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作者难,知者尤难
七、雕虫
【原话】近日有巨公教人作诗,必须穷经读注疏,然后落笔,诗乃可传。余闻之,笑曰:且勿论建安、大历、开府、参军,其经学何如。只问“关关雎鸠”、“采采卷耳”,是穷何经、何注疏,得此不朽之作?陶诗独绝千古,而“读书不求甚解”;何不读此疏以解之?梁昭明太子《与湘东王书》云:“夫六典、三礼,所施有地,所用有宜。未闻吟咏情性,反拟《内则》之篇;操笔写志,更摹《酒诰》之作。‘迟迟春日’,翻学《归藏》;‘湛湛江水’,竟同《大诰》。”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故为此语以晓之。
[译文] 近日来有些大人物教人作诗时,必须要仔细研读各种经书及其注疏,然后才能落笔写诗,认为这样的诗方可在世上传诵。我听说后,笑着说:“且不要说建安、大历、开府、参军诸诗人的经学功底如何,只要问一问'关关睢鸠'、‘采采卷耳'这两句,是穷尽了什么经书、什么注疏,才写下了如此不朽之作的?陶渊明的诗名绝千古,但他却说'读书时不追求字句的具体理解'。为什么不先穷经而后作诗呢?南朝梁昭明太子在《与湘东王书》中说:古代流传的六典和三礼,它们的施行有特殊的场所,推用也要因地制宜,没有听说过吟诗抒发性情,反而要参照《内则》篇中的文字,提笔写诗抒发自己的理想,还要模仿《酒诰》。‘春天慢慢地临近了'。这句诗,反要学习《归藏》;深而清澈的江水'这句诗,竟然要和《大诰》中的文字相同。”这几句话,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我想那时候一定也有些迂腐的儒生,引经据典地谈论诗学,因此昭明太子便用上面的话来提醒他们。
[笔记] 袁枚老先生在这里,批评了作诗“必须穷经读注疏,然后落笔,诗乃可传。”的观点。
近日有巨公教人作诗,必须穷经读注疏,然后落笔,诗乃可传。
余闻之,笑曰:且勿论建安、大历、开府、参军,其经学何如。
只问“关关雎鸠”、“采采卷耳”,是穷何经、何注疏,得此不朽之作?
陶诗独绝千古,而“读书不求甚解”;何不读此疏以解之?
梁昭明太子《与湘东王书》云:“夫六典、三礼,所施有地,所用有宜。未闻吟咏情性,反拟《内则》之篇;操笔写志,更摹《酒诰》之作。‘迟迟春日’,翻学《归藏》;‘湛湛江水’,竟同《大诰》。”
此数言,振聋发聩。
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故为此语以晓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