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既往地,以哀婉悲怆的笔,萧红向读者展现了一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山河濒临破碎、哀鸿遍于野的北方乡村,民众们苦苦挣扎于生与死边缘的凄惨图景。
正如她在书中说到:“在乡下,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
一贯淡然如水,娓娓道来,那看似波澜不惊的笔触,却是对生的无奈,死的叹息。
芸芸众生,行走于世,皆逃不过一死。在那个落魄的时代,生命如微尘,谁又能顾得上谁?
唯用一支游走的笔,记录下那时的惨淡光景,让后世还能记住我们的祖辈曾以怎样的荒凉,度过那段凄凄惨惨的岁月。历史不会忘记,民族更不会忘记!
翻开书页,迎面扑来的,是萧红满腔的悲悯与声声血泪,那些旧时代女子多舛卑微的命运,历历在目,令人悲愤!
生存,还是死亡?——读萧红《生死场》“她的眼睛,白眼珠完全变绿,整齐的一排前齿也完全变绿,她的头发烧焦了似的,紧贴住头皮。她像一只患病的猫儿,孤独而无望。”
“她的腿像一条白色的竹竿平行着伸在前面。她的骨架在炕上正确的做成一个直角,这完全用线条组成的人形,只有头阔大些,头在身子上仿佛是一个灯笼挂在杆头。”
月英,一个美丽和善的女子,在瘫痪以后,逐渐遭丈夫嫌弃。将她丢在冰冷的土炕之上,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
人心不古,人心难测,人心险恶,就算曾托付终身的最亲的爱人,又将如何呢?何况那个贫穷得连尊严都已经抛弃的时代?可想而知,女子的命运完全不在自己的手上。她们就像风中的飘絮,雨中的落叶,最终零落成泥,归于沉寂。
这样的命运,和作者的坎坷婚姻又是何其相似?一个月英,两个月英,千千万万个月英,在那个父权社会里,依然重复着同样的命运,依然逃不脱悲惨的结局。令人悲叹!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说得没错。无论从前还是现在,都没有逃过这宿命。所以,女人,还是独立些好。
很可惜,萧红的时代,女子根本没有独立的资本。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终其一生,把自己鲜活的生命埋进婚姻的坟墓里,可悲又可怜。
生存,还是死亡?——读萧红《生死场》“家中的婆婆把席下的柴草又都卷起来,土炕上掘起着灰尘。光着身子的女人,和一条鱼似的,她爬在那里。”
“赤身的女人,她一点不能爬动,她不能为生死再挣扎最后的一刻。天渐亮了。恐怖仿佛是僵尸,直伸在家屋。”
这里,萧红用不小的篇幅,详细描述一个女人艰难生产的过程。
如果在今天,女人们自怀孕后,会被亲人呵护备至。从保胎、养胎到生产,事无巨细,丈夫几乎全程陪伴。即使丈夫不在身边,女人的母亲,婆婆都会不离左右,直至孩子满月。
那个时代,女人生孩子稀松平常,如同牲畜产崽,根本不当人看待。女人的痛苦、煎熬,作为丈夫,却视而不见。照样对女人颐指气使,毫无半点怜惜。
女人是什么?只是生育的工具。顺利生产,或者难产而死,都是你的命,赖不得别人。就算是生下来,也因为日子艰辛,满腹怨气,最终孩子被亲爹活活摔死,正如可怜的小金枝。
“小金枝来到人间才够一月,就被爹爹摔死了:婴儿为什么来到这样的人间?使她带了怨悒回去!仅仅是这样短促呀!仅仅是几天的小生命!”
视生命如草芥,在那样贫穷落后的年代,已经司空见惯。
盲目地结合,匆匆地生产,孩子成了不合时宜的累赘。生活的茫然无措,眼前的焦头烂额,男人的怨气无以宣泄。而孩子,便成了替罪的羔羊,任人宰割。
嗷嗷待哺的生命,就这样被暴虐残杀,何其惨烈!人性至此,令人发指!
