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秒钟看全文】
- 如何改变“割裂”的学习状态?
- 为何要做“主题学习”?
- 让知识变成技能的三种输出方式
- 建立你的“知识模块”
如果你觉得“成功人士”距离自己太遥远,那我今天说一个身边普通人逆袭的故事。故事里没有任何跌宕起伏的励志情节,我看到的是可以被标准化的成功经验。
这是一个从不知名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在公司计调岗位做了3年的小伙伴。14年底,公司运营部有扩招计划,她便申请要到调到我们部门来,愿意接受薪资的调整。
互联网运营对于她来说是个空白的全新领域,考虑她对产品业务相当熟悉,我说来试试吧。没想到,她用一年的时间迅速成长,做到从0到1的突破,升为运营主管。从一个小白变成懂运营、懂品牌、懂营销、懂消费者心理的管理者。
渐渐地,她开始尝试做企业互联网运营内训,从自己团队小伙伴扩大到整个大部门……再后来她离职了。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听说她又成功地跨领域尝鲜,先后开了自己烘焙室、组建一个有盈利的社群、还被邀请到企业有偿讲课。
其实,这种转行、跨领域,还能加速成长并且逆袭例子真的屡见不鲜,而且很多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为什么他们就能把生活过程我们羡慕的模样?
“任何一个领域真正核心的内容就是20%,最聪明的办法是用80%的时间学习这20%的精华。”(二八法则)
那么,有没有可以被复制的“标准化”的学习模式,让普通人快速在一个领域建立口碑?
一、持续的“主题学习”法,改变割裂的学习状态
有些人喜欢在乘地铁的几十分钟抓紧看学以致用类的书,或者听一段微课。似乎充分利用了碎片时间,其实投入产出比真的很低。多数人抓紧5分钟的空档学习,无非是图个心理安慰罢了。
如果稍微懂一点时间管理的的话,就知道碎片化的时间应该用于处理零散的事情,而不适合深度系统的学习。比如可以积累写作灵感、阅读有启发的推文并收藏到固定工具中、列待办事项、梳理今天开会的重点。
还有另一种“碎片化”学习方式。
每天制定“过多”的学习计划,然后把时间切割成很多块分配到不同的任务上。以至于学习变成疲于奔波的“通告”,直到精力消耗殆尽,也逐渐放弃了学习习惯。
这两种学习状态都是“割裂”的,就像彼此分开的孤零岛屿,如果没有船舶等运输往来,岛屿之间就得不到的信息、物品、文化的迁移交流。
被割裂的知识就是孤立无援的个体,如一盘散沙,相互之间没有传导、整合的能力。知识点随机漂浮在散点图上,缺少主线串联形成知识网络。
想快速占领某个领域,特别是从0到1,需要围绕一个中心,持续的“主题学习”。
1. “全景式”扫描法,找出该领域中优质“内容”
如果你想在一个陌生领域从小白到高手,需要先做“全景式”扫描工作。
问人:直接向高手借经验。多跟同事、朋友、同学聊聊他们的心得,加入你想了解领域的微信群,直接咨询群里的大神。
来事:花时间研究别人的案例。一个成功的案例分析,就是一次学习过程。
比如,咪蒙那个月薪5万的助理,每天一次公号分析,每周一次朋友圈爆款文分析,每月一次全国新媒体阅读趋势分析。从素材库、标题库、选题库等多角度研究整理,建立最全的新媒体素材库。理所当然成为最懂新媒体的人。
上网:在网上查询资料、看知识问答、上微课、翻翻专家的公众号或者微博。
看书:筛选出该领域被推荐的4~5本优质书籍,用点心思挑本好书真的能为以后省下很多精力和时间。
我一般会先去看豆瓣查评分和书评,同时咨询身边人的建议,最后到网上搜一下别人写的读书笔记、视觉笔记等,提前了解内容大纲。此外,买书网站还会有购买此书的人还买了哪些书的推荐,这样你可以把这个领域3~4本好书一起买回来,做主题学习。
上述四种渠道基本涵盖获取该领域知识的方式。
2. 沉浸式学习,获取充足的知识积累
在知识输入阶段,你要让自己尽可能地不间断沉浸在①中方法筛选出的“同一主题”的知识里,可以是前辈提供的经验、优秀案例、网络课程、经典书籍等。
不要把时间段拆分的过细碎,尽量规划出大量的整块时间来学习系统性知识。让知识不是散点状分布在你的大脑中,而是通过一整块的时间,逐渐形成系统和体系。在持续的学习某一类知识的过程中,尽可能感悟“心流”, 那是人们全身心投入某事的一种心理状态。 处于心流中的学习者,不易被打扰中断,不花力气就能高度集中,效率也最高。
