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译文]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时空对话]
这一章,老子描绘的非常生动活泼,在严谨深邃的哲学思辨文章中能用如此多的精彩文字进行渲染是难能可贵的,同时也说明老子本人,的的确确是一个朴实可爱的学者,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感情丰富的、食人间烟火的人。
前一章,老子进一步论述了道的实体和运行规律,在这一章老子重点论述人类在道的面前如何作为的问题。
虽然“道”是玄妙精深、恍惚不定的,但是老子始终认为道的规律,是可以为人类所认识和利用的,那么如何认识和利用道的规律呢?
老子非常的巧妙,他没有直接说怎么样去做,而是给我们找出了可以学习的榜样,就是古往今来的“得道之人”,就是让大家来看看人家是如何认识道和利用道的,这样更生动,更形象,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而具体的。
老子是这样描述得道之人的:
得“道”之人“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他们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有良好的静定功夫和内心活动。
表面上他们清静无为,实际上极富创造性,即静极而动、动极而静,这是他们的生命活动过程。
他们掌握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懂得运用普遍规律来处理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
老子总结出了,得“道”之人认识和利用道的规律的三个过程:
1、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
老子的这段描述,主要说明得道之人,首先要对道怀有敬畏之心。如果是无知地,天不怕地不怕,认为自己就是天王老子,那么怎么可能去求道、去得道呢?
2、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
老子的这一段描写,主要总结说明了,得道之人的人格特征:行动洒脱、纯朴厚道、旷远豁达、浑厚宽容,并且在具备了这些人格特质以后,特别善于虚心入静。只有善于入静,才找到了和道对话的最佳途径。
佛祖释迦摩尼,就是在菩提树下静思七七四十九天,然后悟道成佛的,还有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终日静坐静思终成正果,修成禅宗祖师,再有,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的学习和思考,无一例外不是在安静的状态下进行的。
3、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
此段老子描述的是得道之人,在得道之后的表现,他们能够动静自如,就如同武林高手,不动则已,一动就一招制敌,犹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还好像冲浪运动员一样,再大的风浪他们都能与风浪共舞。
老子最后的结论:我们一般人应当向得道之人学习,学习他们清静无为、敦厚朴实、静定持心、虚心不自满、动静结合、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品格和做法,只要这样做到了,人人都可以悟道得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