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第一场是陈瑞林工作室成员许巧蓉老师的微讲座《学生如何在度量中形成量感》(含点评林秋宏《什 么是周长》课例)。
许老师从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及其内涵展开分享。
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 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基于“三个视角”,开展指向量感发展的深度教学
一、基于儿童视角研读教材,培养学生量感
1.概念认识——明确周长教学的“着力点”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一年级下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二年级上册:厘米、米的认识《教室有多长》《课桌有多长》《1米有多长》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量》认识分米、毫米、千米;第六单元《认识图形》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
2.学情调研——找准学生学习的“迷茫区”
孩子心中只有形没有度。
从度量角度来说,“周”是度量的对象,而“长”是度量的结果。周长兼具“形”与“数”的特征,当刻画长度的“数”藏到“形”中时,需要学生从二维的面中剥离、抽象出来一维的长度,这无疑是很大的挑战。我们要帮助学生从“形”与“量”两个角度来深化对周长本质的理解。
二、基于单元视角整体架构,发展学生量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第166页:图形的测量重点是确定图形的大小,学生经历统一度量单位的过程,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意义,基于度量单位理解图形长度、角度、周长、面积、体积;在推导一些常见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悟数学度量方法,逐步形成量感和推理意识。176页“教学建议”:第二学段的教学要将图形的认识与图形的测量有机融合,引导学生从直观感知图形过渡到度量认知图形。
图形的周长教学,可以用直尺和圆规作图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周长,感知线段长度的可加性。
图形的面积教学,要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直观感知面积的概念,经历选择面积单位进行测量的过程,理解面积的意义,形成量感。类比长度单位的学习经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单位去度量现实情境中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再一次感受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采用与周长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感知图形面积的可加性。
直观感知,积累感性经验;因量而感,体会测度意义;测算结合,深化量感理解。
三、基于发展视角设计作业,提升学生量感
林老师课末的题目:
1.至少需要几根相同铅笔才能围成有周长的图形?此时周长是多少?
2.从漳州返回深圳,如何规划路线,可以让来回的路线围出的图形有周长?此时的周长大约是多少千米?
重视估测活动,凸显量感可视化。测量是十分重要的技能,其目的是得到精确的测量数值,而量感更多地体现在不借助工具的前提下对数量有较准确的直观感知。
(尘语:量感是新课标出来以后特别提到的一个核心素养表现词,如何在课堂上落实?节日的我们去探究。许老师的微讲座,给了我们探究的视角与支架。)
第二场是陈慧蓉工作室成员林跃仁老师的微讲座《素养导向下的单元整体教学备课》(含点评史颖 慧《乘法分配律》课例)。
1.方案要求
2.课标要求
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要求为“六个走向”:由关注知识点→关注核心素养;由关注课时设计→关注单元设计;由注重学科逻辑→注重生活逻辑;由单学科教学→跨学科教学;由面向全体教学→因材施教;由关注结果评价→重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融合。
3.三维“困惑”
4.课时“有毒”
评课
1.核心素养“三会”落地了吗?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学生会观察吗?在活动中“看到”乘法分配律的现象吗?
学生是以一种亲身经历的“观察”,而不仅仅是对算式的视觉层面的“观察”,他们通过置身于在情境中,能够完整地体验到乘法分配律的生成过程。
(另类想法:没有一条相同的边,就不能拼成大的长方形吗?用反证,效果怎样?)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学生会思考吗?有从算式中“识到”乘法分配律的关系吗?
数形结合好。
(能否深化一下,用两个长方形画一下更好)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学生会表达吗?有在应用中“悟到”乘法分配律的规律吗?
2. 数与运算的一致性落实了吗?
《运算律》属于数与运算领域。整数、分数、小数本质上是一个整体:从数形成与发展的角度而言,整数除法运算出现不够除的情形,产生了分数,分数运算不方便,产生了小数;从数组成的角度而言,整数、分数、小数均是基于“计数单位”建构的。加减乘除本质上也是一个整体:从运算意义的角度而言,所有运算都可以还原成加法,加法是所有运算的基础;从运算算理的角度而言,分配律、交换律、结合律与等式的基本性质是所有算理的基础;从运算算法的角度而言,所有运算都可以还原成计数单位与计数单位运算(个别运算,计数单位不参与运算)、计数单位上的数字(本质上是计数单位的个数)与计数单位上的数字运算,加法口诀、乘法口诀是所有算法的基础。
何以实现数与运算的一致性?一是数的概念的一致性:计数单位是建构数的基础。二是运算意义的一致性:加法是运算意义的基础。三是运算算理、算法的一致性:计数单位、运算律与等式的基本性质是算理、算法的基础。
3. 本课教学值得思考的“痛点”?
