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初见 老廖 的文字是她投稿至语言翻译专题的那篇《寻找山姆》(Finding Sam)。
她的英文流畅、凝练,有着脱离应试教育的清新质地。
语言摒弃了繁复,于是返璞归真,表意亦分毫不差,我想她的英文功底必然扎实,并且从来不曾荒废。
她用英文讲了一个故事,她支教的学校里一个学生两周没来上课,于是她和其他老师一起家访,劝说山姆回校上课。
她的简书ID是 新疆老廖 ,几乎是扑面而来的风沙与落日。我曾以为她是强健的男子,只身前往群山之间的乡村,完成一桩支教使命。
读完她的文章,我才知晓自己犯下怎样的错误。
后来我又联络她加入社群,看到她的朋友圈里除却天真的学生,还有她去参观艺术展的留念影像。
她从支教的湖南山村转至北京,再从北京取道返回故乡新疆。之所以兜了一个圈,只因为她忘不掉北京和中国美术馆,于是无论多远,总要再去看一看。
她便是这样文艺女青年的模样,能在贫寒境地忍受种种不便的女性,也并不一定是豪情万丈的女子——仿佛《黄金时代》中的丁玲,于昏暗的油灯光影中对萧红说道,“我要用生命和实际战斗去写一本大书。”
二、
老廖的文字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口号,比如“革命工人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再比如“我以满腔热血,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之于我而言,一直是她的经历最能打动人心。她是一个出色的叙述者,文字毫不浮夸,就事论事,反而直达心底。
她曾经专注于为农民工拍摄影像,精细的记录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真正的纪实文学、摄影、影片皆是力图呈现作者所希冀表达的生命与现实,从而令受众理解己身之外的世界,继而采取行动。
读罢她所有的文章,眼前总是浮现起她在湖南山村所度过的那些时光。
她的支教从九月开始,正是众人熟知的秋季开学。我亦曾在湖南有过短暂的停留,我知晓彼地,过了十月,很快就会渐渐寒冷。
那儿的天气是南方的湿冷,如同网络段子所言,“南方的冬天是魔法攻击,如斯深入骨髓”。
那里不是东北,屋中没有供暖,也不会有以火炕取暖的传统。
文艺女青年老廖于许多个寒冷的清晨,离开微温的被褥。接下小半盆冷水,再兑上暖瓶中的热水,开始早晨的洗漱。
学校宿舍的门窗并不坚实,罅隙是横陈的姿态一种。
风自山峦处起伏,穿越窗缝,将寒意生生灌进屋中清癯的衣柜、铁皮床、油漆斑驳的写字桌、红色英雄墨水瓶、备课本,吹得作业本与考卷哗哗作响,像是即将启航的帆。
如果学海自是无涯,那便仿佛关于教学的隐喻一种。
老廖与同事自宿舍启程,穿过大风呼啸的乡道与操场——清扫教室、生起取暖用的明炉、整理教案、为自己倒一杯热水,看着渐渐挤满孩童的教室,说出第一句“Good Morning”。
三、
你也许会说这样的生活简直味同嚼赌,这人生岂不尽是平凡的曰常。
也许人人会赞同你关于支教生活平淡如水的判定,那一日日的教学、修习、杂务、烹煮、清扫,哪里有每月赚得六位数、动辄数千人的公开课、CBD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 百货商场中高昂的奢侈品标签、幽深会所里的衣香鬓影来得精彩呢?
然而,你也许不会知晓,那些支教老师们在自身领域,比如摄影、口译、培训、设计、金融、管理已然取得的成就一一这世间总有一种坚守要胜过汹涌的物欲与需索,也总有一道微光照亮晨雾中的山村与讲堂。
因此我是敬佩老廖的。虽是日复一日的生活轨迹,但又有多少个体可以忍受寡淡的饭菜、不便的购物、时断时续的手机信号?
之于太多人,也许尚且无法忍受一个星期没有WIFI。
我虽然亦做过一些微不足道的公益之事,例如法律援助。但法律技术服务的提供并不会贯穿我的整个生活,即便必须直面苦难,即便牺牲自己处理高额商事案件的时间,但转身之后,依然身处各项便利设施云集的都市。
我想,我很难如同老廖一般,将身与心于一个个日升月落的日常悉数投放于尚且贫瘠的山村。
我们皆知,这世间至为艰困之事,并非一时的斗志昂扬,而是光阴荏苒中的坚守。
四、
便是这样一个老廖,她的经历返远超出她年轻的同龄人一一 行走、记录、山路中的前行、对艺术与美的追遂、对世间疾苦的思辨。
她说,“直面苦难所带来的种种限制,我只是在做最坏的打算,最好的准备和最低的期望。”
她总是在做一份份细致的教案,优秀的教师皆是如此,从不会因为学校的等级、身处的地域、学生的资质而有所懈怠,只因她们始终相信,人人皆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
教育作为抚平贫富鸿沟的最有效手段,永远不应因为家庭、出身、财富而呈现欲加难填的沟壑。
那些于偏远之地执教的教师如斯思索与行动,那些在城中村为民工子弟提供教学的老师亦是如斯思索与行动。
我曾在青灰色的少年时代,于那些无尽沉闷与压抑的晚自习课堂,一遍遍在IPOD中听着"打工青年艺术团"的歌谣,那是一个专为进城务工群体歌唱的乐队。
我一直记得两首描写城中村的作品《小小的渴望》、《这矮矮的村庄是我在城市的家》。
女歌者段玉的声线清丽嘹亮,"从小随着父母四处漂荡,风餐露宿习以为常,我有着明亮的眼睛,也有着无尽的渴望……哇哇! 哇哇!这是弟弟的哭声在响”。
歌手许多嘶哑的嗓音带着磁性,"村里有所简朴的打工子弟学校,孩子们在这能学习……我们带着双手和行囊远走四方,我们努力生活不曾失去方向,那破旧的录音机里放着西北的秦腔”。
坚硬的时代与偌大无朋的世间,总有一些区域与人群,需要善意与布施。
《圣经.箴言》中有这样的语词,“你手里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辞,就当向那应得的人施行”。
面对在湖南塘木村小学支教的英文教师老廖,我便希冀邀请她在简书官方社群做一次线上分享。
她大方地应允我,并写下漂亮的分享提纲,讲述她的青春、支教、心路与英文修习。
烟花与爆竹渐次升腾的公历2017年1月25日晚间20点30分,分享课程将在简书官方青春、散文、湖南、大学生活、教育、人物、谈写作、语言.翻译专题之部分社群同步联播。
粗砺时代的灵魂坚守,苍茫山村的讲台微芒——青春绽放的声音,在这喧嚣的繁盛人间,仿佛星空与夜色的低语。
我始终坚信,如果能够倾听与理解,便不再焦虑有如无路可逃的困兽……听青春绽放的声音
网友评论
必须点赞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