苗头,所以才会告诫子夏“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参加《善读「论语」6.13》)。
![](https://img.haomeiwen.com/i10954709/0b6c0bf4a50f4ee2.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