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集版本众多,其中毛氏汲古阁影刊宋绍兴本《陶渊明集》,传为苏轼手书上板者,最为精美。后湘潭胡伯蓟据毛氏汲古阁覆宋本临写,胡桐生、俞秀山刊行,卷首刊陶渊明、苏东坡小像各一幅,有光绪己卯(1879年)陈澧题记。今毛氏原刻已不可得,此胡氏悉心临写,胡、俞二人聘良工梓印。全书笔墨璀璨、姿媚横生,实乃下东坡真迹一等者。且雕版精良、字大如钱,是清翻刻(明翻刻北宋本)的精品。
据书后汲古阁后人毛扆识语:“先君尝谓扆曰:‘汝外祖有北宋本陶集,系苏文忠手书以入墨板者。为吾乡有力者致之,其后卒烬于火。盖文忠景仰陶公,不独和其诗,又手书其集以寿梓,其郑重若此。此等秘册,如隋珠、和璧,岂可多得哉!’扆谨佩不敢忘。
一日,晤钱遵王,出此本示余。开卷细玩,是东坡笔法;但思悦跋后,有绍兴十年跋,缺其姓名,知非北宋本矣。而笔法宛是苏体,意从苏本翻雕者。初,太仓顾伊人湄,赍此书求售,以示遵王。遵王曰:‘此元板也,不足重。’伊人曰:‘何谓?’遵王曰:‘中有宋本作某,非元板而何?’伊人语塞,遂折阅以售。
余闻而笑曰:‘所谓宋本者,宋丞相本也。遵王此言,不知而发,是不智也;知而言之,是不信也。余则久奉先君之训,知其为善本也。’伊人知之,遂持原价赎之,颜其室曰‘陶庐 ’,而乞当代巨手为之记。余谓之曰:‘微余言,则明珠暗投久矣,焉得所谓陶庐者乎!今借余抄之,可乎?’业师梅仙钱先生,书法甚工,因求手摹一本,匝岁而后卒业,笔墨璀灿,典刑俨然。后之得吾书者,勿易视之也。先外祖讳梅,字德馨,自号约庵,严文靖公之孙,中翰洞庭公第四子也。甲戌四月下澣,汲古后人毛扆谨识。”
甲戌,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汲古阁摹刻本为毛扆老师钱梅仙手摹北宋宣和六年曾纮原刊而来。
——————
毛扆的先君即毛晋,明代藏书家和出版家,汲古阁的建立者。一部南宋陶集因出自汲古阁,而被称为“汲古阁本”。这里应是另一册陶集。
吾乡有力者,应指同乡钱谦益。一六四三年,他曾为一部“坡书陶渊明集”写过这样的题跋:“书法雄秀,绝似司马温公墓碑,其出坡手无疑。镂板精好,精华苍老之气,凛然于行墨之间,真希世之宝也。”这很可能就是他从毛扆外祖家获取的宋板陶集。同年,钱谦益盖绛云楼,用以“贮存”他的善本书和姬人柳如是。钱谦益在绛云楼落成时写下的八首诗描写了他的双重乐趣,其中有道是:“百尺楼中同卧起,三重阁上理琴书。”但是,没有什么比他选择的楼名更不吉利的了:所谓“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六五〇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绛云楼,也烧掉了很多珍本藏书。这也许就是毛扆在其跋语中提到“卒烬于火”的来由。
钱遵王即钱曾,钱谦益的侄孙。绛云楼之后,余书尽归其人。毛帮顾伊人从钱氏家族购回,无形中为外祖出了一口恶气。
钱梅仙花了一年,精心摹写。这是毛晋的传统,他如果得不到宋元刻本及抄本,则“延请名手选上等纸精抄一部”,号称“影宋抄”,达到“与刊本无异”的程度。抄本耗资,与购宋元本几乎同。
顾湄曾把自己的书斋命为“陶庐”,以纪念其宋本陶集。
另,黄丕烈“陶陶室”旧藏宋刻本《陶渊明集》、《陶靖节先生诗注》等也极为珍贵。应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