有基础学起来就容易吗?
学生在学习乘法分配律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应用经验。比如在学乘法口诀时,把三三得九、三五十五,组合成五五二十五;学习一位数乘多位数时,如4乘12即4个10加上4个2合并得到48;还有长方形周长计算、两积之和的应用问题,等等。由此可见,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是很有基础的,按理说学起来应该不费劲。可现实却不容乐观。
4.“痛点”:学生老是出错。典型错例:(20+4)×25=20+4×25
孩子的想法是:在(20+4)×25这个算式中,他们看到的是三个数,因此和它等价的算式“自然”也是三个数,所以等于20+4×25,这种基于视觉的数量守恒性就是学生的思维自然结构,怎么来破解呢?
(尘语:林书记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对核心素养的落地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实践。每次学习,林书记都是最认真的那一位,每次的作业提交也都非常准时。林书记的学习劲和执行力都让我佩服。)
第三场是叶建云工作室代表郑丽珊老师带来的微讲座《小学数学理性思维培养的实践与思考》(含点评 黄乐《圆的周长》课例)。
研究缘由
叶建云老师于2022年申请立项的深圳市立项“成果培育类”课题——《小学数学德性成长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内容作为德性成长课堂系列丛书中的一个项目。
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曾说:“学生在进入社会以后如果没有什么机会应用数学,那么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会忘掉,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那种铭刻在人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会长期地在他们的工作中发挥作用。
可以说,数学教学从根本上是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思考,这正是理性思维的体现。
小学理性思维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一、研究内容
小学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式,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推理研究、抽象概括、思辨的思维能力。
二、研究意义
(一)关注理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重视理性思维是数学教育的目标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数学教育目标:小学生的认知往往从感性经验和具体形象思维开始,逐渐上升到理性认知、抽象思维,这对学习高度抽象性、逻辑严谨性、广泛应用性的数学知识产生了更大的挑战,突破这一障碍便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进而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实质性。
人才培养需要:202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重点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理性思维。
(三)符合我国新课标改革的需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
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六大数学核心素养其实是数学理性思维的具体表现形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小学部分)
“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创造学生独立思考的时空:
活用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多样性
巧用问题解决的情境性
善用“时间等待”创造思考
妙用驱动型问题链
两个建议:语言指向更精准;
第四场是曾东槐工作室代表魏先玲老师带来的微讲座《指向思辨能力提升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与探索》(含点评蔡宝军《平行与垂直》课例)。
一、为什么
例如,对小学阶段“数与运算”主题,在理解整数、小数、分数意义的同时,理解整数、小数、分数计数单位表达的一致性。
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困境
1.重知识轻思维现象比较严重,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2.学科知识碎片化,不利于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二、是什么——思辨
思,即思考;辨,即辨析、辨别,明辨。
三、怎么做?
实施路径——框架体系
指向思辨能力提升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整体教学路径探索
教学三要素和教学四环节
问题
学习方法
1.同伴互学:小组内互相学习,形成优势互补,养成在组内贡献自己智慧的习惯
2.个体自学: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专注、思考、主动”的
3.小组研学:小组成员根据研究专题,展开讨论,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尊重真理广纳他人意见,共研共进
4.教师导学:教师抓住关键点、疑难点巧妙“导学”,做到“不愤不启,不啡不发”
5.延展拓学:通过课外拓学,超越教材,超越自我,突破学校教育局限
6.集体展学:小组集体在班级内展示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培养学生不断突破自我设限,勇于展示自己的精神
第五场是深圳市叶建云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叶建云老师带来的《小学数学德性成长课堂的理论与实践》
每个人都是德性的人。
老家工作5年……
福建的—片叶子,飘到深圳。
梳理德性成长课堂主张来龙去脉
最好的教学主张(教学思想)是什么?不提教学教学主张(教学思想)能行吗?
