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几天我就和乔混熟了,也逐渐适应了他那带着咖喱味儿的英语口音,就像我们汉语里的地方口音,英语里也有口音。每次出去乔都是喋喋不休,晃着脑袋给我讲他家和他的事,逐渐他就成了我的跟班。
乔和玛丽每天早上来的很早,都是乘坐当地的小巴士,跟我们的招手停差不多,很方便。他们都不吃早餐,每天两顿饭。来了以后就投入工作,乔负责洗车,每天都把车里外洗一遍,虽然是二手车,但还得履行手续,用乔的话来说这是他的工作。玛丽则是来了就去接水拖地、扫地、擦桌子等,把屋里收拾地干干净净,玛丽干活很仔细,地板是木质地板,她都是进来的时候把鞋脱了才进门,她拖地不用拖把,是跪倒地上用抹布擦,我看着都不舒服,就让她站起来用拖把拖地,她笑笑就开始用拖把,可第二天又开始跪倒地上擦地,而且每隔一周还给木制地板打蜡,也是跪着的,实在看着不合适,于是我问乔为啥,他说她们都习惯了,我也不再说什么。他们对自己的工作都甚是认真,后来乔说在这里找份体面的工作很难,所以一旦找到就得认真干。我对他们也很好,而有些人则对当地人有歧视或者态度很不好。在首都的工作也很繁忙,联系机票接来送往、给项目上在首都采购一些配件和急需的物资、跟踪项目信息以及催业主账单和清关等,经常是忙得不可开交没时间回家吃饭,于是就在外面吃点快餐或者当地人的西玛,一般我都是和乔一起吃,没有搞特殊对待,为此乔对我很感激,说我这个老板(当地人把中国人都叫Boss)没有架子,对人很好,我也笑着接受了他的赞誉。
我感觉人都一样,在非洲就是穷,老百姓受西方奴役几百年,独立后还是发展不起来,缺乏好的国家领导和政策,教育上不去,整体国民素质提不上去,于是思想很难进步,陷入了死循环。这些年随着中国企业的进入,非洲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改善,老百姓也有机会进入中国企业上班,思想也变了。就连他们的生活习惯也都发生很大变化,以前在首都周末各种店面超市都关门,自从中国人慢慢多了,也有人开店做生意,而勤劳的中国人周末是不关门的,逐渐地他们也效仿,发现周末不关门赚钱更多,于是习惯也改变了。加班也是如此,本来都不加班,要么在家里要么周末去教堂做礼拜,后来发现周末加班工资两倍,假期三倍,高兴得屁颠屁颠呢,何乐而不为?这也是我们中国人影响了他们,或者叫文化融入。这么多年在非洲我能深刻地感受到这些变化,莫桑比克是个开始的里程碑,我就在其中,当时没有感觉,多年后回想确实感慨万千,记得一个领导还说莫桑比克是公司的井冈山,是“革命圣地”。现在想想确实如此,那个项目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资本积累都是如此,后来以此为基础向别的国家拓展业务,从以前借船出海到现在造船出海,就是一个小的历史的开始,也是中非关系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中非关系是大的方面,我们老百姓左右不了,但更实际的是民间的交流。民间交流更接地气,老百姓获得的利润多了,周围各种生活便利了,环境也好了,自然大的方面会好。虽然目前还是发展没有我们好,但纵向比较已经是飞速了。希望我们能更多融入非洲的发展,我们也作为参与者和见证者,一起前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