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豆豆

1
小时的我不知道央妈的存在,常常会疑惑,这么多银行,到底这钱是谁造的?要是银行哪天倒闭了,是不是爸爸的钱就会不见了呢?那我们全家吃什么喝什么?
长大了,才知道自己实在是瞎操心,原来还有一个中国人民银行。
银行是个经营体,当然也会有经营不善的时候。有了央妈,就不用愁了,因为它有清算中心,可以进行银行之间的债权债务清算,还扛着造钱和预防银行破产这样的任务。
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央行,是1905年成立的户部银行,后来改名为大清银行。再后来又改名中国银行,和当时的交通银行合并成为当时的央行。民国时,上海单独成立了中央银行,把前面这个央行合并进来,组成了央行体系。直到新中国成立,有了中国人民银行。
央行的职能,说起来大致有三个。一是管发行货币,这个不多说。二是当商业银行的妈,哪个没钱了或者遭挤兑了,可以找央行帮解除困境。三是政府的银行,所有财政部的钱都是央行办,整个国家的金融政策和对外活动也由它来执行。
央行不全是国有的,也有些国家是部分国有和私有的。
比如,日本银行,政府就只是占55%股份,剩下都是民间资本。
再比如,美联储,则全都是各家商业银行持股,政府并不参股。但美联储的高管都是政府认命的,而且都听命于华盛顿的联储理事会,每年94%的利润都要上交给财政部。大概也正是因为和政府之间如此紧密的关系,美国人民才对它信心百倍吧。甭管怎么说,美联储已屹立百年,依然运转良好。
具体到业务,央行一般有两类: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
资产业务主要有3种,一个是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买卖有价证券,比如政府债券。第二个是再贴现,商业银行可以拿着已经贴现但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央行申请贴现来融资。第三个是再贷款,也就是放贷,但对象是商业银行或者非金融部门。
负债业务主要有货币发行(印钞票)、存款、自有资金业务以及对内对外发行债券。
经常,我们会在财经新闻里,听专家们头头是道地点评,说央行如何用货币政策来影响经济。这个过程是怎样的呢?
首先,央行通过变动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进行买进买出的操作。相应地,商业银行就会根据这些变化调整准备金和贷款规模。然后,央行就可以通过对利率的调整影响金融市场的总需求和总供给。
比如,央行提高了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或者卖出了有价证券,就会收缩货币的供应量,这时就会出现“货币紧缩”,可以治理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反之,则会出现货币扩张,可以治理通货紧缩和经济低迷。
这就是央妈采用的货币杠杆。
2
我小的时候,父亲曾逗我说,解放前有段时间,他特有钱,好几大麻袋。我吓了一跳,问他那么多钱,咱家岂不是大富翁了?他这才乐呵呵地对我说,不过,这一大麻袋钱呢,也只够买一小袋米而已,因为那时候,国家乱印钞票,钱都不值钱了。
别说那个战乱年代,有这样政府滥发钞票闹出的笑话,即便是到了21世纪,津巴布韦还不是一样让世界惊奇了一把?
那为什么乱印钞票,就会让钱不值钱呢?这还要从货币需求理论说起才行。
货币需求理论要回答的问题是,一个社会要流通多少货币才合适?
如今,这个问题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不过有三个理论最重要。
第一个是近代货币数量论,是费雪和庇谷提出的。
以前,人们认为货币的供给量和经济社会的实际变量是没有关系的,价格决定一切。比如,只要降价,商品就一定可以卖出去,不存在供过于求的问题。
费雪提出了著名的费雪方程式,该公式表明:人们支付的货币总额一定和商品及劳务交易的总额相等,价格水平和流通中的货币总量是正相关的。
庇谷在此基础中,以资产形式的货币需求做为切入点,提出了剑桥方程式,也同时表明了:货币需求量和价格水平是正相关的。
第二个是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同样否定了货币供给量和经济变量无关的说法,认为货币供应会对经济变量有巨大影响。印的钱多少,会导致利率改变,企业的投资跟着就变,总需求自然也就跟着变了;同时,利率也会影响人们的储蓄行为以及生产能力,总供给也跟着变化了。所以,利率对总需求和总供给都会产生影响。
第三个是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他的结论同样告诉我们,货币的数量变化,在短期内不仅影响物价,也会影响产量;但长期看,只影响物价,不影响产量。
总之,印多大数量的货币,是不能随心所欲的。这个平衡,是需要根据市场变化,不断去调整的。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那两个几乎天天见诸报端的词儿: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指的就是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通俗点说,就是在某段时期,几乎所有的商品都涨价了。
表示膨胀程度的指数,常用的就是CPI(Consumer Price Index,消费者价格指数)。根据这个指数,我们就可以判断通货膨胀的程度是温和的?急剧的?还是恶性的?
温和的通货膨胀,一般CPI在个位数,经常发生。急剧的,不多见,但也有,比如1980年代的南美,CPI上涨几十倍。恶性的,比较罕见,我前面讲过的津巴布韦和解放前国民政府时期发生的例子就是恶性的了。
但适当的通货膨胀并不见得是坏事。因为,可以弥补企业成本的上涨,还能提高老百姓的工资。但超出预期范围,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那么该如何治理通货膨胀呢?
作者提出了三种方法:一是控制政府支出规模,减少财政赤字,减少发债。二是控制人工成本。三是让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通胀自然会缓解。
反过来,如果一般价格水平持续下降,那就会造成通货紧缩。原因有可能是货币供应量不足、技术进步导致的成本下降和价格下降、国际竞争的压价等等。
通货紧缩超过一定预期,一样会对社会有负作用。所以,也需要通过货币的宽松政策来进行调整。
3
再来说说我们耳熟能详,但未必明白的外汇和汇率。
咱们是中国人,用人民币;美国人,用美元。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货币,而且各自在本国范围使用。要是涉及到国际支付,该怎么办呢?
