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微尘哲思读书
《论语》与干部道德品质修养系列(4、权力和责任)

《论语》与干部道德品质修养系列(4、权力和责任)

作者: 背后国文 | 来源:发表于2019-03-04 15:21 被阅读9次

简单解释一下二个概念,一个是权力,权力是指有权力,在这里我们谈领导干部的权力指的是公权力,即集体赋予领导主体(领导者个人或领导团体)支配属于集体或其他成员价值资源份额的一种资格。一个是责任,责任就是指分内应做的事,它包括工作和社会道德二个方面的事。同样责任也指如果在这二个方面应该做而没有做到,所承担相应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

权力和责任相互依存,有什么样的权力就有什么样的责任,同样也要承担相对应的责任。因此领导干部在运用权力的同时,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个道理,这个关系,古往今来大家都一直这样认为的。

在《论语·微子4》篇中,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有些人看了一头雾水,不知道怎么回事。要领会这一篇章,必须要了解当时的背景。

据《史记》,公元前496年,孔子五十六岁,他由大司寇代理相国职务。孔子参预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就不敢漫天要价了,男女行人都分开走路,掉在路上的东西也没人捡走,各地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都能得到满意的照顾,好像回到了家中一样。

齐国听到了这个消息就害怕了起来,于是就从齐国挑选了八十个美貌女子,身上有花纹的马一百二十匹,一起送给鲁君。先把女乐和纹马彩车安置在鲁城南面的高门外。季桓子身着便服前往观看再三,打算接受下来,就告诉鲁君以外出到各地周游视察为名,乘机整天到南门观齐国的美女和骏马,连国家的政事也懒得去管理了。子路看到这种情形便对孔子说:“老师,我们可以离开这里了吧。”孔子说:“鲁国现在就要在郊外祭祀,如果能按照法把典礼后的烤肉分给大夫们,那么我还可以留下不走。”季桓子终于接了齐国送来的女子乐团,一连三天不过问政务。在郊外祭祀结束后,又违背常礼,没把烤肉分给大夫们。孔子于是离开了鲁国。

表面看,是孔子没有分到祭肉所以才落寞离去,但实际上孔子没有这么小气,当时孔子已经“行摄相事”,怎么可能为了自己的自尊就放弃他的一贯的服务社会的理念?关键在那前面那“三日不朝”四个字,孔子已经明白了,无论他怎样努力,都无法扭转“邦无道”的局面,只得无奈离去。这就是权力和责任关系最好的举证,孔子身居高位,然而位高之权力并没有让他在行使他的责任中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他“不可则止”。

孔子在《论语》里多次论述“不可则止”的思想主张,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论语·先进23》)他清楚明确地说,所谓大臣,即以正道来事奉君主,如果行不通,就立即辞职不干。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犊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1》)孔子在这里批评冉有和子路不能阻止季氏攻打颛臾,责问他们在劝说季氏不行的情况下,为什么不辞职不干?

有了权力,一定要明确自身的责任。“不可则止”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态度,它是对自己身上权力的尊重。它不是撂挑子,也不是耍脾气,但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做到了这样?执政者不仅要德才兼备,而且还要刚正不阿,铮铮铁骨。当在原则面前低头,在正义面前绕道,为官者的责任就消失殆尽了。

领导干部在位时必须尽忠尽职,尽责尽力。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不能有了权力就将身上的责任忘得一干二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17》)孔子认为,有可能的话,领导干部要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将自己的德行和善意发扬光大,让百姓学习和效仿。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22》)孔子的“不敢不告”就是责任,即使面临毫无作用的状况,但责任驱使,不得不为之。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41》)是什么让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当然就是责任。

但领导干部不要乱尽责任,更不能在责任面前推卸和逃避。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24》)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要心知肚明,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19》)过去是礼的要求,不可逾越。今天面对责任,同样不可逃避。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2》)领导干部在执行权力的同时,要明确权力还要有制衡。不要无限扩大自己的权力范围,不要越俎代庖他人之责任。什么样的权力有什么样的责任,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14》)

权力不仅要受到制衡和制约,也要明确权力不只是手中有权力,而要清楚因为有权力而必须应有的对权力的态度。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论语·子路1》)是说执政者要比没有权力的人要领先一步,勤奋一些,而且始终充满热情没有丝毫倦怠。

权力常使人羡慕,但优秀的领导者却从别人艳羡的权力中牢牢坚持着责任,没有一丝松懈。如果每一个领导干部在得到和行使权力时,都始终把责任放在第一位,那干部队伍的建设和作风转变还有什么问题?

在中国的反腐浪潮中倒下一批又一批干部,他们为什么会迷失方向,走向堕落或犯罪,因为他们眼睛只看到了权力,而没有明白权力背后更大的责任和还要承担失职、渎职的相应责任。现在仍然有很多位高权重的人迷失了权力使命,放弃了责任担当,请尽早醒来,卑鄙不会永远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论语》与干部道德品质修养系列(1、概论)

《论语》与干部道德品质修养系列(2、道德与品德)

《论语》与干部道德品质修养系列(3、理想和情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与干部道德品质修养系列(4、权力和责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sdi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