生存,还是死亡?——读萧红《生死场》萧红自己曾说, “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或许因自身命运坎坷,她对人生与生命的思考从未停止。
三十一年短暂的生命里,如同浮萍一般,四处漂泊,颠沛流离,饥饿、贫穷如影随形。背叛,抛弃,三段婚姻,皆无疾而终。两次生子夭折,最终在香港因肺结核去世。
去世前,她曾写下,“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她对爱执着却爱而不得,对命运心有不甘却无力回天,只能诉诸凄凉的文字,对那个吃人社会发出声声怨怼,声声控诉!
在那个时代,女人的名字从来都是弱者。正如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的一段: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生存,还是死亡?——读萧红《生死场》“夜的街头,这是怎样的人间?金枝小声喊着娘,身体在阴沟板上不住的抽拍。绝望着,哭着,但是她和木桶里在睡的小狗一般同样不被人注意,人间好像没有他们存在。天明,她不觉得饿,只是空虚,她的头脑空空尽尽了!”
为了逃脱日伪军的迫害,也为了活命,刚刚死了女儿的金枝逃到城里,谁知情况如乡村一样糟糕。
到处是寻找生计的场景,到处是饥饿的人群。人如蝼蚁,露宿街头,并无人问津。偌大的天地,已经没了穷人的活路。
金枝去给人家缝补衣服,却无端遭不良男人的欺负;金枝想过去当尼姑,可惜尼姑庵早没了烟火。最终,她又灰溜溜逃回了家乡。
家在何方?在日伪军的白色恐怖下,家,已经支离破碎,变成了真正的坟场。麻面婆,罗圈腿,以及众多的乡民,纷纷倒在日本人的枪口下。
生存,还是死亡?已经刻不容缓!
唯有此时,乡民们才幡然醒悟,遂振臂一呼:宁死不当亡国奴!
生存,还是死亡?——读萧红《生死场》“李青山的大个子直立在桌前:‘弟兄们!今天是什么日子!知道吗?今天……我们去敢死……决定了……就是把我们的脑袋挂满了整个村子所有的树梢也情愿,是不是啊?是不是?弟兄们?’”
“老赵三立到桌子前面,他不发声,先流泪: ‘……我要中国旗子,我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不……不是亡……亡国奴……’”
这样的民众,尽管他们的斗争还处于自发的阶段,他们的前方还充满了更多的未知与迷惘,但,我们终究看到中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一种原始的、求生的本能,终于挣脱生与死的牵绊,喷薄而出!
人不分老弱妇孺,地不分南北西东,在民族存亡的关头,皆摩拳擦掌,视死保家卫国。那种民族意识的初醒,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气势,如滔滔江流,冲破前方的艰难险阻,所向披靡,一路向前……
读到此,不能不令人热血沸腾,心潮汹涌。
“位卑未敢忘忧国”,无论什么人,即使曾懵懵懂懂地生,慌乱无措地死,一路走来跌跌撞撞,但他们毕竟从无知走向觉醒。中国民众的质朴、隐忍,终于,在生死存亡的关头,被激发了最原始的不可遏制的力量。
历史上,他们也从不缺这样的抗争: 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到“均田免粮”,再到近代率先加入反殖反封的行列,他们始终具备这样的精神与潜质。
也正是这股最淳朴的力量,即将与众多的支流,汇成中华民族的滚滚洪流,一路怒号着,一路奔涌着,冲破暗夜的羁绊与枷锁,走向光明与自由……
生存,还是死亡?他们已做出最好的回答!
纵观《生死场》,与萧红其他的著述相比,除了惯有的悲凉沧桑的笔调外,更多了几分狂放与宏大。
在抗日烽火即将燃遍我华夏大地的时刻,总有一些曾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民众,带着他们对黄土地的深深眷恋,带着他们祖辈血脉相承的坚强不屈,将自己的生命与鲜血,无私奉献给他们深爱的这片土地,自发地担负起民族救亡的大任。由此,我们似乎看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生存,还是死亡?——读萧红《生死场》
网友评论
我也很喜欢《生死场》,很早就买了,
包括《萧红散文集》
黄金无非是粪土。
书中自有颜如玉,
原来如玉在写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