图片来源网络此时的你,可能一时形成不了自己的见解和方法论,尚且无法口若悬河,因为你输入的真的太少了。而你要做的就是大量吸收+整理,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把知识点按框架和逻辑梳理出来,一步步画出心中的地图。
二、 持续地输出力,才能让知识外化形成技能
学习如果只是输入,那么你仅仅是学到了知识。
只有输出了才可能让知识变成技能。
就像你读了大量JavaScript书或者上了新媒体运营课,不如你敲一段代码,或者试着写一个高点击率的标题。
1. 小步快跑,多次迭代,用最小的成本试错
不要总说等知识体系储备完备了再开始,不要期待万事俱备再行动,我们要学会小步快跑的试错方法。一句话、一节课、一个方法、一个知识点,只要对你有启发,立刻实践输出,得到反馈,再修正调整,继续学习……App也是小版本快速迭代,不可能一次让所有功能都完善。
用最小的单位不断迭代知识,将试错成本降到最低。
2. 如果不会就先从模仿开始吧
在陌生领域里,尚未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时,一般都是模仿。比如,手绘课的作业,老师都会给些作品,让你试着模仿它的结构、配色、插图,去完成一幅作业。
模仿不是抄袭,不是要你让你交一副一模一样的作品。而是借用别人的框架、思路、结构、风格,然后植入自己的感悟、想法,经验。
这就好比在做竞品分析,有些企业的竞品分析完全就是“复印机”。今天某产品经理发现别人官网出一个功能、改一个模块,下午高仿就上线了。真正的竞品分析是要推陈出新,了解竞争对手优劣势,针对性提出产品改善策略。
3. 刻意练习,因为“高手”是训练的产物
那为什么有每天跟读英语,发音语调依旧不标准?有人日更文章,写作水平还是像记流水账?
因为刻意练习不是无效的重复。
“刻意练习”是把目标拆解成一系列具体的小任务,根据每个任务制定练习计划,各个击破。
这些小任务的难度,要稍微超出你现有能力的边缘,是现在你不会,但能通过学习掌握的。光伸手还够不着,需要你用劲跳一下,也就是把自己放到舒适区的边缘。
刻意练习比如你做社群运营,不是每天例行维护下、聊个天、发内容、抽奖做活动。而是去分析优秀的社群运营们在哪些渠道发布信息?与我产品属性是否匹配?文案和设计风格怎样?人群画像精准吗?用户调研问了哪些问题?社群活动主题都有哪些?社群规则怎么玩的?有什么奖励机制?
不要急功近利地指望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来改变人生,成功就是每次向着比自己高一点的那个山峰努力。
三、 把零散的拼图变成“知识模块”
在大量的输入和输出、刻意练习后,你的潜意识会结合自身的实际环境,慢慢形成一些属于自己的认知和工作记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经验”。
定期复盘,建立自己的知识模块。
把你学的东西,在投入市场(大量输出)后,所得的经验、反馈和感悟,进行梳理总结串连起来,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模块”。
这根串联的线就决定了你的知识深度。
零散的知识好比散乱的拼图,只有把琐碎但又有关联的图拼到一块,才能形成连贯的、有逻辑、有概念的视野,看到整块拼图的全貌。
用一个个大的“知识模块”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散乱的知识点,能让工作变得更顺畅,有章法,记忆更深刻。
身处迷宫中,步步都很被动。站在山上往下看,才能迅速找到通往出口的那条路。而拥有知识模块,就是站在高处看问题。
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固化的思维,让我们陷入了命运的局限。想要书写自己的人生版本,先要突破思维的天花板,然后去正确地尝试。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转发朋友圈、留言或打赏买书钱哦。
成长不孤单,我们一起同行。
谢谢你,我爱你。
【本文由“我在阳光里”发布,2017年4月27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