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粉中怀乡
1.
时间的流会带走曾常伴你左右的事物,人虽身处其中,却只能见证消逝。
离乡背井,总会有那么一个时刻勾起你的乡愁,或许,也不能称之为“愁”,至少我在怀乡时多是怀念记忆中的美好,怀念那刻在脑中的淳朴。那,是一种难以与人言语的美好。
2.
清晨起床,望见长满水葫芦的池塘和在池塘边的人家屋瓦上打满了厚厚的霜花,那是一种寒也是一种静,那是四季有分的见证。将儿时的记忆调出,可以看到还没有硬化的路面水坑结了一层薄冰,泥水中的杂质在晶莹的冰面上十分显眼,不规则的黄泥阻隔了水,形成了冰面上别致的裂纹。童真的孩子好奇地在冰面上踩踏,冰面裂开的嗤嗤声响是趣味十足的童曲,哪怕冰面皴裂后沾上满鞋面的泥浆。
或许今天注定要自己怀乡的情愫释放,清晨的霜花只是前奏,夜晚的怀乡才浓烈异常。
红薯粉中怀乡3.
朋友圈中星宇哥上传了制作红薯粉的视频,两双有力的刻满皱纹的手在一个盛满红薯淀粉的大木盆里用力地揉戳,以水做粘合剂,把那些微细的红薯粉末揉成光滑的黏糊状。这是制作红薯粉的前期准备,也是最关键的步骤,多是五六十岁的老把式操刀,这一盆的红薯糊出不出粉全在老把式的准头上,淀粉和水各添入多少,揉搓的力气要多大,全凭经验,全在感觉。待糊已成型,只需大力揉搓再稍加休整后就可上灶锤粉时,再换三四十岁的壮劳力来完成揉搓的工序。制作红薯粉是技术活也是力气活,不仅要有经验的老把式,也要有力气的壮男人,能干勤巧的妇女也不能少,是几家一起,分工协作才能做好的事。
红薯粉中怀乡4.
民以食为天,各地居民围绕吃食都下了不少功夫,千百年的流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这些居民日常,成了民俗,充盈在游人怀乡的情愫中。
春播夏育,秋收冬藏,山村乡民在世代生长的土地上播种繁衍,春雨如丝时插下红薯秧苗,同培育其他作物般施肥除草,红薯苗在雨露阳光的滋润下悄然生长,盛夏时红薯藤便已将深绿铺满田地,吸聚精华供红薯根茎生长之需。初秋,红薯藤成了圈养家猪的最佳食料,只是现在山乡少有养猪之家,红薯藤或任养猪之人割取,或留在地里做沤肥之用。割完红薯藤后就可以伺机挖红薯了,多是在阳光晴好之时,挖完红薯清洗完泥土后便可以乘着暖阳除去多余的水分,既便于搬运又方便保存。
5.
深秋是制作红薯淀粉的良时,置办了碎薯机器的人家总会在这时节同乡民吱会,村人约个时间,用一辆板车拖着机器串户(说是串户,其实也只是在几个固定的点,因为红薯淀粉需要时间沉淀需要大量的清水过滤淘洗,所以操作场所多在平整又便于取水的地方。靠近小溪的人家会在水塘溪岸处用锄头整出一块平整的地,离溪涧远的人家多在自家坪前制作,只需用水管将山间的水引到用水处。那些离溪涧远自家又没有坪的人家多在别家搭伙,乡民淳朴,这些都不是十分为难的事),需要碎红薯的人家会备上两口很大的木缸(山村几乎每家都会有几口这样的木缸,办大事时用来盛水,冬天用来储存晒干的红薯叶,腊月用来腌肉),用竹篾织成的箩筐挑上红薯,淘洗湿润后便交给碎薯人,然后在一旁协助碎薯人将整个的红薯碎成渣。红薯渣和水用布袋滤过,混有淀粉和杂质的水蓄在木缸中,头次一般会在木缸中里沉淀一天一夜,第二天清晨,待浑浊的带淀粉的水变清(这里的清并不是常见的纯水的澄清,而是较少混有淀粉的泥水)后便将脏水倒出。这时可以看到红薯淀粉已经沉淀在木缸底部,只是这时沉淀的红薯淀粉还混有许多泥和杂质,需要重新冲洗揉碎,再倒入整缸清水沉淀。待木缸中的水再次变清时重复此前的工序,再次冲洗沉淀,到第三次时红薯粉已经变得较为纯净,只在沉淀的淀粉上层留有一层细小的杂质,这时不再需要整个揉碎冲洗,只需将表层的杂质清洗即可。(冲洗沉淀需要对红薯粉的沉淀情况有清楚地认知,什么时候换水,什么时候冲洗,都有讲究,冲洗次数不够,杂质较多红薯粉不会呈雪白色而是会呈黄黑色,沉淀的时间过长,沉淀的红薯粉会有较重的异味。)红薯淀粉在木缸底部沉淀凝结后用锅铲等物将其铲出,再倒在干净的床单上晾晒,在阳光的曝晒下辅之以人工的揉捏,凝结的淀粉块会变成微细的粉末,干燥后收在器皿中储存(大多数人家会用平时腌制酸菜的陶坛),此后只需静待低温霜降天的到来就可以制作红薯粉了。
6.