新课标很重要,比任何主张都好。后来顿悟,教学主张就是强调什么?于是从自己以往的总结和论文中提炼出德性成长课程这个理论体系。
根据德性主张,进行了实践。
在课堂中感悟生命;在课堂中认识科学;在课堂中融通生活;在课堂中体悟历史。
边实践边记录反思与提炼。自己书写的,还有跟一些优秀老师合编的书有几十本。听着叶老师梳理自己的理论与实践,以及他的出书历程,除了深深的佩服,还有满满的能量感。
第六场是由深圳市曾东槐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曾东槐老师带来的《以核心问题引领数学课堂教学》。
曾老师简单介绍深圳中的福建老师,宝安中的优秀的福建老师。简要介绍自己的经历,并表达这次真诚邀约的美好。
介绍在学校所做所为,以及工作室的实践思考。
什么是核心问题?核心问题引领下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关注的事项是什么?核心问题引领下的数学课堂如何实施?
课例:
作业讲评,概念课,计算课,复习课,综合实践课……
课题研究
破解三大难题
“过程评价难以落地”
“学生被动参与评价”
“评价给教师带来工作负担"
雅币
学生可以在心愿超市购买“心愿”,心愿超市有物质类商品,也有精神类商品。
要让学生觉得好玩→玩好
开发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该评价在各学科课程实施中进行,把学生在课程中成长的要素都纳为评价点。
曾老师及其团队的探索,让学习更有趣,让孩子更快乐,让教育更好玩。可以争取探校之旅。不知是否会像量子学校那样,令我们震撼?还是挺期待的。
第七场是漳州市陈瑞林名师工作室领衔人陈瑞林老师带来的《基于标准和数据的课堂观察策略》
数学课堂如何观察?如何评价?全员卷入式评课该如何做?
会前分组:每组4-8人为宜,明确组长;可提前确定评课结构图。
课中记评:借助录像、拍照,看、听、记、思(旁注点评)
概括优点或亮点、问题与建议,最好写在单子上。
分组评课:个人轮流发表意见,挑选典型论点、论据(关键事件)长记录或标记;用统一准备的纸笔,确立主题和汇总论点,强调逻辑概述性、针对性;制作评课提纲,形式可多样;拍照上传屏幕。
……
学习方式的十项要素如何评价?
微观“品”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一节课成功与否,往往与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细节的关注和处理的灵活程度(应变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听课还要对授课教师设计的每个教学环节进行认真思考和分析,特别是对一些重要的教学环节,要细致入微地“品味”认认真真地推敲。
学习方式的九项指标如何评价?
1.实用量表:必须要有一套实用强性、展示教学过程发展状况的量表工具。问题记录表、学习方式数据表、数据统计分析表、理答区域记录表、整体评价表等等。
2.记录工具: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秒表,录像(全课、短视频),自拍杆;剪影(合并教师、学生语音时长)、快剪辑等。
3.理解内涵:必须准确领会每项指标以及内涵、细节,熟悉师生双边行为动词。
4.编码技术:问题连续编码、学生理答序号;符号:亮点、待改进、缺点。
5.样本选择:不同水平学生选样;小组定点观察(录像);样本的全课有效学习时间分析。
邱学华,黄爱华,张齐华等教学探索亮点速览
如何减负提质?
减负提质从课堂变革入手:目标导向(明确目标聚焦核心);问题导学(开放设问主体参与);深度对话(揭示本质激活思维);精讲精练(以质为先用中巩固);四个当堂
……
陈老师还通过课堂观察数据对4节课进行简要的解剖,师生活动的频率?对话时长?提问与回答的有效性……当数据汇总在一起,课堂教学被更清晰地呈现。让课堂评价更精准。
陈老师讲座内容的丰富性,让我应接不暇。对陈老师我一直关注着,陈老师所分享的,都是他团队踏踏实实在做的。如果这些研究,能像叶建云老师那样有成果意识,能够及时整理提炼,相信会有非常多有用的资源可供老师们借鉴。早期跟陈老师做的,有几位老师成果意识较强的,已是正高教师。
陈老师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长者。他不管做什么事都非常认真,做事非常踏实。还有发现的眼睛,助人的情怀。能够为漳州的老师们创造各种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和机会。他带着团队在做的对话教学和卷入式评价对师生的成长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漳州市陈慧蓉名师工作室领衔人陈慧蓉《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深度学习共同体》
从孤立到协作
无论是孤立的教师个体还是封闭的小团体,都使教师之间难以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既不能促发教师角色转变和专业发展,也不能帮助教师成为变革的力量。因此要应对变革时代的新要求,教师共同体也须做出相应调整,打破孤立主义和山头主义的围墙,形成尊重个人主见的协作文化。协作文化“能在教师共同体中建构集体力量和信心”。
什么样的教师共同体才算是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是否能提升教师发展有效性?
