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横空出世,给曹操打上了“奸臣”的烙印。
从此以后,“曹操”就带着这个印迹,活跃在戏剧舞台上、文人墨客笔下,深受人们憎恶。
事实上,在东汉末年群雄混战,乱世骤现的的局面下,曹操能统一北方,为魏王朝的建立创下稳固的大后方,并非一个“奸”字可以概括,就算奸,也该是个奸雄,那这个雄又体现在哪里呢?
日本历史学家堀敏一创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曹操》一书,为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
《曹操》以《三国志》为基础,以人物为线索,客观地讲述了曹操的一生。堀敏一试图探究曹操的复杂内心,对他的机智与鬼谋作一个全面的展现,在解析时代背景的前提下,花大量篇幅探讨了他的人才政策和屯田、租调制度等等,凸显了曹操在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在曹操实施的这些制度中,他最重视的,是人才策略。这一策略使他以不到五千兵力,最终战胜了拥有广大地盘、强大兵力的一号对手袁绍。
01 聚集兵力,无所不用
乱世之中,要想争得霸业,首先要建立自己的军事力量。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了袁绍和曹操的一段对话,两人共同起兵时,曾经交流过对军事的看法,袁绍说:“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曹操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段话反映出两人在军事斗争中的不同思想,袁绍准备占据河北为基地,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曹操则准备兼济天下人才,发展自己的势力。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曹操对军事力量的集结,首先是愿意花重金招揽。堀敏一在《曹操》中说道,曹操当时在家乡附近的陈留郡己吾县起兵,为了募集士兵,应该花了不少钱,《武帝纪》载:“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可见,曹操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并且为募兵“散家财”。不仅如此,他还争取了陈留豪族的援助,《世语》记载:“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这是他最初的兵力。
为了发展兵力,曹操还大胆接收归顺的叛军和降军。初平二年到三年(191、192年),曹操击溃了在魏郡(今河北南部)和东郡(今河南北部)作乱的“黑山贼”,被任命为东郡太守,终于获得了与群雄比肩的头衔,后来收服了他们的首领张燕和十万兵力。初平三年(192年),农民起义军“黄巾军”复兴,青州黄巾以百万兵力侵入兖州(今河南东部、山东西部一带),兖州刺史刘岱战死,曹操被任命为兖州牧,他与这支军队战斗的结果, 是将他们收入自己麾下,编为“青州军”。青州军的人数,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
不仅如此,曹操还建立了兵户制度。为了保证兵力,曹操建立兵户制度,将兵士和他的家庭,与一般家庭的户口区分开来,这些兵士家庭叫做兵户,必须代代世袭兵役。
正是在这种“无所不可”思想的指引下,曹操一步一步积聚起自己的军事力量。
02 唯才是举,不拘一格
对曹操来说,聚集兵力,他可以任天下之智力,无所不可,对于高端人才,他更是求贤若渴,只要有才,他什么都可以不计较。
曹操爱惜人才,可以不在乎他们的来历。有很多是敌方来降的将领,曹操都大胆接纳。比如荀彧。堀敏一在《曹操》中论证道,曹操平叛“黑山贼”后,荀彧看好他的能力和未来,离开袁绍来投奔他,曹操大喜道“此吾之子房也”,封当时年仅29岁的荀彧为司马,以后“每有大事,常先咨之荀君”,以师友之义相待。
又如许攸,也是来自袁绍手下,官渡之战时,作为袁绍谋臣的他叛归曹操,曹操亲自出来迎接,大笑道:“子远卿来,吾事济矣!”马上听从了许攸的建议,亲自带兵焚烧了袁绍在乌巢的屯粮,致使袁绍惨败。
曹操爱惜人才,可以不问他们的出身。在他手下的人才中,有大家名士,也有很多寒门单族。初平三年(192年),他任用了程昱、毛玠、于禁,兴平二年(195年),他任用袁涣、乐进、张辽等,这些人除袁涣外都不是名士,大多凭借战功而飞黄腾达,《三国志•魏书•于禁传》记载,“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俱为名将”,曹操将这些将领中的大部分作为自己亲兵的指挥,可见他的爱重。
曹操爱惜人才,还可以不计较他们的是非得失。官渡之战获胜后,他在清理战利品时,发现很多己方暗通袁绍的信件,他一封都没有拆,全给烧毁了。这说明他对当时众人“择良木而栖”的态度是理解的,也是宽容的。他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魏种是曹操亲自发现并提拔起来的将领,兴平元年(191年)兖州张邈叛乱时,曹操万万想不到魏种也逃跑了,依附了袁绍的地方势力,建安四年(199年)活捉魏种,曹操却没有杀他,反而任命他为河内太守,处理黄河以北事务,并解释原因是“唯其才也”。
正是这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策略,使得曹操逐步聚集起一大批谋臣和将才。
03 知人所长,待人以诚
曹操发现人才,能够量才委任,人尽其用,并且能够给予他们信任和关心。
对善于识人者,他虚心求教。荀彧有“知人”之才,曹操在选人问题上经常向他咨询请教。征讨山东时,关中的军阀们纷纷起兵,威胁大后方,急需一位具有文韬武略的人来管理关中,于是他请教荀彧谁有这个能力,荀彧推荐了钟繇,他马上授命钟繇全权管理关中的军事,并授予“不拘科制”的特权。钟繇到长安后,马上说服了一部分军阀放弃起兵,归顺曹操,解了曹操的燃眉之急。后来曹操还向荀彧咨询,谁能象荀彧一样成为谋士,荀彧推荐了荀攸、戏志才、郭嘉等人,这些人都受到了重用,也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堀敏一对此作了说明:“在人物评价流行的当时,”知人”被作为习语,被如此评价的人也会得到尊重。”
对无名小卒,他敢于重用。曹操平时对人观察入微,对他们的长处心中有数,这使得他在关键时刻,连无名小卒都敢起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曹操准备从长安回师许昌,要选留府长史镇守长安,当时参谋们都认为军中没有合适的人选,但曹操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觉得看上去默默无闻的杜袭合适,于是大胆任命他为留府长史,与刘备抗衡,杜袭果断不负所望。
对博学的寒士,他施以援手。薛夏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但他出身不好,受到了同乡名士的欺负,他曾逃到京师,受到曹操的礼遇。他是天水(今属甘肃)人,当时天水有姜、阎、任、赵四大姓,是常被郡县的官员推荐的名门望族,薛夏虽出身寒门,却不想屈服于四大家族,因此受到了仇视,被四姓联手抓捕。当时曹操正在出征途中,听到这个消息,他预料到薛夏会被杀,于是直接通告颍川郡将其救下,并任命为军谋掾,薛夏对他也是忠心耿耿。
精准的眼光与诚以待人的态度,使得曹操安定了内部,将一帮能人志士紧紧团结在自己周围。
在人才使用上,作为曹操最强对手的袁绍就差远了。官渡之战时,谋士田丰曾劝袁绍打持久战,袁绍认为他是动摇军心,将他囚禁,官渡战败后,袁绍觉得“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把田丰给杀了,袁绍就这样渐渐失去了人心,也失去了大量人才,为最终失败埋下了隐患。相反,曹操一步一步扩展起自己的势力,以五千兵力起兵,最终以弱胜强,战胜了拥有数百万兵力的袁绍,得以挟天子以令诸候。
堀敏一的《曹操》,以一种全新的、客观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曹操“雄”的一面,让我们在他单一化的奸臣脸谱之外,对他有了更丰富、更全面的认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