入冬一段时间后,夜间气温多是零下的度数,清晨起床可以看到屋外的物什上都铺了厚厚的霜花,日出后这些霜花化成水气氤氲在空气中,直等到气温足够高时才消逝不见,每每这个时候,乡民便开始考虑制作红薯粉了。
能否做出好的红薯粉,天气最关键。制作红薯粉时气温要很低,能让整支的红薯粉冻结在一起,有足够的硬度(为什么要冻我现在也没想清楚,下次回家要找懂行的人问清楚才行);制作红薯粉后的两三天内天气一定要晴好,第一天要将冻结在整支红薯粉上的冰融化,勤巧的妇人在阳光的曝晒下用手将整支的红薯粉分开,使每根都不能粘结在一起,孩子也会在这时掺和进来,所不同的是勤巧妇人是在完成制作红薯粉所必须的工序,孩子只是因为好奇;待晾在木篙(竹篙太滑,晾不住刚出锅的滑溜的红薯粉)上的红薯粉在阳光和风的作用下脱去大部分水分时就可以将红薯粉捆绑成小捆,第二第三天继续在阳光下曝晒,这样的红薯粉至少可以保存到第二年的夏天,不会长霉斑也不会生虫。用来捆绑红薯粉的绳索是在山间砍下的棕树叶撕成的丝索,用带有棕叶清香的丝索捆绑红薯粉不仅可以使红薯粉在长时间的储存中沾上香味,还可以在食用时轻松地扯断丝索,不需过多的费力。不过我想,最初用棕叶捆绑更多地是因为取材方便,在家乡的山林间,棕树十分常见,乡人用褪下的棕皮揉成绳索拉制床垫做床,将棕皮缝制成床垫取暖。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人学会了运用身边的材料做成生活所需的工具,这可算得一例。
在没有天气预报的年月,判断天气主要依据是对气象的观察,当然节气是大的参考,只是我对此并不知晓,乡人也难以具体地说出判断依据,一切都在岁月的经历中融成了经验。若是在天气晴好的傍晚,天空中很少有漂浮的云,人的手脚冰凉,能很明显地感知到温度的下降,等待已久的乡人便会喊上三五户人家搭伙,着手红薯粉的制作。三五户人家备齐工具(大木盆或塑料盆、木篙、木孔瓢、水桶、剪刀、长竹芊),选定一户人家的“火房”(厨房)作为操作间,火房必须要宽敞(毕竟要供十多人施展)、通风(利于走烟和走蒸气)、有台结实能烧旺火的灶(制作时锤糊的把式需站在灶台上且刚出瓢的生粉丝对水温有很高的要求,沸水为宜但不可长沸不止)。火房外勤巧妇人将木篙搭好,结实且间距适宜,太大不能充分利用空间,不足晾下刚出锅的红薯粉,太小则不利于红薯粉的冻结;火房内壮年男人揉粉、烧火倌烧火、把式拿着木孔瓢站在灶台上等待,只需粉揉成糊,沸水翻滚,壮年男人便会揉一坨糊放置在瓢中,这时多会伴随着一声大叫:“架势”(提醒拿瓢的把式做好准备)。
第一坨糊很关键,若是不能在把式有经验有节奏的捶打下顺利打出粗细均匀的红薯粉,另一经验丰富的人便会立刻将盆中的红薯淀粉糊再做调试,或加水或加淀粉,直到糊能锤出合乎心意的红薯粉时才算达标。若是出粉顺利,生的红薯粉会源源不断地掉落在拿瓢把式下方那一口盛有沸水的大铁锅里,紧邻沸水铁锅的是一口盛满冷水的过粉锅,两锅之间站着一人,拿着长竹芊伺机将沸水中烫熟的红薯粉挑拨到另一锅过水,此举或是将滚烫的红薯粉降温便于妇人晾晒或是筛去粘合在粉丝之间的黏稠滑液,不至于使粉丝过度粘合。这也是一经验充足的人才能待的地方,既要观察粉丝的粗细,提醒拿瓢把式调整高度(瓢拿得高则出粉细,低则出粉粗),又要观察两锅中的水温是否合适,提醒烧火倌增减柴火,唤人更换过粉锅的冷水。拿瓢把式和站在这两锅之间的人多有一人备换,制作红薯粉也是一力气活,能一口气不歇做完全场的人太少。