若是,它又是如何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活动?
专业学习共同体能有效促进教师发展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能为教师提供见面与会谈的时间、小范围的交流与沟通、分享教学经验、学校自治和教师赋权,增加教师的交流机会和学习资源。同时共同体内部教师之间相互理解,彼此尊重与信任,让同事之间愿意分享所得,分担所失,促进各自的专业发展。反之,教师提高对教学实践的理解、对学校工作的认识、对同事合作关系的认同,从而能有效地管理时间来增加合作机会,针对同事的要求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并与同事分享更为有效的教学经验,从而推进共同体内部成员的支持与合作程度。
共同体成员建构共同愿景,这一共同愿景能推动和激发教师,形成组织发展的方向,为教师指引前进目标,并为教师工作明确具体可测的评价标准,也为教师的行动提供清晰的日程表,实际上就是为教师的发展确定目标方向和进程指引,并把教师的发展与整个学校的改善联结在一起。反之,教师的个人愿景是共同体共同愿景建构的基础,共同体共同愿景是在教师个人愿景间的共同探讨和协商中诞生的,同时教师个人愿景中对共同愿景的认同程度,影响着共同体的整体凝聚力,其认同程度越高,凝聚力越强。
怎么帮团队老师成长?
帮其提升专业理解
帮其发现自我提升的台阶
帮其激发自我潜能
帮其在某方面成为“专家”
帮其拿到一些做事和“秀一把”的机会
怎么指导孩子?
带着思考看教学视频
小组交流视频中的案例
根据老师提供的素材尝试提问
小组交流各自提出的问题,并进行筛选、整合、分类、排序……
上台展示小组提出的问题,全班评价
心在一起是团队
每个身影同阳光奔跑,
我们挥洒汗水、回眸微笑,一起努力,争做春天的骄傲!
懂得了梦想,越追越有味道,我们都是追梦人!
一颗简单的心,一份简约的情怀就这样,我们出发了……
陈慧蓉老师是我们工作室的领衔人,陈老师分享的不管是教师团队的成长,还是学生小组的组建学习,我太熟悉了。随着陈老师的讲述,我们陷入了回忆杀,满满的幸福感。
陈老师是学校的中层领导,事情非常多。但是她总能不遗余力地为我们创造各种平台和机会。以活动或任务为驱动,促进我们的成长。最关键的是,每一次活动,每一份作业,每一个任务,她都是跟进者、帮扶者和打磨者。可以说我们每一个小伙伴的每一节课和每一个讲座,都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所花的时间和精力,不亚于她自己去开讲座,去开课。
正因为有了她这样的引领和全身心付出,团队里不少老师获得了较大的成长。我们工作室的老师们外出讲课或讲座,一般也会获得较好的反馈。形成了良性循环。
正因为陈老师的人格魅力,每一次她轻轻叮嘱,我们团队都会全力以赴。就像这次活动,她只是轻轻的交代了一句,我们是主人,尽量不要迟到。我们就定好了闹钟,早早地出发。我们诏安云霄和华安的四位老师是较远的,为了防止路上拥堵造成迟到,我们早上5点就出发,因一路顺畅,到达漳州才6点多。最远的路程却最早到达会场。
我每次和工作室的伙伴们在一起,似乎都是心流时间。前一天晚上晚睡,早晨不到5点就起床,中午又没休息,今天的学习任务这么多,课程内容又如此丰富。但我并没有疲乏感。用心听着,认真速记,虽然有些条理性不强,但也非常烧脑。
不过,如果还有这样的学习机会,我还是会义无反顾,很开心的去争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