以前,多是用黄金。但黄金无论从产量还是安全上讲,都很难满足需要,因此,外汇就产生了。
外汇,当动词用,是对外汇兑的意思。当名词,则是指外国货币以及外国支付凭证。但它有个特点,就是不是本国货币,能被几乎所有国家接受。比如,美元就可以是中国的外汇,但不是美国的外汇。
汇率,就是一种货币兑换另一种货币的比率,有两种标示方法: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比如,1美元=6.8868人民币,就是直接标价;反过来,1人民币=0.1452美元,就是间接标价。
我们常说人民币升值,是指1人民币可以交换更多的美元,对中国人来说,就叫做本币升值。本币升值不见得是件好事,比如会导致本国商品变贵,本国产品产量下降,劳动力成本下降,失业率上升,国外的资金也会流入本国套利。
那汇率是怎么定的呢?
简单的方法,就是找个不同国家都有的商品,根据各国货币对它的标价进行汇率的计算。这叫做“一价律”。比如,用麦当劳的汉堡包就可以。
第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理论,是购买力平价说。这个理论汇率定义为两个国家货币购买力的比率,也就是两个国家价格水平的比率的倒数。但因为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很多人认为这一理论过于粗糙。
后来,凯恩斯等人将购买力平价说发展成为“利率平价理论”,也还是不准确。之后,出现了国际收支说。该理论认为,本币对某种外币的汇率是由该币对外币的供求关系来决定的。需求来自于对他国商品、劳务和外币资产的需求,供给则来自他国对本国的相应需求。于是,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建立了两种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
从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规定1盎司黄金可兑换35美元开始,固定汇率制经过不断尝试,最终在1973年因为受到各国投机商的冲击,被迫废弃。开始采用浮动汇率制。从此,汇率由外汇市场决定,不再固定。
现在还不能说哪种制度更好,因为各有利弊。固定汇率可以消除汇率风险,但无法调节国际开支。浮动汇率能通过市场兼顾各方利益,但风险较大。
中国目前的汇率制度,名义上是浮动的,实际上是固定的。
4
接下来,我们来探究一下国际收支平衡表。
和企业的会计报表一样,国家也需要国际收支平衡表来总结国际收支情况。表大家找来看看就明白了。我主要讲讲其中的两个有意思的概念。
一个是贸易顺差。贸易顺差好不好?从重商主义角度,当然是好现象。但是,现实中极为戏剧化的是,美国一直是贸易逆差大国,近几十年,科技创新不断,总体增长良好;可日本做为贸易顺差大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一直是零增长。看起来,顺差并不一定比逆差好。
第二个是政府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是不能盲目增加的,并不是越多越好。储备多少外汇,还要考虑外汇货币国的汇率变化和通货膨胀等风险。根据书中建议:最佳的外汇储备量是该国年度进出口总额的40%。
最后,我们来说说那些悲催的金融危机。
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有名的金融危机。
比如:1634到1637年的荷兰郁金香狂热,至今还是个谜。1716到1721年的约翰劳计划,一个谎言骗得法国政府团团转。1711年,英国南海泡沫事件,让全英国疯狂投入了股市。1920年代,美国佛罗里达土地投机,因为两场飓风而败露;同时期的股市大崩盘,几乎波及所有发达国家。1987年美国股灾,让黑色星期一被历史记载。
还有更为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亚洲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在1990年代,东南亚和亚洲四小龙的快速经济增长,因为一味的高投入,在1997年7月泰国出口下降遭遇泰铢抛售浪潮后,东南亚汇率直线下降,进而引起大量人口失业,并扩散到日韩和中国香港,甚至中国大陆。
次贷危机首先发生在美国房地产市场。进入21世纪,美国房产市场蒸蒸日上,因为房子实在太好卖了,一大批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人也被批了贷款。银行让房地美和房利美两家有政府背景的房产机构将银行住房贷款买下来,然后,这“两房”用此贷款,做成了住房抵押债券。后来,投资银行又将该债券打包成了担保债券凭证,把其中高风险的部分转让给了对冲基金。对冲基金又找来保险公司,做成了保险产品等等。就这样一层层,出现了很多次贷衍生品,并卖到了全球。2006年底,房价下跌,所有相关债券价格跟着下跌,人们恐慌抛售,于是引发了次贷危机。因为次贷市场高达60万亿美元,政府根本无力相救,最终,几十家一行倒闭,全球受到影响。
金融危机为什么会发生呢?
作者说,那是因为资产泡沫。因为资产现在的价格超过了未来收益的现值。金融危机,不过是一个个泡沫的破裂。而所有的泡沫都源自人们内心的浮动。
危机,就像小孩发烧,其实是一种市场自动纠错机制,让头脑发热的人能够通过这场大病重新面对现实,回到理性的思考。
5
好了,整本书到这里就为你讲解完了。
传统道德文化教育我们,不要总钻在钱眼里。这让我们中国人一直以来,从骨子里就渗着对金钱的偏见。
但是,在当今的社会,金融已经成为你必须要懂的知识,没有这些知识,很难说你懂得你身边的生活。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希望这本《金融的解释》能让你补上金融这一课,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本文结束)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您觉的文章有用,别忘了在文末点赞哦。
作者简介:
杜豆豆,IT从业20余年,爱好广泛,本科时修英语、计算机,研究生修美学、心理学。早年创过业,后就职多家全球知名IT外企,现工作于某研究院。性格淡泊宁静,书痴一枚,闲时码码字。兼任多家平台签约作者。愿倾尽一生之力,读经典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
更多好书,请访问我的文集:《一生必读的万卷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