红薯粉中怀乡在挑粉人身边通常会站立一人,负责将过粉锅中的粉丝装在盛满冷水的桶中,妇人提着装有粉丝和水的桶来到搭木篙的坪中,将粉丝分成适宜的分量晾晒,每支粉丝不能过粗,粉丝之间的间隔也需要把握,又因粉丝多是接连不断的,所以桶内多会有一把剪刀。妇人除了做好晾粉工作外还需要通过粉丝的冻结情况把握气温的变化,若是气温不够低,妇人多会提来冷水浇洒在粉丝上,帮助降温冻结。若是粉丝冻结很好,火房内多会听到妇人诸如“这个粉扯得好啊”之类的叫喊声。乡人在做一件较为重要的事情时总会看重事情的发展和行事时的言语,并在心中暗将该事的行进情况作为自己和家庭能否行好运的依据,在进行这些事的时候,人多说吉利话,忌口无遮拦,希望事情进展顺利。
7.
在所有人家的红薯粉都制作完成后大家会坐在火坑(烤火做菜的炉灶,四周用石头或砖头围砌,中间生火)四周烤火喝茶,四方桌上摆着各类农家吃食,大家烤着火喝着茶,唠着家常即驱赶疲倦,依存的情分在这些看似不经意间升温凝聚。记忆中存留着这样的画面,某年做红薯粉的那天正好父亲买了制作过年腊鱼的鲜鱼回家,腊鱼是那时每家都会备的年货,农历十一月后将鲜鱼买回家,每家都是好几条,取出内脏,砍去鱼头,将鲜鱼腌制后再熏在火坑上方,正月时便成了招待亲友的好菜。那天大家做完红薯粉后商量着把鱼头和能食用的内脏下锅煮汤,再把新做的红薯粉放在锅中,做一锅鲜美的鱼头粉,大家围着火坑坐着,鱼头粉装在火坑上方的吊锅里,吊锅下方是燃烧的旺火,一切是那般的温暖、热烈。那一锅鱼头粉的味道早已忘记,甚至这段记忆也开始渐渐模糊,或许将其转换成文字纪录在这里,以后能提醒自己年幼时有过这么一段真切的经历。
如果不是写这篇文章,我想我不会发现记忆中竟有如此多清晰的片段,随着文字在屏幕上出现,红薯粉的制作工序渐渐清楚明白,曾经的画面还是那么清晰,只是物相似人已非。那对碎红薯的夫妻或已年过五十,两人身患重病,好在两人相亲相依,以前我总是坐在他们的木板车上,跟着他们一起在各个点串,看着他们抬机器,打红薯;每年都会给红薯粉冲洗过滤的爷爷现在也已年迈,水汽氤氲的溪涧岸边再难看到爷爷忙碌的身影,他也不能再像从前那样一人撬动盛满红薯粉和水的大木缸。以前在爷爷身边打转的男孩只是好奇地看着爷爷重复着一道道工序,乏味了就捡起岸边的石头胡乱扔掷,现在男孩已是青年,在离家近300公里的城市,不能亲身制作感受真实,只能凭着头脑中的记忆,写着聊以自慰的文字。
2017年12月20日于早谷塘
附:
社会在向前发展,人难以在原处停留,不可以也不能够。可似乎人也处在矛盾之中,在一面向前时也渴望停下脚步,怀念过去,搜寻那些在记忆里的景致。一段时间的赶路后那片刻的停歇显得那般可贵和必须,或许人永远都在两者之间徘徊,寻找每一阶段自己所能找到的平衡点,理性与感性、物质与精神、道德与情感,矛盾,贯穿人的始终。
满怀感情地写完这篇怀乡的文字,结尾之时告诉自己应该清醒。但这清醒并不包括对情感化自我的否认,它同其他状态一样,也是自我的真实。
网友评论
认真写好每一个故事,为了自己也为了看故事的你。
在这个快速的时代,让我们有一刻停歇,泡一杯淡茶,读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