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说:“原生家庭对家里子女的影响越深刻,子女长大之后就越倾向于按照幼年时小小的世界观,来观察和感受成年人的世界。”
一、原生家庭的伤
父母的口头禅:“你看看那个谁谁家的孩子,学习成绩多好,多勤快。“ 被挑剔,拿自己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明明在这里,但是父母就是看不到。父母总会忙着自己手头上的事,而孩子可能会做一些出格的事情来引起父母的注意。被忽略,不被看到。
父母对你很好,关心你的方方面面。上学肚子痛,跟父母说身体不舒服,父母看不到你的感受,觉得这是不应该存在的。这时候的孩子会产生。被否认,否认你的真实感受。
父母很爱你,但是不是你想要的。在外人看来,这些都是很好了,如果你再问父母要,自己会觉很内疚。他们给的是我不需要的,而我想要的总也要不到。
父母对你很好,满足你所有的要求,什么都不需要自己操心。后来发现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自己没有办法应对,其实是受到了原生家庭的伤害。原生家庭过度的满足,也带来了孩子的能力的被削弱。隐蔽的伤,过度满足 。
二、在婚姻里,无法相爱的夫妻,无法胜任的父母
情绪失控的妻子,工作狂式的丈夫。妻子情绪无法控制,丈夫用工作来逃离家庭。家庭的分工不能很好的调节,如果调节不好,很容易造成冲突。
不能做夫妻的父母。孩子出生后,父母很紧张。除了工作、生活,就是围绕着孩子,没有自己的生活圈子。父母很关注孩子,但忽略在夫妻关系中的责任。
争宠的“孩子”。这里的孩子不是是孩子,而是父母。父母通过问孩子,爱爸爸?还是爱妈妈?做这种互动中不断验证,我是不是最好的爸爸,最好的妈妈。争取孩子对自己的关注。
三、原生家庭的伤,我成长的样子
不能亲近任何人。
不能亲人,不是说你没有朋友,反而很多朋友,随便张罗聚会就有一帮朋友聚在一起吃喝玩乐。当遇到情感破裂,亲人离世,身边却没有这样的一个人可以随时打电话倾诉,这种随时保持链接的状态。
这种状态是你关心他,他也关心你。当你有需要的时候,他愿意帮助你,而你也愿意帮助他。如果意识到自己没有这样的一种状态,跟你的原生家庭是有关系的。不一定全部是由你原生家庭导致的,但原生家庭占一部分的因素。
被过度的敏感折磨。
过度的敏感的因子,在遇到人际冲突,人会更容易受到折磨。同样一场聚会,有的人的感觉是今天玩得很开心。而另一些人,在聚会某人讲到的一句话或一个场景,当时并没有针对任何人。
而这些人回去之后,他会想当时那个人讲那句话是什么意思,他是不是讲给我听的?会不会觉得,我这个人是不是不好?他会猜测,他们肯定是不喜欢我的。这样的一类人,会带给他一些负面的影响,人会很敏感,自我价值感会很低,会有一些负面的想法。他自己跟人打交道,会很累,并且要求自己要小心谨惧,而这种情况可能是他在过去的创伤或原生家庭中,受到的伤害还没有处理好。
容易被情绪波动淹没。
就生活中,常会因一些小事,特别容易受到情绪的极烈的波动,然后陷入负面情绪状态中。你可能会觉察到有这样的一些情绪波动,然后会思考为什么别人没有受情绪困扰。你也知道,自己也想要稳定的情绪,但要做到还是很难。
这种情绪波动,并不是当下遇到的这件事,而是原生家庭的伤没有处理好。
做最孝顺的孩子。
比如电视版的樊胜美类的孩子,对家里越照顾周到承担责任,而父母越是不太会承担责任的,反而觉得理所当然。
这类的父母很会跟孩子提要求,也很会在孩子面前示弱达到自己的需求,孩子看到父母这样而很难过,就会伸手帮忙。但是帮忙越多,越觉得不公平,觉得心理委屈。
不敢怨恨父母,但喜欢看别人怨恨父母。
在我们传统教育下,没有不是父母。总觉得不能埋怨父母,埋怨父母就是不孝,就是不好的人。会跟自己说不要怨恨父母,还给自己找理由。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理解父母的不容易。
习惯把自己埋怨父母的那一部分压抑着,不敢表现出来。
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带着伤,原生家庭带给我们一些耐受挫折,其实是让我们成长现在的样子。我们自身是有一定的复源能力,在人生的起伏中不断的去修复,不断的去创新。
尼采曾经也说过,与怪物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怪物。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