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重庆旅行每天写1000字
重庆·通远门:几百年了,都是奉献身体和灵魂的男子啊!

重庆·通远门:几百年了,都是奉献身体和灵魂的男子啊!

作者: 骑驴漫游 | 来源:发表于2016-10-24 12:30 被阅读85次

    他们说,这都是为了大义,大义!

    我静悄悄在这里矗立了几百年,看着你们一个个为了民族、为了大义,喊打喊杀,奉献完身体又奉献灵魂,我的心真的好痛,好痛!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为何你们要自相残杀?如果我拥有超人的能力,我一定要阻止你们,阻止你们……

    可我只是一座叫通远的城门,面对你们的屠戮,我无能为力。多少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我都悲从中来,终于还是忍不住,哭出声来。

    图:现通远门小门洞

    犹记得那年,啥?你问我到底是哪一年?我这把老骨头,让我想想,是…是…是…南宋末年,是…是…是…哎呀,想起来了,是1238年。

    那时候蒙古人的铁骑如旋风般横扫大半个中国,就连偏安西南的重庆城,也变得岌岌可危。空气中都是血腥的味道,彭大雅作为当时重庆的最高行政长官:知府,做了一个劳民伤财但影响深远的决定:筑城。

    整整2年,全城军民都成了专用农民工、泥水匠,他们默默践行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美德——勤奋,用双手搬起一块块砖石,砌起了坚硬的城墙。

    我的祖先就在那时候诞生了。别看彭大雅一副糟老头的样子,他还真是有远见,把三国时候李严修的江州城(重庆早期城名)扩大了2倍,我现在所在的位置,那时是一座高高拔起的山峦,本来只是充满杀马特风情的城乡结合部,多亏彭大雅把城墙修到了这里,我的祖先名正言顺当起了会玩儿的城里人。

    图:彭大雅雕像

    不知道是不是祖先太低调了,史料里面竟然没有我通远门的大名,但是考古学家说了,城门贵多的南宋时期,重庆城没记录的城门多了去了。不过有一个叫做镇西门的,应该是我祖先的邻居。

    图:传说中风流倜傥的西门庆大人,难道和镇西门是远房亲戚?

    SO………

    当年我祖先见证的腥风血雨,镇西门同样亲身经历了,而且还有史料在册哦。不知道他有没有同我一样,在月黑风高的夜晚独自哀叹呢?

    言归正传。接下来的40年里,重庆城内也算相安无事,百姓继续吃饭睡觉打豆豆摆龙门阵,

    But.........

    在任何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里,没有谁的好日子可以过得长久,接下来,就该蒙古人登场了!

    转眼到了1277年,忽必烈来了。这是一个有大志向的套马汉子,虽然他带来了战争,但我也要公正的说一句:他是个好皇帝。同样身为皇帝的朱元璋对他评价颇高:“元自世祖混一天下,宽恤爱人,亦可谓有仁心矣。”

    图:元朝开国皇帝孛儿只斤·忽必烈

    他的得力助手西川行院使不花,带着上万人攻打重庆,当时的守将张珏也是一个倔强的男子,他带领南宋最后的残兵与元军展开了生死搏斗。

    第一回合:张珏胜。

    蒙古人一开始就想来场不流血的战争,于是给张珏写了封招降书,没想到被无情的拒绝了。蒙古人再接再厉,又买通张珏的副使李德辉亲自劝他投降,这下不仅被拒绝,还把张珏惹怒了。但面对城外囤积的元兵,他也不敢轻举妄动。

    第二回合:蒙古人胜。

    就这样僵持到了第二年,刚过完春节,张珏就忍不住了。他派总管李义将军从广阳(今重庆东)出击,没想到全军覆没,张珏痛心疾首。

    第三回合:张珏胜。

    蒙古人打了胜仗,士气大涨,于是乘胜追击,派总帅汪良臣攻城,这次张珏亲自率军出战,在他的英明领导下,宋军十分勇猛,大挫元军,汪良臣身上被射了四剑,大败。

    第四回合:笑到最后的还是蒙古人。

    这一回合张珏率军出了熏风门,与六翼达鲁花赤也速答儿,大战于扶桑坝(今重庆东),不料却遭元军前后夹击,宋军死命拼杀,最终败退入城。也速答儿立即率20余铁骑到城门下挑战,张珏派都统赵安出战,无奈也速答儿太骁勇,三次进入宋军的阵营冲杀,早就溃败的宋军这下士气跌落到了谷底,500余人被斩杀。

    另一边的太平门,蒙古人登城杀守卒数十人,抢夺战船1艘,俘虏13人,重庆城败落。

    张珏是一个有着雄才伟略的将领,驻守重庆城之前,已在钓鱼城阻挡了蒙古人的数次来犯,可以说,蒙古人对他恨得牙痒痒,他守重庆数年,直到城中弹尽粮绝,也绝不放弃要不是他的部将赵安等人夜开镇西门投降,张珏也许还会死战到底。

    镇西门见证了这一幕,它还亲自看见张珏在城内与蒙古人决一死战,大片的鲜血撒在镇西门身上,身为一座城门,它为这些男子的生命而叹息,它永远的,最大的愿望就是人类和平。

    经历了这一场刀光剑影、血肉横飞后,重庆城总算平静了,人们沉浸在伤痛中,直到时间埋葬了一切。

    图:如今,通远门建起了城墙遗址公园,供人们喝茶聊天

    100年,足以让一切伟大的爱情幻灭,当年那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估计也只有镇西门和我的祖先还历历在目。

