俩妈是朋友,俩孩子也是朋友,一起上学。
这天,这个妈妈无意间看到,这个孩子正在从儿子的储钱罐里拿钱。碍于面子,这个妈妈没有声张,像往常一样把孩子们送到了学校。
下班后,她想起这事,就过去看了看那个储钱罐,原本满满的一罐五角硬币已经基本见底了。
儿子回来后她问:你拿硬币买东西了吗?
儿子憨憨的回答:没有啊,玩具零食你都给我买了啊。
妈妈又问:你同学有零花钱吗?
儿子回答:有啊,他经常买零食,还请我吃呢。
妈妈继续问:他拿的是不是那种五角的硬币?
儿子想了想说:是,他家硬币可真多。
至此,妈妈基本弄明白真相了,可也犯了难:说吧,怕朋友误会;不说吧,又怕耽误孩子。

遇到这种事儿,谨慎一点是应该的,纠结就没意思了。唉,遇到啥事儿纠结都没意思。
所谓谨慎,就是小心求证、妥善处理的过程,就是不冒进。所谓纠结,就是两个或者多个想法老在脑袋里打转儿,得不出答案,整个人看起来很急躁,但就是没有有效的行动。
孩子拿钱这个事,告诉也行,不告诉也行,都可以做到谨慎,都可以不耽误孩子健康成长。
告诉孩子他妈,心平气和的说,说你看到的、了解到的事实,至于别人怎么理解,那就是你无法左右的了。
人呢,基本都会高看自己一眼,这有进化的基础,有利于存活。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抑郁症患者就是因为看到了真实的自己,看到了不尽如人意的自己。
怕自己的一句实话对别人造成伤害,怕朋友听了产生误会,这都是过高看待自己的表现,学名叫自恋。
我们自己是成年人,我们受过良好教育,我们善良有爱心,我们有思想有理智,可别人在大概率上也是这样的呢。我们竟然置事实于不顾,把别人想的又蠢又笨,你说吧,我们这自恋都到什么程度了。
大胆的说吧,你是为孩子好,又不是故意挑拨。如果孩子他妈真的产生了误解,那就误解吧,这种朋友不要也罢。
不和孩子他妈说,那就赶紧把家里所有触手可及的和钱相关的物件都收起来,包括存钱罐。
政治、经济、法律等学科,基本不关心“人性本什么”,它们考虑的是,在什么样的制度下,人的行为会有什么样的变化。简单说就一句话,好制度使坏人变好,坏制度使好人变坏。
你会发现,同样一个孩子,在不同环境里的表现是不一样的。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在家里吃虾从来不自己扒,在幼儿园里却可以帮小朋友扒,还给老师扒了一个。这就是不同制度导致的不同结果。
孩子拿钱,可以说是钱放在那里,引诱孩子去拿。我们经常调侃,人性是不能考验的。这话放在孩子身上也合适。
孩子拿钱,不是什么大事。
有什么疑惑尽管问
我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路人
关注同名(蓬勃育儿社)微信公众号收听音频内容,有不一样的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