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九年一月三日 星期四 多云转晴
![](https://img.haomeiwen.com/i14903583/313fb29617a6feef.jpg)
新年刚过几天,员工考核成了头等、紧迫的大事,条线的、单位内部的、部门内部的等等,大家都虎视眈眈的,为了那0.01分,都争破了头。没办法,事关评先、晋级、奖励等诸多利益,不得不争。
但有时我在想,所谓精细化管理、考核导向,真是我们应一直追求的吗?
考核细了,干实事的少了,造假的多了。针对某一考核事项,每个人都绞尽脑计去挣分,不管是有用功,还是无用功,不管是对发展有利、还是无利,只要能加分都干。
比如,重视宣传,要加分,于是大家疯狂写,耗费了大量干本职工作的时间,有的还花钱发表文章,真是得不偿失。而且,发表的文章粗制滥造,没有任何价值,只是为了加个小分而已。
宣传对每个人都很重要,但要搞清主业是什么,然后根据需求去制定宣传考核方法,并建立相对公平的评价方式。
只要考核,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蛋糕就那么大,先进名额就那么少,如何分配是难题。每个人都有进步的诉求,有的人想得先进荣誉,有的想多挣点钱,有一部分人总要做出牺牲,比如不处于核心领域的员工。但非核心并不一定不重要,比如我们文字工作者,不能老是让我们靠后站啊。所以精细考核下,如何调动每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应该考虑的问题。
这样长此以往,也会造成内部矛盾,不利于团结。本质上是,精细考核太严格、局限化了,我们每个人做工作,还有很多感性的成分在里面。考核越重,同事之间的感情如何建立?
考核细了,任何无关紧要、鸡毛蒜皮的事都想作为考核项,体现自身的工作。除完成主要工作外,还需时刻保持警惕,就怕忘了这些事。比如,没有在某日12点之前报材料就要扣分,有的还根据晚报的不同时间扣不同的分,真是奇葩。再比如,必须在某日登录系统确认某事,没有一点价值。
另外,考核强制分布太过严酷。类似末位淘汰制。考核总要有几个垫底的,比如优秀、良好、称职,称职会影响以后的晋升。有些情况,是否能以鼓励为主,除了优秀的,其他均良好?非要设末位,做好绩效辅导很重要,让他们认清现状,从心里接受。
考核基本分业绩得分与评议得分。业绩得分大家挣来挣去,评议就更加猫腻了。首先就是老好人、会拍马屁之人评议赚便宜,能力强个性突出的另类往往不赚便宜,我管你能力强不强,你惹我生气,我就给你打低分。另外评议还容易造成拉帮结派现象,相互打高分,报团取暖。因为在评议中,团结才能有分数。造成这种风气不好!
有时,评议得分决定最终结果,业绩得分又有什么意义?出了很多成绩,还不如某个人给你打个分重要,我去巴结人就好了,还做什么工作。正确设置业绩和评议分值占比很重要。
伴随经济下行压力,在风险攀升、利差收窄、跨界竞争新形势下,银行业净利润增速下降,考核成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努力把考核做的很漂亮,好像一片大好形势,实际业务发展却不咋样,也没人为其负责,这是否可称为“避实向虚”、“泡沫”。原来决定“银行日子好不好过”的不是经济环境,而是绩效管理!
网友评论