    1371年,蒙古人早已被朱元璋被赶出中原,重庆成为明朝的天下,一个叫戴鼎的人成了重庆的卫指挥使。别看他是武夫出身,却偏偏热爱道家,最讲究的是风水,于是重庆在他的主持下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戴鼎取中国文化中“九宫八卦”之象,使重庆形成了“九开八闭”十七道城门,我通远门的大名终于在那个时候登上史册,感谢戴鼎大人,给了我正式的身份。

    按照戴鼎的理论,“九宫八卦”之城内格局,阴阳调和、气运皆通,由此形成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世界。

    作为一道城门我不懂这些高深的奥秘,但不得不说,接下来的200多年里,城内的百姓享受着难得的平凡岁月。没有人记得那些年的尸横遍野。

    作为城门最大的无奈就是活得太久,见得太多。在我漫长的生命中,总能见到朝代更迭,人类互相残杀,比如接下来我要讲的,就是一个惨绝人寰的故事,比之前蒙古人挑起的战争恐怖得多。

    这已经不能用战争来形容,而是一场记忆深刻的屠杀,如果你现在去重庆旅游,和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聊一聊,就知道这场屠杀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

    几乎每一个重庆土著都知道,通远门外曾经是乱葬岗,葬着不知道多少冤屈的灵魂,如今通远门附近的住宅区,都多多少少流传着几个灵异故事,让人胆战心惊。

    明朝末年(大约是1634年),农民起义领导者张献忠带着一帮兄弟从湖北打到重庆,一路翻山越岭,最后来到我通远门下叫阵。多亏我身强体壮、高大威猛,一连数天,张献忠都没有攻下我。

    时间紧迫,张献忠并不想在我身上浪费太多时间,便派人打探重庆其他城门的情况,可那时正值夏日,江水猛涨,除我通远门外其他开门城门都是水路,更加难攻,张献忠只能选择与我死磕到底。

    图:如今通远门下修起了大型雕塑,静静诉说当年的激战

    我通远门本来就坐落在山岗上,守城士兵站在我头顶,便处于地形最高处,张献忠部只能往上攻,明朝守军只要往下抛滚石檑木,张献忠等人就会招架不住。

    不过那张献忠何等聪明,他发现这片山坡埋着数不清的坟墓,便想了一个法子。

    张献忠命人去挖了许多棺材板来,制成大的木盾,多派几个人抬举,轻轻松松就抵挡了滚石檑木。另外他又派军中的石匠,在大木盾掩护下往城墙脚下打洞,便于安放火药爆破,就这样炸垮了城墙,攻入重庆。

    历史上的张献忠背负着杀光四川人的罪名,后世多有人认为这是清廷的污蔑,但并不能否认他的屠杀行径。

    一首流传至今的《重庆歌》里唱到:通远门,锣鼓响,看埋死人。其中就透露了张献忠当年在重庆的残暴。据传他当年攻城后杀人太多,怕扔在江中污染水源,便将人随便扔在通远门外,大白天的,也有老虎来叼尸体。

    见惯了大风大浪的我,也被这生灵涂炭的场景震惊了,人类为何总要破坏那来之不易的和平?生命在民族、大义面前为何总是那么渺小?

    经此一役,我也被张献忠炸了个稀巴烂,残破的身体在风中摇晃,不知道还能支撑多久。

    后来,清朝当上中国主子,给我做了一次大手术,把身上的伤口修好了。你现在看到的我,就出自清代工匠之手。

    图:俯瞰通远门

    不过那时我只有一个拾阶而上的小门洞,站在洞下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里面天井似的两侧墙体上,各有四个从上到下一字型排列的小洞,离墙顶和地面各约2米左右,每个面积约有一百平方厘米,没错,这就是以前的城门门柱活页处,遗憾的是,如今你们再也看不到那个能够抵挡军队的城门了。

    机智的你们一定要问,我身上那两个可以通车的大门洞是什么来头?不瞒你说,他们来头可大了。1929年,国民政府首任重庆市长潘文华,做了一个重大决策,改变老重庆的城市格局,加强城市间的互动交流,于是,就在我身上打了两个洞。

    我身虽痛,可我心倒是很愉悦,看到汽车在我身体里穿来穿去,人们都说:“600年不破的通远门城墙终被打通。”咦,我说你们这赞扬怎么听着有点别扭?

    无论如何,我还是很高兴的,这意味着,人类终于认识到了和平的重要性,非常庆幸能够处在如今这个繁荣的和平年代,我希望你们永远不要再发生战争。

    就像如今这样,坐在我头顶喝喝茶,聊聊天,享受生活中难得的悠闲,如果你们想在繁星点点的夜晚做点私人事情,我也非常欢迎哦!

    我叫通远门,我的故事只告诉热爱生活与和平的人类!


    小提示: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为配图表达,无他意。若有不妥之处,请留言告知,万分感谢!

    文章版权归夏末所有,允许转载,但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庆·通远门:几百年了,都是奉献身体和灵魂的男子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qhl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