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心理今日看点
从一位男演员的去世,谈谈怎么处理孩子的心理问题

从一位男演员的去世,谈谈怎么处理孩子的心理问题

作者: 林深见鹿2016 | 来源:发表于2016-09-17 12:20 被阅读608次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洞,有的照到了光,有的一直黑暗

    提示:本文是关于如何对待孩子心理问题的科普文,如果你只想知道方法,请拉到页面最下方,直接阅读结论。

           

    1


    今早起来,打开微博,立刻跳出“演员乔任梁去世”这个新闻。说实在的,我知道这个名字,但并不清楚他是谁,仔细看了一下,发现是在电视剧《陆贞传奇》扮演皇帝高演的演员。当时我还蛮喜欢这个角色的。

    没想到他这么年轻,才28岁,就去世了。然后在简书心理专题作者群里,听到一位联系过乔的助理的群友说,确定是抑郁症自杀的。刚刚的正式新闻也确定了死因。

    想想,抑郁症离我们还真得很近啊。网上一搜,“因抑郁症而自杀的人”,结果是“ 找到相关结果约1,620,000个”。

    这些人里,有明星,有官员,有天才少年,还有更多普通人。

    2


    我一个亲戚就是抑郁症自杀的,记得在长达一、两年的治疗时间里,他总是夜晚睡不着,一根根的抽烟。还记得他和我说,“我以后老了,就和隔壁的老人一样,死了都没人知道”。

    他家在农村,父母也尽了最大的力量给他治疗。亲戚们也想各种方法开导他。可他还是一次次的试图自杀,最终成功了。

    那时我还没有开始学心理学,和其他亲戚一样,不知道抑郁症是一种疾病,是大脑里的某个位置出了问题,让他无法感觉到任何快乐,只能体会到生命的痛苦。

    我更不知道,其实很多人,和他说的,“不要老是想一点小事,要多和人说话,说说话就好了”,“你一个男子汉怎么这么点小事都想不通,有什么大不了的”,“年纪轻轻的,为什么老不想活呢,你的父母办”。这些话其实是在加速他的死亡,因为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身边人的指责,会让他觉得自己更加无助和失败。

    当时的我,没有和他说过这些,因为那时我还太年轻,根本不知道要对他说什么。除了有很多同情,还有一点恐惧,就像我们大多数人对心理问题的态度一样。

    他刚去世的那几年,常常出现在我梦里。当时我不明白为什么,现在想来,是因为自己对他的离开感到自责和愧疚吧,他对我真得很好、很好。

    因为这件事,让我下了去学习心理学的原因,万一身边又有类似的事情发生,至少我不会束手无策,至少我知道要去哪里寻求帮助。

    除了我之外,一个朋友也是因为家里人遇到了产后抑郁,才进修的心理学。幸运的是,她家人的产后抑郁在全家人的帮助、支持下,治好了。

    我还辅导过抑郁症的少年,那种黑洞一样的冰冷,让我第一次知道人可以这样毫无温度地活着,内心的痛苦真的是我们常人无法体会的。

    接下来,我是要说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或者要感叹人生无常了吗?

    都不是的。这两类文字估计已经刷暴了你的朋友圈了。

    3


    今天,我想借这个热点话题,做一些心理健康知识的科普,谈一谈父母怎么样对待孩子的心理问题。

    当了六年心理老师,我发现面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大多数家长持两种态度:不以为意,把心理问题性格化;小题大作,把心理问题疾病化。

    比如,那个得抑郁症的少年。

    初一时,我就觉得他和其他孩子不一样。课堂上的游戏,再有趣,他都不参与,总是在默默地做作业,说话的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问了班主任,回答说他有心脏病,刚做过手术,不能运动,所以这样。

    到了初一下学期,他开始怕阳光,在教室里必定要把窗帘拉的严严实实。走在路上,必定要打一把大黑伞。班主任和家里人觉得很奇怪,孩子说,他不能晒太阳,晒了就头晕。然后就一直这样打着伞上学、放学。

    到了初二,他没有来上学了,同学说他病了。再后来,他家人找到我说,孩子开始绝食,送到精神专科医院,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就是抑郁症的一种。

    然后,开始了漫长的求医问药之旅。

    现在这个孩子的抑郁症基本治愈了,但社会功能没有恢复,据说天天在家上网,离成为一个能融入社会的正常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是一个把心理问题性格化、对孩子的心理变化不以为然的例子。

    4


    另一种极端是一觉得孩子有什么不正常,马上就往心理疾病上靠。

    有一年劳动节,我正在长途大巴上,一个陌生的电话打了过来。电话里的是一个男人的声音,很着急。车一直在开,因为手机信号不稳定,他的电话也是断了又打,打了又断,听完了他时断时续的描述。我大体明白了事情的经过。

    他的女儿上高三了,在班上和同学有了矛盾,回家告诉了父母。父亲爱女心切,觉得女儿受了委屈,就去学校找了班主任说明情况。于是,班主任在班里公开调解了一下。

    其他女生就很不以为然,认为这个女孩子太矫情了,这么点小事还找父母来帮忙,对她有一些议论和孤立。

    这个女孩一直被父母保护得很好,就有点受不了,情绪崩溃,在家大哭,不愿意去上学。

    因为离高考只有一个月了,父母特别焦虑,打听到我是心理老师,就打了电话过来,问我要不要把孩子送到精神专科医院去检查。

    亲爱的,你们觉得要去吗?

