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命途多舛的共和

作者: 曜叶 | 来源:发表于2017-03-18 12:36 被阅读103次
    袁世凯称帝

    上篇:《1911:鲜血淋漓的信仰》

    历史的选择权往往会在战乱的年代集中在某一个人的手里,这一个人面临的责任与压力可想而知。在1912年初的中国,就有一场人类史上巨大的政治赌博,赢了极可能像美国独立战争或者光荣革命后来的发展一样,是一个相对和平与光明的未来,输了就是战乱加剧,民不聊生的黑暗,千千万万的人将为此付出代价,可惜的是这场赌博输了。

    1908年,慈禧临终之前,交待醇亲王载沣摄政,袁世凯、张之洞辅政。载沣作为血缘上溥仪的父亲拥有绝对的权力,而且载沣在名义上还是支持君主立宪的,但是几千年来皇权思想在他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一直不想放权,做事拖拖拉拉优柔寡断,对待袁世凯就是这样。

    袁世凯从天津小站练兵起家,后来平定朝鲜叛乱,李鸿章死后积极配合慈禧推行新政措施,开创巡警制度,管理北洋六镇,手握军权,俨然开一代风气之先。很明显,在慈禧死后,袁世凯的地位严重威胁到了清朝的安全,载沣也并不完全糊涂,于是就想诛杀他,但是考虑再三,加上张之洞的力保,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以腿疾不便为由,罢了袁世凯的官。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湖北革命军迅速占领了武汉三镇。载沣和隆裕太后当作是习以为常的起义,毕竟孙中山和黄兴就已经发动了10次起义,两人商量后决定派遣陆军大臣荫昌率领北洋军前往镇压,荫昌虽然留学德国也在袁世凯麾下历练,但是基础薄弱,加上清代末期军队指挥都有明显的私人性质,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和北洋舰队,荫昌无法正常指挥军队,导致前线连连失利。革命军的胜利导致湖南、陕西、山西、江西等相继独立,独立已成燎原之势。在庆亲王的支持下,摄政王虽然一百个不甘愿,还是不得不起用袁世凯主持大局。

    袁世凯在能力上的确不一般,人品也不至于太差,毕竟离职三年之后,军队还是听他的,个人魅力可见一斑。但是,1898告密慈禧导致宫廷政变,直接夭折了戊戌变法,成了他目前为止一直都摆脱不掉的污点。袁世凯上任没多久就收复了汉阳,重创了黄兴率领的革命军,但是他想在革命党和清廷之间谋利,中止了进军,极力向朝廷要钱。这时候他的处境也不是很有利,北洋六镇军队的确很厉害,但是要跟全国对抗,最终胜负难料;如果直接造反,不考虑军队哗变,临危受命却叛主,心理上这一关就过不去。

    袁世凯决定议和,最好能够让双方统一意见,建立君主立宪制,自己做一个政府的首脑,还能留下美名。但是,孙中山这一边把推翻清廷作为不可让步的条件。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孙中山在热情的欢呼声中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极力倡导共和制度,主要考虑清廷的特权会影响国家的发展,他终身追求人人平等的社会,可以说是不惜任何代价。孙中山虽然是中华民国的大总统,但是并没有任何一支军队是由他建立的,而且中华民国政府既没有资金调度,也没有得到列强承认,对抗北洋军,还会让生灵涂炭。他十分渴望一场不流血的变革,就能让整个中国进入共和制。于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赌注诞生了,他愿意把总统之位让给推翻清廷的人,当时那个人只能是袁世凯。

    可以说孙中山的这一举动充满了争议,随之产生了非常多的疑问。袁世凯如果推翻了清廷,那就是两次背主,这样的人能够维护共和制吗?既然孙中山可以让位,那么公民选举权不就是一纸空文了吗?这场赌注这么大,一旦失败想挽回就要付出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呀!当然,孙中山的举动也让无数的人更加敬仰,尤其是袁世凯,他至死可能都不明白,孙中山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真得只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了这一目标他的确什么都可以牺牲。假如袁世凯也向孙中山或者华盛顿一样,释兵权,修内政,主动引导选举,那么整个世界的20世纪史可能都要发生改变,当然,历史没有假如。

    袁世凯在议和期间,还在争取英、德、日、俄、美五国的支持,应该就中国未来利益达成了某种一致。在得到了革命党人的许诺之后,袁世凯开始对清廷软硬兼施,希望他们早顺舆情,赞成共和,而且还争取到8项优待条件,除了紫禁城和颐和园归清廷,每年提供还给清廷四百万两白银优待费。隆裕太后本来就比较软弱,一害怕就哭。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清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以清廷的名义,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第二天,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袁世凯顺利登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位。

