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吃喝的讲究读书美食
以“诗”品“食”,看看这几个要领

以“诗”品“食”,看看这几个要领

作者: 陌小豆wh | 来源:发表于2016-08-04 16:10 被阅读273次

    中国人在美食方面的造诣世界闻名,千年来源远流长。但吃货们的世界真正被点燃的恐怕要数那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此片一出,网上顿时跟上一大波的美食达人的“舌尖体”、美食秀。不过我总觉得,在很多铺天盖地的图文里,少了点什么。

    “不学诗,无以言”。既然美食是一门艺术,那么就应该用诗意的语言和情怀来品尝美食的世界。是不是觉得有点深奥?掌握以下几个要领,或许就简单多了。

    要领一:心路玲珑格调高

    “格调”就是“格”。那什么是“格”?用美食界的语言打个比方,沈从文吃茨菰这道菜,就评论茨菰的“格“比土豆高。大意就是说茨菰这道菜比较”挑人“,考验烹饪者的技术,也能衡量品尝者的品味,比起大众化、平常见的土豆当然是显得矜贵了。

    同是普通的食物,但因为做与吃的人讲究“格”的高低,就有了区别。书写美食的文字不也应该如此吗?

    人间珍馐美味何止千千万万?但大家有没有发现,描写满汉全席的文字有多少?写人民大会堂国宴的文字又有多少?反而是《故乡的野菜》、《北京的茶食》、《说扬州》里的扬州包子这些流传很盛。写大场面、珍稀品的机会既少,又缺乏接地气的条件,倒不如老老实实写一样或几样最熟悉的小东西来的亲切方便。

    就像我们写论文时,导师们都会面授的一句经典秘籍“选题要小,挖掘要深。”小选题自带一种能拉近距离的“格”,在这个“格”里自由发挥,可高谈阔论、可低吟浅唱。这么一来,吃货们还担心自己的心头好晒不出去吗?

    要领二:为有源头活水来

    写文章一方面是为了吟咏性情、记事叙物,这是个人化的行为;另一方面,文章还讲求“从外而内,再由内而外,强调输出的作用。

    汪曾琪有一本收录了32篇谈吃的集子《五味》,里面谈到的几乎都是青菜豆腐这一类的平常食品。但人家输入的信息量特别大:从一把炒米讲到《板桥家书》里的冬季平民家的待客之礼;写端午节的鸭蛋谈到袁枚的《随园食单》,顺带透露了袁大才子创作该书时收集素材的方式;普及了好几种野菜、海产鱼类的做法与吃法,其中很多是江浙一带的特色风味。这样的文章读起来,既有味,又能涨姿势,其乐无穷。

    说到《随园食单》,我想起在天涯上很火的连载小说《饕餮娘子》,也与美食有关。作者曾说,在这本书里,大量的美食品类都基本来源于《随园食单》和《调鼎集》。看菜单、看菜谱、看烹饪书都能输出成一本畅销小说来,不是很奇妙吗。

    要领三:一草一木总关情

    《致青春》、《美人鱼》、《百鸟朝凤》、《大鱼海棠》……这些电影能火的关键词是什么?是“情怀”。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周作人喝茶喝出的是闲适的情怀。

    “如果不年不节的,平素大家吃的都很简单。由于故乡地处苦寒之地,冬季漫长,寸草不生,所以吃不到新鲜的绿色蔬菜”

    迟子建吃出是留恋清贫童年时光的情怀。

    《舌尖上的中国》则讲述了各地热气腾腾美食背后,千万游子的乡愁情怀。

    而普通人也有普通的情怀。我的一位小伙伴就曾经说,不管外面的饭菜多好吃,在她眼中都比不上她妈妈煮的一碗清水面。小伙伴已经年过30,她的舌尖品尝过不少各地佳肴,她的朋友圈也曾晒过很多活色生香,现在她由衷的说起的情怀就是家的味道。

    我们都是向往把生活过成艺术、过得美的人,在饮食上也总是追求着轰轰烈烈的钟鸣鼎食,少有故意往清茶淡饭中寻其固有之味者。那么,以上的三个要领能不能让我们静下来、慢下来,带着诗一般的美好,细细品味饮食与人生中的五味杂陈呢。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文字原创。欢迎批评指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以“诗”品“食”,看看这几个要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fnc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