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了。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鲁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开启了现代对于封建礼教的抨击。
但是,封建礼教=“吃人”?子曰:这个“锅”我不背。
封建的古意是分封建制的意思。若是按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学说来定义,则封建制度不属于封建社会。因为封建制度是周朝建立的社会制度,而秦王朝之后封建社会不是用封建制度,而是用中央集权制。官员们都没有自己的封地。可见封建一词定义不准。“礼教”产生的基础是周末的封建制度,说“封建礼教”应该说是那个时代的“礼教”。
(二)儒家的发展
春秋时代是封建制度外形上开始动摇的时代,孔子的思想就是提供一个维护的方法。(就像易中天教授说的,春秋战国礼乐崩坏,各种思想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影响中国人最主要的儒墨道给出的是治病的药,治不好病,但是可以让人活得长久一点;法家给出的是杀人的刀,不伤人辄伤己,所以有作法自毙一说)
这个方法就是“正名”: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孟子处于一个比孔子更混乱的时代,所以他的伦理思想是把纯粹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外物世界分开,重视精神上的安慰,而贱视物质上的享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荀子所处时势比孟子更坏,豪强崛起,侵凌争夺,殆无宁日,同时工商业逐渐发达,欲望增高人欲横流。人欲横流造成了各种伤心惨目的战争。因此荀子提出性恶论,从人性(好利、疾恶、纵耳目之欲、极声色之好)深处说出致恶之因,然后再重新提出崇礼正名的主张。
孔子主成仁,孟子主取义,荀子主崇礼。春秋战国时代,人人都称“礼崩乐坏”,秦以后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就没有“封建礼教”的社会基础了。虽然以后各朝代尊儒术复周礼,可所复的礼也与周礼大相庭径。所以,我们所谓的“封建礼教”是扩大范围了。
(三)儒教的发展
宋代虽继承隋唐大一统的精神,但时所处的环境,却与隋唐迥异。隋唐两代,为汉民族势力向外发展时期。
宋代虽能统一中国本部,但实为汉民族势力缩小时期。汉民族势力缩小,在过去历史中,实以宋代为最。
宋代与外患相终始,出则东北有辽人之患,继则西北有西夏之患,再继则有金人之患,蒙古之患。
宋人处于外患继续的压迫之下,养成一种苟安旦夕的心理。对外则屈服忍辱,纳币称臣,以求和平;对内则专事敷衍,养兵虽多,好无所用,设官虽多,毫无建树。于是由纳币而失地,由失地而亡国。
宋代哲学,产生于这样的环境之下,遂不得不以含羞忍辱为涵养深沉,不抵抗为老成持重,而一切怪诞的道德原理、哲学教义都在这里发生。
而一切不过是披着道德礼义外衣的丑陋人性。
(四)人性的丑陋
才逃离了妖怪的魔爪,又落入一群人类手中,惊魂未定的唐僧,听到了磨刀的声音。
如果吃了唐僧肉真的能长生不老变的强大,相信谁也无法抵抗这巨大的诱惑,生命短暂脆弱、饱受妖怪欺凌、图谋强大、渴望光荣的人类当然不能例外。
正当人们议论如何分食唐僧肉时,有一个人义正严词地说,如果人吃人就是禽兽不如,和吃人的妖怪一样了,人就不是人了。
既想吃唐僧肉,又不想堕落为自己所不齿的妖怪,沦落为自己所蔑视的禽兽。怎么样才能既吃到唐僧肉,又不让自己的良心受到谴责,这个问题让人类绞尽脑汁,伤透脑筋。
一段难堪的沉默之后,人们开始认真地讨论人到底能不能吃人。最后,人们一直认为,人当然不能吃人,但人能吃不是人的人。接着就有讨论唐僧到底是不是人,最后得出结论,唐僧根本就不是人,因为人肉不可能有唐僧肉那样神奇的作用。唐僧肉不是人肉,唐僧就不是人。
就算唐僧真的是人,为了人类的强大,为了能战胜邪恶的妖怪,牺牲他一个人也是值得的。
躲在一旁的妖怪看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一群人类无比激动,兴奋地吵嚷着,点火,烧锅,煮唐僧,理直气壮。
妖怪不得不由衷地佩服人类有智慧,了不起,既能冠冕堂皇地做出禽兽不如的行径,又能不失人的体统和尊贵。
所以“吃人”的不过是丑陋的人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