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仲弓即冉雍。上一章孔子说冉雍有行政治理之才。此章冉雍问孔夫子的问题,也是关于社会治理方面的。桑伯子,此人不可考。朱子注曰:“子桑伯子,鲁人,胡氏以为疑即庄周所称子桑户者是也。。。。。。可者,仅可而有所未尽之辞。简者,不烦之谓”。子是对尊长敬称。
子桑伯子是本章理解的关键。有前辈于1986年发表在齐鲁学刊《关于子桑伯子》一文,论述详细周全。关于桑伯子,文中说“去衣裸裎”、“不衣冠而处”,是以为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先驱人物,把社会动荡、人心不古,归咎于人们对物质享受的无休止追求,因此他们提倡社会,希望人们放弃或减少物质生活的享受,过最简单、最简陋的原始生活,从而回到上古无争无忧的时代。他们自己身不穿衣服,与人相处也不穿衣服,饮食住宿都极其简单,既是表达对社会的不满,也是身体力行对社会一种示范。当然也不排除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也许真得太穷了。
冉雍问桑伯子先生如何评价。孔子说,此人不错,坦率、豁达,提倡简单的生活方式。冉雍说,如果怀着严肃认真的态度为了更好社会治理,采用简单有效的治理方法,尽量不扰民、不增加民众负担,便于政策易行和民众休养生息,有什么不可以呢?但如果以把不施政、不治理当成为出发点,那(社会治理)岂不是太过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你说得对。
关于物质追求问题,儒家对个人的修养,也是提倡简单的,例如学而中“子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鄢,可谓好学也已”。但我们不要忘了,论语的教育对象,其实并非普通人(所谓小人),而是志在成为未来君子的人,是思想境界、道德水平远超普通人的卓越之人。对君子的要求,当然是食无求饱、均无所安,一心一意放在求道之上。但冉雍所问的社会问题就完全不同,社会治理的对象,恰恰是以有饭吃、有房住的普通民众,某种意义上,有饭吃、有房住,正是社会治理的基本目标。因此,孔子基于个人修养,评论桑伯子,是说“可”,并未完全肯定,话没有讲完。
冉雍就讲得清楚了,“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是把简单作为方法来使用,不扰民、不增赋、不征粮,让百姓可以发展经济,但也绝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简只是方法,因时因势而变,目的在于政策接地气、好实施。但如果是管理社会,就是取消一切政府行为,那完全是不可能的事。其实,这也是道家无为而治的基本态度。道德经说不贵难得之货,也是出于简化物质追求的出发点。
精兵简政思想对我们影响很大,特别是形势艰难和资源有限的时候。在复杂局势中,决策者把握主要矛盾和关键变量,集中优势资源加以应对,往往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上,越是庞大的组织,政策落地的成本越高,往往一些简单的政策却可以取得奇效。在对最基层组织的管理上,确实要多减负、少扰民,让他们可以把精力和资源聚焦于底层的业务逻辑。基层运作地好,整个团队才有长期稳健发展的根基。
该文发布于个人博客,同时发布于简述
EverYang 于南京 2020、03、1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