    袁世凯毕竟是个危险因素,孙中山在和宋教仁等人商量,在退位之前,制定了一部《临时约法》,规定了总统的权力和义务,三权分立思想相互制约,防止袁世凯独裁,保持共和制度的良性发展。并且在退位之前让袁世凯承认临时约法的法律效力。当时的国会在法律上有相当大的权力,大部分议员都是留学归来的有识之士,很多也是革命党人。

    袁世凯上任之后,一改上任之前的谦卑和诚恳,开始排除异己,调离黄兴,孙中山也去修了铁路,逼迫南方裁军……,为了限制总统权力,宋教仁主动退出内阁,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推举孙中山为名义领导人,国民党成立之后,在宋教仁的努力下成为中国第一大党,对政治的影响十分之大。袁世凯为了对抗国民党,启用归国的梁启超任进步党党魁,号召力也在增加,但与国民党不在一个等级上。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新一届选举内阁总理的职位非宋教仁莫属。但是意外发生了,袁世凯邀请宋教仁前往北京商议党建,却在检票口被暗杀身亡,顿时举国震惊,这应该是中华民国成立以来最骇人听闻的暗杀事件,国民党也失去了他的建设者和实际领导人。据猜测这可能是袁世凯或当时的内阁总理赵秉钧派人暗杀,也可能是雇主怀恨在心,还有其它解释等等,这至今都是一件悬案,无从查证。

    宋教仁被杀身亡,引起了革命党人的反抗情绪,孙中山一度想发动二次革命。1913年4月26日,袁世凯一意孤行签订了《善后借款合同》,这份五国借款合同,条件非常苛刻,借款2500万英镑,到账只有760万英镑,还要利息,遭到了多个省的反对,袁世凯罢免了这几个省的都督,直接导致了二次革命。袁世凯在法统上是总统,加上军权紧紧握在手中,注定了二次革命的失败。孙中山作为二次革命的发起人不得不再次流亡日本。

    1913年底袁世凯开始解散国民党,取消国会,驱逐议员,公然践踏《临时约法》,甚至为了集中权力解散了自己培植的进步党……

    孙中山感觉到自己可能做错了一件事,这场禅位虽然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但是却让袁世凯的帝制心开始燃起。他最期望的恐怕是袁世凯能够彻悟,不会有更加过分的举动,再这么集权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1914年底,袁世凯开始遵孔,并在天坛举行祭祀天礼,他想通过此次祭天唤起国人的拥戴,试探一下民情,但是真正的民情他又怎么能了解到。当作为集权者释放出想当皇帝信号的时候,他周围的所有亲信给他看到的都会是好消息。他的老婆儿子是最乐意的,枕边风吹得猛;外国大使也乐意,因为袁世凯一向亲英日等国,所以称帝能够为他们攫取更多的利益;还有清末民初第一奇人杨度和《天演论》作者严复组织“筹安会”公然鼓动袁世凯称帝;各种操作中的“万民请愿”也纷至沓来,要求袁世凯早登帝位;身边人唯一反对袁世凯称帝的人竟然是梁启超,并且密谋蔡锷出兵反袁,不过他也因此遭到了冷落。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第二年改元洪宪。舆论哗然,孙中山组织的中华革命军再度来袭,云南蔡锷等人发动护国战争。北洋军逐步失利,军队内部人员也开始反对袁世凯称帝,各地游行示威不断。其它国家尤其是日本眼见袁世凯无力控制局面纷纷倒戈,发出警告。为了挽救自己的帝位,开始重新组织国会和立法院,但是人心离散,信誉已失。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在一片焦头烂额中只得取消称帝。袁世凯想重演辛亥革命,主张南北议和,重新做回自己的大总统,但是血的教训让孙中山的斗争十分坚决。袁世凯接连遭受的打击让他的身体也开始失控,卧病在床,家人的争吵又耽误了他的治病,最终无力回天。1916年6月5日,在一片咒骂声中,一代枭雄袁世凯离世。

    袁世凯的离世是不是大快人心呢,从他死后发生的事情来看,袁世凯的死至少不能算是一件好事。从此中国陷入了长达15年的极其混乱时期,就像十几出大戏在一个舞台上表演一样,偏偏每一出大戏里的每一个人又喜欢抢镜,乱糟糟的年代,乱糟糟的人物。虽然距今不足百年,但是至今能够了解理清这段历史的人少之又少,绝大部分人只记得一些零散的片段。归根结底,战乱频仍的年代,吃苦的还是人民呀!也许这是彻底转变制度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吧,有些破罐子要摔就要使劲摔到底,要不然总会有人捡起来修修补补再用!

    下篇:《1919:自由时代与执政维艰(上)》

    目录:百年国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916:命途多舛的共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bxk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