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日论语笔耕不辍中国传统文化
【每日论语109】公冶长篇第十八则

【每日论语109】公冶长篇第十八则

作者: 弘丹 | 来源:发表于2015-12-04 10:24 被阅读151次

    弘丹参考的是钱穆的《论语新解》以及傅佩荣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学习《论语》公冶长篇第十八则。

    1、原文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弒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2、译文

    钱穆白话试译

    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当令尹,不见他有喜色。三次罢免,不见他有愠色。他自己当令尹时的旧政,必然告诉接替他的新人,如何呀?”先生说:“可算是忠了。”子张说:“好算仁人了吧!”先生说:“那只是这一事堪称为忠而已,若问其人那我不知呀!但哪得为仁人呢?”子张又问道:“崔杼弒齐君,陈文子当时有马四十匹,都抛弃了,离开齐国,到别国去。他说:‘这里的大臣,也像我们的大夫崔子般。’于是又离去,又到别一国。他又说:‘这里的大臣,还是像我们的大夫崔子般。’于是又离去了。这如何呀!”先生说:“这可算是清了。”子张说:“好算仁人了吧?”先生说:“那只这一事堪称为清而已,若问其人,那我不知呀!但哪得为仁人呢?”

    傅佩荣注解

    【译文】子张请教说:“楚国宰相子文,三次出任宰相,没有得意的神色,三次从宰相去职,也没有不悦的神色。去职时,一定把过去的政务,告诉接任的宰相。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尽忠职守。”

    再问:“他到达仁的标准了吗?”孔子说:“不知道,怎们能说是合乎行仁的要求了呢?”

    “崔杼以下犯上,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有四十匹马,全部放弃了,离开齐国。到了一个国家不久,就说:‘这里的执政者与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再度离开。到了另一个国家,不久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与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然后又再离开。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洁身自爱。”

    再问:“他到达仁的标准了吗?”孔子说:“不知道,怎么能说合乎行仁德要求了呢?”

    傅佩荣:行仁的要求

    孔子很推崇仁,但是哪里有真正的行仁者?谁合乎仁的标准呢》大家只要看到一个很杰出,就问孔子有没有达到仁的标准。这些人都不理解孔子的意思,孔子的“仁”是“人之道”,是要用一生努力去完成的。

    崔杼弒庄公,是因为齐庄公荒淫好色。因崔杼弒君,陈文子放弃财产迁居到别国。去了之后很失望,因为每一国里都有像崔杼这样的人,可见春秋果然是乱世。一直到有像崔杼这样的官员,他就离开,表明他非常清高,所以孔子说他洁身自好。

    在子张看来,“仁”是坚持某一德行到极高的程度(如忠、清),所以才提出这两个问题,因此翻译为“仁的标准”。但是,孔子的回答却是侧重“行仁的要求”,这是需要择善固执与盖棺论定的,不能只以一种德行来界定。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这一则主要是子张与孔子之间的对话。子张分别讲述了两个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的事迹,向孔子询问对他们的评价,最想探知的核心问题就是“仁”的表现是什么。子文三次出仕为宰相,却并没有喜悦的表现;三次被罢免,也并无愠色;自己所施行的政令向来接替的新令尹告知得非常清楚。子文不以外在境遇为意,不因为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就去破坏治理机制,可以说是非常忠诚于国的了,所以孔子对这样的人评价是“忠”,但却并没有就此判定为“仁”。

    陈文子看到自己国家的崔子杀了君主,于是舍弃家产离开齐国;到了其他国家,一旦发现有类似于崔子这样的执政者,马上就离开。陈文子洁身自好、不与悖逆者同流合污、不立于危墙之下,可以说是非常清白的了,但孔子也没有因此判定他为具备仁义。

    可见,“仁”作为君子品德,境界是十分高的,仅仅做到“忠”或者仅仅做到“清”,都离仁还远着呢。按四书章句集注的解释:“当理而无私心,则仁矣。”两人虽有高风亮节之举动,但是否真是因为全然体会了天理,毫无私欲之心,终究难以判定。用伦理学的视角来看,该从结果的正义正当还是从动机的正义正当来衡量是否真善,一直是备受争论的。此心的境界往往是“如人饮水”,到底有没有私欲纠葛,全在于自己对自己进行审视和把握。

    4、弘丹学习心得

    这一章子张举了两位历史名人的事迹,请教孔子如何评价他们,他们算是仁人了吗?读这一章,让我们想到【5.7】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子由,子求,公西华是否是“仁人”,孔子均回答》“不知其仁也”。

    这一章,孔子也是回答:“焉得仁”。孟武伯或者子张是想要问孔子“仁”的标准,所以,他们举了自己知道的例子,问孔子是否得到了标准。孔子回答都是“不知”。“仁”是君子追求的目标而不是我一个标准答案。

    还有一点,“行仁”是需要一生努力践行的,而不是靠一件事就可以判断其是否“仁”。子张列举了令尹子文和陈文子的事迹,孔子只是就事论事,觉得他们做的这两件事是体现了“忠”和“清”,但也回答“若问其人,那我不知呀”。不能简单得从这两件事来推断出其为人怎么样。

    孔子非常推崇“仁”,其弟子或者一些人就想知道“仁”的标准。现代社会,推崇“成功”,人们也想知道“成功”的标准。但其实“仁”和“成功”都是没有标准的。

    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与其追求成功,不如追求成长,有所成长,不负光阴。成长也是需要一生践行的,日日有所成长。

    附录:百度了一下崔杼的生平。

    杼,(?-前546),又称崔子、崔武子,春秋时齐国大夫,后为齐国执政。灵公时曾率军伐郑、秦、鲁、莒等国。灵公病危,迎立故太子吕光(庄公),杀太傅高厚,他在齐执政二三十年,当国秉政,骄横异常,先后立庄公、景公,在朝大肆杀戮,使齐政局动荡。宣公十年的崔氏是《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记载的“夏四月戊辰,晋侯、宋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小子憖次于城濮”的崔夭。前548年,因庄公与其妻棠姜私通、并且将赐予自己的帽子赠与他人,便联合棠无咎杀庄公,立庄公弟杵臼(景公)为君,自己为右相。两年后,其子崔成等互相争权,家族发生内讧,左相庆封乘机攻灭崔氏,他上吊自杀,尸体为景公戮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日论语109】公冶长篇第十八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sys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