    女孩的情绪和行为是有明显原因的,完全可以理解,而且刚刚发生一天,父母就急吼吼得要把孩子送到精神专科院去,这样做,也太不负责了。

    在目前这样的社会文化下,孩子进过精神病院,哪怕只是去检查一下,都可能对她的未来造成极大的影响。

    还好,父母听了我的建议,从接纳孩子的情绪开始,多一些情感支持和陪伴,和孩子一起散步、聊天,等到五一假期过去,孩子的情绪也消化得差不多了,正常上学、正常高考,还考了个不错的学校。

    另一个女孩就没那么幸运了。父母在孩子出现问题之后,没有进行心理干预,而是直接送进了精神专科医院,开始了治病吃药的人生。

    5


    那么,作为父母和家人,我们面对孩子的心理问题究竟要怎么做呢?

    我想,首先要了解一些心理问题分类的基础知识。不要孩子情绪、行为一和平时不同,觉得孩子心理不正常。

    心理正常和心理健康是两个概念。大多数人包括心理工作者,都不会经常保持一个心理绝对健康的状态。就像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比如小龋齿,比如近视,比如血压高,比如轻微感冒,比如晚上睡眠不是太好……有些并不太影响自己的生活,有些自己调节调节就好了。

    如果自己调节不好,可能去找个营养师或者老中医调理一下,再或者找个健身教练指导下健身,提高身体素质。

    这些就是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帮助学生和来访者提高心理素质,解决心理问题,一般是发展性的问题。也就是解决了这些问题后,个体会发展地更好。

    孩子的心理问题,一般都是发展性问题,就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遇到了新的情境,暂时不知道怎么处理而形成的问题。有的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消失,比如大多数所谓的“逆反”,有的可能需要家长、老师或者专业心理辅导人员的帮助。

    而心理异常并不仅仅是精神障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神病”。精神障碍的典型特征是缺少现实感,会有幻觉。还缺少自知力,自己并不觉得痛苦。

    还包括神经症,比如抑郁症、焦虑症、恐怖症等等。这些人大部分情况下,也是正常的,只是在发病的时候,自己会很痛苦,而且痛苦的原因,别人难以理解。

    人格障碍是一种从童年或者青少年就开始的认知、行为、情感的偏离,偏离社会文化背景。包括自恋性人格障碍、偏执性人格障碍、分裂性人格障碍等等。

    偏离社会文化背景,也就是说这个人和周围格格不入,但是不一定不正常。这和社会文化背景有关,比如在中国的农村,同性恋会被大多数人觉得不正常、有病,而在大学,同性恋会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性取向的一种。

    人格障碍会影响自己或者社会中其他人的利益,其中的反社会人格,对社会危害最大。绝大多数冷血罪犯,不管是制造公交车爆炸的,还是前不久被捕的“白银案”凶手,都属于反社会人格,甚至是无情人格。

    人格障碍一旦形成,很难改变,一般会持续终身,但是大部分人成年后,程度会有所减轻。

    心理问题的诊断和疾病的诊断一样,有定性和定量两个依据。每一种心理问题的确定,都必须有功能损害、病程、表现三个部分的判断。有的还要做器质性的检测,来区分心理问题和身体问题。

    家长千万不要自行给孩子下定义,有点反常,就觉得孩子不正常了。这不是孩子不正常,是家长的无知和不负责。                    

     6


    其次,不要把孩子的心理问题简单看成是态度问题。

    除了部分家长看到孩子有了自己不能理解的情绪或者行为,就会觉得孩子态度不端正。有觉得孩子叛逆、不听话的,会打骂一顿;有觉得孩子认识上出了问题的,会对孩子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还有的会觉得孩子学习压力大了,有情绪变化,很正常,不做任何关注。

    孩子除了成长问题之外,还会有适应问题,比如进入新的学校,在一个月后还没有适应,导致的情绪焦虑、失眠、人际关系紧张,还有的有躯体化的症状,比如没有器质性原因腹泻、经常性的感冒等。

    当孩子的不良情绪和反常行为持续超过一周时,家长就要注意了,孩子可能真的遇到了心理困扰。

    这时候,家长就需要用心和孩子交流,了解最近孩子遇到了什么难以解决的事情。可能是孩子在班级里遇到了什么,也可能是孩子开始生理发育让他不知所措,也有可能是孩子看了什么电影或小说、引发了认知上的矛盾。

    这些都需要家长耐心细致地去沟通、去发现。

    7


    第三,当孩子真遇到了心理问题,而家长又难以解决时,需要求助学校的心理老师或者心理咨询师。

    他们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判断孩子的问题到底属于哪一类,是需要家长支持,还是需要专业辅导,或者是要转介给精神科医生。让孩子得到最准确、有效的帮助。

    好了,下面依然是本文的小结。

    遇到孩子的情绪、行为反常,家长根据情况做以下三点:一,保持冷静,了解知识。二,注意观察,情感支持。三,寻求资源,主动求助。

    黑暗太深,会熄灭生命之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透明的白:很不错的文章,之前坐月子感觉自己都快抑郁了,那种感觉真的很痛苦,不过幸亏熬过来了。

      本文标题:从一位男演员的去世,谈谈怎么处理孩子的心理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kzi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